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公司到成长为国内B2C第二大平台,技术在京东的成长史中一直扮演着灵魂的角色。
¤孙泠/文
在北京亦庄新落成的京东总部大厦,京东商城副总裁马松的办公室别具一格。他的办公桌没配办公椅,桌上架了个钢化玻璃茶几,茶几上摞着笔记本,马松每天就站在垫高的笔记本前办公,“白天基本就是各种开会和面试,基本到下班时间了才有时间干点活儿。”
7年前,从美国eBay回来的马松加入京东,成为京东研发体系的元老之一。当时京东的商业模式就是最简单的自营——买了东西存在仓库里,然后卖出去,马松入职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协助京东开拓平台B2C业务,研发开放平台,也就是后来著名的POP平台。今天的京东平台上已经有十几万商家入驻,为京东带来快速增长和丰厚毛利,马松为POP平台编写的六大模型也成为国内电商行业的标准。
除了POP开放平台的创始人,马松也是京东新一代物流配送开发平台---青龙系统的奠基人。目前他负责营销研发部,全面支持京东商城采销、供应链等业务需求,支持如智能供应链系统、京东通信、国际化项目等;同时在他指导下,推出闪购、搭配购、JIMI智能机器人、咚咚等创新产品,并培育了京东沈阳研究院、京东成都研究院的支持、创新团队。
从创业公司到现在成长为国内B2C第二大平台,技术在京东的成长史中一直扮演着灵魂的角色。
2008年京东商城刚刚上线时,技术团队不到30人,业务发展太快使得技术始终处于“救火”的被动阶段;到2010年左右,京东技术体系进化到“驱动”阶段,围绕公司战略进行了系统规划,组织结构也按照客户进行划分,引入业务部门参与产品研发,完善技术团队建设,在团队中推进敏捷管理、敏捷架构、敏捷思维是技术团队的思维方式,京东开放平台、卖家生态体系搭建、青龙智慧物流系统、千人千面系统、大型分布式交易系统、分销系统和智慧供应链系统都是那个时期建设的。
目前,京东的技术布局已经进入“引领”阶段,技术研发团队接近6000人,创新引领业务的战略开始发挥巨大作用——京东O2O战略、京东渠道下沉战略、京东国际化战略等战略落地过程中,研发团队既是产品规划师、研发工程师,有时又是业务战略策划师,各种角色切换的同时与业务一起将京东战略的落地执行到位。
“互联网+”的浪潮来临之际,京东研发团队一直在+互联网、+零售、+物联网等。2015年京东仍然保持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给京东研发带来了新挑战:要保障业务高速发展,京东电商整体技术架构不仅要保障稳定,更要保障敏捷。2015年京东研发投入巨资开展技术架构优化项目,投入服务器几万台,人员近千人,预计投入费用几亿元人民币,实施业务类IT项目超过500个,支持超过10个京东商城一级业务部门。
马松说,从几十人的团队到数千人的团队,人员数字增加只是表象,内在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团队重塑,这些都随着京东业务的快速发展而来,而一年两次的大促(618大促和双11大促)都标志着团队和技术架构的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