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新市镇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新市镇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时间:2024-11-03 05:03:21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也不再单是针对城市新增用地,还需关注既有空间的品质提升、环境改善和特色重塑。以南京星甸新市镇公共空间设计为例,从城镇特质出发,探讨了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着力解决山水意向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以及空间品质提升等问题,以期构建宜居宜业、特色突显的魅力城镇。

关键词:风景园林;存量环境更新;新市镇;公共空间设计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7-0110-0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7-09-11

修回日期:2017-11-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40831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31770752)共同资助

Abstract:Inrecentyears,asChina'seconomyenteringthenewnormal,theaimofurbandevelopmentischangedfrompurelyspatialandeconomicgrowthtobuilt-environmentregeneration.Accordingly,urbanpublicspacedesignisrequiredtomeetthatneed.Thepaperthenteststheurbanpublicspacedesignstrategyandmethodbasedonthebuilt-environmentregenerationfromtheurbancharacteristicsbyreviewingthepracticeofNanjingXindian.Thepaperdiscusseshowtosolvetheproblemoflandscaperestoration,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improvementandspacequalitypromotioninordertoconstructtheattractivetownwithspecialcharacteristics.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builtenvironmentregeneration;newtown;publicspacedesign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持续推进的发展过程,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社会结构变革,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然而,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也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城镇空间无序膨胀、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显,以及城镇文脉肌理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魅力城镇[2]。

现阶段,我国大型城市正处于产业转型与经济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新市镇作为城乡之间的过渡地带以及大都市空间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与产业,以及促进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拥有巨大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

1新市镇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困境

新市镇主要指与中心城区具有一定距离,但又保持较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并可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的新兴城镇。当前我国新市镇建设主要包括合并乡镇建设新市镇、改造郊县(区)驻地镇、在中心镇基础上扩建新市镇等几种途径。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城镇的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生态景观破碎、配套设施落后、空间品质不高等问题。

1.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错混杂

多数老市镇在急速建设过程中,城镇空间持续扩张,突破了合理的边界,侵蚀山水环境,使自然生态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与压迫——这一问题在山水资源丰富的城镇尤为突出:临山区、滨水区等敏感区域受到城市开发的侵占或隔离,造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错混杂,绿线、蓝线的突破成为常态,生态要素被破坏的同时也伴随着山水美学意象的丢失[3]。此外,存在于城址内部的水系、林地和山体等本是分隔城镇组团的天然要素,但在开发建设中未得到充分保护,反而被大量割裂、孤立甚至吞噬,使城镇组团之间的粘连现象十分明显,从而引发诸如生态廊道断裂、观景视廊受阻、微气候环境恶化,以及局部交通拥堵等问题。

1.2公共空间品质不佳与空间利用低效

当前,城镇已建成的公共空间品质普遍不高,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1)尺度失调,缺乏人文关怀。许多空间设计迷恋“宏大叙事”,过度重视构图美而忽略了人的基本尺度,造成在一些小城镇中,大广场、大草坪盛行一时。2)空间的渗透性与连续性欠佳。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公共空间多呈碎片状分布,在功能与视觉上难以融合与互补。3)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资金问题或管理不善,许多公共空间的休憩设施、健身设施、照明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或设置不足,或陈旧不堪,呈现出萧条与破败的景象。凡此种种,造成了公共空间利用低效、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

1.3环境风貌趋同,城镇特色丢失

我国城镇地域差异巨大,乡土文化丰富多彩,因而每座城镇的风貌设计都应反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这包括地理地貌、山川形胜等自然环境要素;历史风貌、城镇肌理、建筑形态等人文环境要素;以及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社会环境要素。然而,在速度与效率的双重驱使下,大部分新市镇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中,要么由于意向雷同、近乎泛滥的现代主义准则,忽视了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渲染,削足适履,只顾量产模式化的景观设计;要么就是为了创造所谓的“特色”,不惜大拆大建,毁林毁田,在营造“假古董”的同时破坏了传统空间肌理和文脉底蕴,使公共空间美学意象混杂,城镇文脉不彰,丧失了应有的个性形态。

2存量环境更新理论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大关,城市发展就此进入到“以快速发展与结构性调整并行互动为特征”的新时期[4]。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城市要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

2.1存量环境更新的概念

城市更新起源于产业革命,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二战”以后,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城市环境更新,从初期的大拆大建,到以市场为导向的旧城开发,再到当前对存量环境的挖潜及提升,大致经历了4个实践阶段。其指导思想早期以形态主义规划为主,关注城市物质形体方面的美化,致力于完善城市结构与功能。但这一“推土机式”的更新方式摧毁了原有多元的城市建筑与空间,以及赖以存在的城市文化与社会肌理。因而20世纪80年代基于人本思想的“有机拼贴论”悄然兴起,主张通过渐进式的小规模改建与复兴促进城市再生。进入20世纪后期,可持续发展思想又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从社会、经济、人居环境多维度综合治理城市问题,对变化中的城市做出长远的、持续性的改善[5-9](表1)。

基于西方城市更新的历史和经验,我国关于城市存量环境更新的认知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学界的基本共识为:所谓存量环境更新,主要是对城镇建成区存量空间的优化、整治和功能提升。即运用城市更新的手段,包括旧城改造、环境整治、交通优化等,对城镇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历史风貌和人居环境等进行渐进式改善。除了物质空间的改善外,还须包括城镇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文化复兴等非物质空间内容[11-14]。

2.2存量环境更新的工作框架与方法

“中国语境”下的存量环境更新在宏观背景与微观机制上都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作为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转型,西方城市更新主要源于旧城衰败,而中国当前处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时期,城镇中心区并未衰败,城镇人口、资金依然向心聚集,但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却受到严重压迫。因而应推动政府、企业、社区多方参与,针对主要矛盾,对城镇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更新和修补(图1)。2.3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基于当前认知,新市镇在增量发展的同时,应推进对建成区综合环境的合理调整与优化,摒弃大拆大建的惯性思维,探讨以存量环境为载体的城镇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1)关注公共利益,重构空间网络。

通过梳理和分析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和潜在资源,结合现状空间特征以及河流水系、山体林地、城镇道路等要素,整合和优化公共空间结构,引导城镇健康发展。针对新市镇居民对公共空间偏向“直接而串联”的需求,应秉持“强化轴带、突出节点、分级配置”的原则,重构城镇生活网络,形成城镇公园-社区公园-带状绿地-街头游园等层级配合、各具特点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市民多层次的公共交往需求。

图1存量环境更新工作框架与方法[12,15]2)环境综合整治,维护生态平衡。

存量空间优化,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16]。既要增加中心城区的绿色生态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完善现有绿地系统;又要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内的既有建设进行拆除整治,通过用地清退、水体治理、山体修复、绿带建设等工作,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镇生态安全格局。此外,对于城镇发展遗留下的各类棕地,需通过生态修复逐步转化为绿色开放空间,容纳与生态保育要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化负面影响为积极引导。

3)挖掘文脉资源,塑造特色空间。

新市镇公共空间设计要突出城镇特色,需从城镇肌理、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存和特定意向等多方面入手。即要挖掘和激发现存环境中地域景观的潜在活力,重视地方文化、地方生活的保存和再现,通过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对突显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修缮;另一方面,可将文化符号进行整合、解构和重组,形成新的设计素材来突出并强化空间特色。

4)优化基础设施,改善交通环境。

在尊重现有空间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新建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缓解大多数城镇内涝频繁、污水处理落后、街区活力匮乏等问题。同时要重点改造现状不合理的街区尺度和道路系统,通过整合街巷空间、优化道路断面、构建慢行网络、提升道路绿化、增加休憩设施等手段,改善交通微循环,创造便捷、舒适、人性化的出行系统。

5)立足既有社区,满足多层次需求。

存量环境更新应强调激发社区活力和改善民生福利,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老旧社区通过建筑外观整饰、绿化景观提升、配套设施完善等方式,优化市民居住环境;对于商住混合区,则通过改善沿街立面、调整功能布局、提升管理水平等措施,重新焕发街区活力。

3南京星甸案例研究

3.1基地概况

星甸新市镇地处南京江北新区外环山水生态带,总规划面积5.47km2,距南京中心城区35km,北依九峰山,东邻汤泉风景区,西与安徽接壤,是南京的西门户。在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总体规划(2013—2030)》将“增量扩张”与“存量优化”并重考虑,围绕老镇格局,在尊重现状山水风貌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将星甸镇区定位为生态宜居、活力宜业、舒适宜游的现代工贸型城镇,明确了“拥山、抱水、织绿、强心”的发展目标。

3.2特质与问题

总体而言,星甸镇区集中体现了当前新市镇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巨额资金和强力行政的推动下,基本解决了城镇化迫切的增量需求,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但随即而来的是存量环境急需提升与优化。

1)山水认知性差,景观系统待构。

九峰山距镇中心直线距离仅1800m,但由于街道尺度、建筑高度缺乏相应的规划引导,加之开敞空间的缺失,未形成良好的通山视廊,造成从镇区眺望山体存在很大的空间阻隔,“近山而未亲近山”。同时,境内水资源丰富,但水系分散不成系统,且缺乏积极的滨水空间。这些山水资源,若能结合合理的设计与管理,可作为城镇更新与生态修复的激发点,成为强化生态服务、提升城镇品质的催化剂。

2)公共空间缺失,配套设施落后。

镇区内现状公共空间严重不足,新旧社区均缺乏交往场所,仅有的3处开放空间,也存在铺装破败、配套设施匮乏、特色资源有待彰显的问题。存量更新应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景观提升,并对无序发展的生态斑块进行修复和景观打造,同时以绿网、水网串联各节点,形成服务各片区的开放空间网络。

3)建筑风貌杂乱,街道环境不佳。

镇区现状建筑以低层为主,色彩混杂,整体色调沉闷、缺乏活力。中心区建筑以内部主街为骨架呈鱼骨状分布,沿主干道底商连续性很强,但沿街门面缺乏统一管理,建筑外观与环境较差。镇区内部交通系统尚不完善,虽然传统街巷肌理清晰、尺度宜人,但空间凝聚感与生活性较低,且缺乏道路绿化,人车流线鲜有区分,街道空间品质不佳。

3.3设计策略与路径

对于存量环境而言,不具备整体全面、彻底改造的可能,“以点带面”渐进式地调整与优化,更能契合实际问题。2015年,笔者所在团队在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承担了重点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任务,完成了江星桥线环境改造、镇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以及百子河风光带设计,以期作为城市触媒,加快星甸的总体发展。

图2公共空间结构1)重塑空间结构,完善公共空间网络。

设计提出“山城相望、点轴并续、分级配置”的空间整合思路,明晰了现存空间有序更新的发展路径。以九峰山作为镇区空间背景,起到统领镇域景观核心的作用;江星桥线作为交通要道和城镇拓展轴,根据街道现状及两侧用地性质将其划分为3个段落进行绿化提升,并串联入口门户、休憩广场、社区游园,形成东西向的交通景观轴;万寿百子河环城而过,是镇区重要的防洪、排水通道,沿河打造滨水绿廊,形成南北向的观山视廊轴;整合中心开放水域和老镇街巷肌理,构建集公共服务与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公共景观轴;利用现有荒地、地块内部绿地和广场等,加强各级节点建设,完善公共空间网络(图2)。

2)涵养城镇水源,修补生态网络。

设计首先以外围水库和水塘为“源”,区内水体斑块为“点”,万寿百子河为“线”,对水系进行织补、串联,形成生态上连通、景观上连续、水利上安全的水网格局(图3)。在此基础上对镇区中心水体及百子河段进行重点提升。镇区中心水体面积约5万m2,是城镇发展间隙中遗存下来的一处自然场地。受周边生活污水排放和雨水径流的影响,加之多为孤立水塘,部分水域水质较差(图4)。作为星甸中心不可多得的湿地板块,首先通过开挖水系,连通原有零散水面,促进水体流动与更新;其次改造土埂驳岸,创造亲水界面;第三建立由生态滞留带、雨水花园、透水地坪和引水沟渠为体系的雨水管理系统;第四通过雨污分流、营建生态绿岛、栽植水生和湿生植物等为鸟类提供栖息生境,同时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打造健康、美丽的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17]。

百子河段位于镇区西侧,全长约1.5km,河道以西为自然村落及农田,东侧为城市道路和新建居住区。目前水体流动性弱,部分水面有垃圾堆积,由于高差及植物遮蔽等原因,观水、亲水性较差(图5)。设计在清污、截污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景观水坝,调节水位、水量,促进水系的自然流动。同时调整水岸空间,协调河道与城市的高程关系,增加河流的变化弹性,并结合植被栽植,净化水体、减弱冲刷和保持水土。

3)融合自然资源,营造秀美风光。

依托中心水体,营建功能集聚、环境宜人的城镇中央公园。利用开挖水系的土方沿岸塑造微丘地形,构建公园山水格局,不仅形成公园的绿色屏障,还能对游人视线进行阻挡和引导,打通观山视廊,形成多重丰富的空间体验。此外,在现有林木结构的基础上,将单一杨林改造为近自然式的复合种植群落,以香樟、广玉兰、乐昌含笑等常绿树为基调,混交大片色叶林,同时打造特色植物景区,如湿地植物园、花溪区和沙洲林区等(图6)。

对于百子河段,开放滨水界面,确定观山、观水视线通廊,两岸设置连续的滨水游步道,重点解决存量环境中“遮山挡水”的问题。根据两侧不同的进深范围与防洪要求,将河道分为2个段落。(1)休闲观赏段。滨河空间狭窄,选用垒石驳岸,采用台层式布局,以植物种植为主,局部设置亭廊、座椅、亲水平台等休憩设施。(2)生态游览段。采用自然缓坡驳岸,通过杉木桩堆台形成一系列树岛,以应对不同时节的水位变化。河岸栽植垂柳、乌桕、桃、杏等,近水处种植狼尾草、千屈菜、芦苇、菖蒲,不仅可吸收、降解污染物,还能营造自然野趣的河流湿地景观(图7)。

4)凝结地域文化,突显城镇特色。

计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功能节点,提高城镇景观的可识别性。例如在江星桥线与204县道的交汇处打造门户景观,提取星甸群山环绕的地域特征,以微地形塑造空间骨架,采用耐候钢板作为护坡材料,寓意工贸新城的发展定位,地形之上以抽象化的“状元坊”作为入口标志性构筑物,展现星甸“状元故里”的悠久文化(图8)。

在中央公园与河道的设计中,引入文化景观盒、文化墙和景观长廊等作为生态感知和文化传播的媒介;利用场地原有农田肌理,营建观赏花田,保留乡土印记;设置高17m的木质景观塔,打造老镇地标;百子河上搭建造型独特的钢结构步行桥——“鱼笼桥”,取江南水乡之意,在九峰山的映衬下,成为河道良好的视觉焦点。经过改造后的镇区水环境,水体清澈、水草盈盈,与田园、远山共同构建起了星甸的生态屏障和乡愁意向(图9、10)。

图3区域水系疏通图

图4中心水体现状实景

图5百子河现状实景5)创造多彩空间,满足多元需求。

公共空间的功能设置力求满足城镇居民的多元需求,例如在中央公园中设置亲水平台、滨水剧场,架设栈道、拱桥,形成移步异景的优质园景;营建香花园、鸢尾园、樱花谷,打造不同时节的赏花区域;响应青奥精神,构建慢行通廊、体育健身场地、儿童游戏区;设置茶室、游客接待中心等兼具休憩与经营于一体的服务设施[18];对周边建筑进行修缮,在维持原住民不搬迁的情况下,对沿岸商铺进行适度开发和业态调整。而休憩广场与社区游园等节点则选取现有广场和荒地做提升改造,以常绿大乔木结合微地形作为空间支撑,丰富的植物组团与疏林草地相间,配合亭廊座椅等景观设施,突出实用、亲民的主题。

6)优化出行环境,打造特色街区。

以江星桥线中段作为交通环境更新的切入点,该段的改造重点包含建筑风貌整治、绿化提升和断面优化。建筑改造遵循“不大拆,不大建,可实施”的原则,依据苏南传统民居风貌进行外墙翻新;卷帘门、窗户、屋顶在风格与色彩上与外墙协调;部分建筑增加装饰性外檐结构;店招采用统一形式,以青灰色装饰线、暗红色铝塑板为主。改善原有道路断面,保障慢行路权,替换长势不佳的行道树,并增设可移动花箱。对于道路两侧部分宽约10~15m的荒地,通过设置微地形、补植乔灌木及草花地被,形成组团式种植,丰富道路绿化。通过保留传统街巷、加强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韵律感,以及优化步行空间,既能延续老镇肌理,又能改善街区环境,重塑商业活力(图11)。

此外,充分调研居民慢行活动流向,结合现有道路、开放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空间特色提升,构建由滨河游憩风光带、特色商业街、公园散步道,以及林荫步行道等组成的便捷、舒适的慢行网络。

图6中央公园鸟瞰效果图

图7百子河分段设计

图8星甸门户节点设计4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重点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城市设计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描绘宏伟的发展蓝图,而是城市既有空间环境的优化与改善。其中,城市与自然的空间分界、城市内部空间重塑、公共空间提升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星甸新市镇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即是聚焦于城镇存量环境,以渐进式修复织补的路径,将山、水、城、文有机融合,直面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在项目实施方面,星甸政府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投资人共同建设新市镇。社会资本在组织计划、成本管控及运营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在投资、建设过程中亦可分担一部分风险,从而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2年多来,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甲方、施工方的协作下,随着星甸中央公园和百子河风光带等一批项目的竣工,星甸新市镇的环境面貌取得了全面突破,当地居民纷纷表示:“星甸以前只有一个小型的市民广场,现在小孩打球、老人健走、年轻人游玩都有地方去了。”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项目概况:

业主:南京浦口星居新市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5年4月—2016年2月

景观设计:南京锦辉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京清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成员:熊瑶、周俊玲、杨云峰、张嘉欣、张莹、徐颜、金田

竣工时间:2016年11月

图9中央公园建成实景

图10百子河防洪风光带建成实景

图11江星桥线中段设计参考文献:

[1]宋春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5(2):1-4.

[2]王占益.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1):171-175.

[3]杨震,费保海,郑松伟,等.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开县案例[J].城市规划,2016(3):51-57.

[4]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2(1):1-8.

[5]TallonA.UrbanRegenerationintheUK[M].London:Routledge,2009.

[6]Roberts,etal.Urbanregeneration:aHandbook[M].London:SAGE,2000.

[7]PorterL,ShawK.WhoseUrbanRenaissance: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urbanregenerationstrategies[M].London:Routledge,2009.

[8]CarmonN.ThreeGenerationofUrbanRenewalPolicies[J].AnalysisandPolicyImplications,1999,30:145-158.

[9]李其荣.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0]董玛力,陈田,王丽艳.西方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J].人文地理,2009(5):42-46.

[11]罗翔.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J].规划师,2013(5):11-16.

[12]陈沧杰,王承华,宋金萍.存量型城市设计路径探索:宏大场景VS平民叙事——以南京市鼓楼区河西片区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3(5):29-35.

[13]邹兵.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5(5):12-19.

[14]邹兵.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13(2):35-37;55.

[15]杜立柱,杨韫萍,刘喆,等.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J].规划师,2017(3):25-30.

[16]邹兵.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转型的动因与路径[J].规划师,2013(5):5-10.

[17]熊瑶,杨云峰.天然类城市湿地恢复与重建策略:以芜湖大阳垾湿地公园建设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4(1):133-138.

[18]杨云峰.德国慕尼黑“绿腰带”项目对南京城郊发展创意农业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6):36-41.

(编辑/刘欣雅)

作者简介:

熊瑶

1983年生/女/四川成都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南京210037)

张秀

1993年生/女/江苏常州人/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设计(南京210037)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