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产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汽车产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带动了工业的革命和技术的发展,并且自它诞生以来,一直成功地吸收着其他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包括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互联网领域。
汽车产业也几乎是争议最多的产业。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是永久的话题。
中国汽车产业也不能例外。除上述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话题外,还有关于发展模式的非议:如散、乱、差,过多依赖引进技术,市场换技术失败,大而不强,中国品牌发展不力等等。
对于这些非议,笔者无意在此一一辩驳。现仅就几个大问题简单回应:
关于散、乱、差。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业中集中度居前列的产业,整车企业中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已占全行业产量的90%,远远髙于机械、冶金、电子、轻工、纺织、家电等行业。这一方面是由于汽车产业需要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一直控制整车的生产准入。我个人认为,说整车生产企业中民营企业偏少是现实存在,说散、乱、差却早己不符合事实了。
关于过多依赖引进技术,市场换技术失败。这个指责也是很偏颇的。首先,全面开放、引进技术、合资,是国家改革开放大方针在汽车行业的体现,既不是汽车行业自己决定的,又没有与其他制造业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其次,汽车行业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的努力。现在中国品牌汽车产品产量接近一半,货车、客车、低价位乘用车已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只不过在人们关注较多的乘用车领域,仍然是外国品牌占优而已。再次,市场换技术也有自已的规律。能换来的制造技术、供应体系、销售体系,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建立;换不来的开发技术、创新能力、品牌,我们还需自己努力。不但汽车产业如此,其他制造业也如此。在此不要拿核电、高铁与汽车比,它们是国家垄断的市场。如果汽车产业有它们那样的条件,相信我们不会比它们差。
关于大而不强,中国乘用车品牌弱。这只是时间问题。用“大而不强”描述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是准确的,我无异议。但用“大而不强”来批评汽车行业做错了,片面追求“大”,不追求“强”,我却很不以为然。其实,“大”是市场决定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是汽车行业自已所能决定。而“强”是汽车行业一直孜孜以求的。先“大”后“强”是中国现阶段制造产业的普遍规律,只不过汽车产业技术密集,比家电、中小机械需要过程更长而已。关于中国品牌乘用车,其实已有长足的进步:十几年来,中国品牌乘用车大都建立起强大的研发机构,已由逆向设计为主进步到正向设计为主,产品故障率也迅速降低,与合资品牌迅速靠近,达到合资品牌四年前的水平。现在主要的差距在品牌,在未来先进技术的研发能力。只要假以时日,我们一定可以变“强”。
现在,中国汽车产销已居世界第一,中国汽车产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正走在由大变强的路上。为了变“强”,在此笔者郑重建议:汽车行业停止自贬!不要再总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因为这样做对行业发展没有好处!虽然常言道“虚心使人进步”,“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但对于汽车这样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产业,过多地、不分场合地讲自已的问题,不利于品牌建设,还会引来不必要的批评,也可能影响政府部门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
当然,我不是说不要正视问题。问题要自已看清,记在心里,时刻努力奋斗,只是不要过多在公开场合讲。你几曾见过外国大公司老总在公开场合自贬或互贬的?愚以为,这既是职业操守,更是市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