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最美的昆虫特写

最美的昆虫特写

时间:2024-11-02 04:25:46

图片放大后昆虫身体每一个惊人的细节都色彩分明、脉络清晰,连虫体上的坑洼之处都看得一清二楚世界也是昆虫的天堂。蚊子、苍蝇、蝉、蟑螂、蚂蚁,在很多人眼中,虫子总不是什么好东西,就算不咬人,也会被它们恼人的嗡嗡声或诡异的外观而打败。不过,在摄影师列翁眼中,它们却是最美的模特。尤其对于很多喜欢摄影的人来说,要拍摄出一张清晰的昆虫照片绝非易事——要让昆虫的丝发毛孔、纹路肌理全都清晰可见、惊艳众人。

英国摄影师列翁·毕史(LevonBiss)曾经是商界的摄影师,在只有5毫米的昆虫摄影中娴熟地展现他的摄影技术,列翁开创了以难以置信的显微精度拍摄昆虫细节的流程。他使用200毫米的定焦镜头,加上10倍的显微镜头,还原了一个从未被侵入的昆虫王国。这个精细微观的昆虫世界,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看清楚更多细节。

通常一幅图片放大之后,细节会开始丢失,像素越来越低,失真不可避免——但是在列翁展现的世界里,细节越来越清晰,像是进入了一个实时街景地图——不停地放大、放大,每一只昆虫都化身庞然大物。细小的绒毛、腿部的锯齿、翅膀上的花纹和斑点,昆虫身体每一个惊人的细节都色彩分明、脉络清晰,连虫体上的坑洼之处都看得一清二楚。

今天,你甚至可以在米兰家具展上看到列翁的作品,主题是“隐藏的微观世界”——昆虫照片布满展厅,颜色和纹理简美不胜收,形成了一种微观下的视觉盛宴。每张昆虫的图像都高达9米。出现在米兰家具展上的展览“隐藏的微观世界”,每张昆虫的图像都高达9米

昆虫学家都忍不住选择了列翁的22幅作品,将它们陈列在英国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列翁拍摄的昆虫标本照片被打印成3米长的照片展出,而这些昆虫原本只有几毫米长。

你也可以在展览的官网(http://microsculpture)上观赏到所有的高清照片,沉浸式地体验高达4GB的版本。黑色的屏幕背景下,排列着一只只昆虫,鼠标靠近哪一只,哪一只就变得透亮起来,整体散发出耀眼的金属般质感。

我们一向陌生的昆虫身上的细节,让人惊叹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为了排除我们的恐惧,让虫子的美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列翁还出了一本书:《微观雕像:昆虫的肖像》。

这些照片在展出时备受欢迎,服务人员必须不停擦拭这些作品的下面1/3的部分,都是观众们黏黏的手印,他们极想触摸这些“小家伙们”。

童真未泯

列翁出生在伦敦,第一次喜欢上摄影是在他15岁时摆弄了父亲的一台Lomo相机,父亲喜欢用这台相机来给家人拍照。在过去的20年,列翁对摄影的好奇促使他参与过很多工作:新闻报道、运动摄影到肖像类摄影,他的作品被刊登在《时代杂志》《地理杂志》《纽约时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体育画报》等诸多知名媒体上。

“在开始昆虫微拍项目前,我作为摄影师已经有18个年头。当时,我曾为很多国际品牌拍摄广告。我有机会拍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并环游着世界。我的职业生涯真如我所梦想的。”列翁还擅长拍一些体育类的图片,捕捉到运动员充满力量的运动瞬间。

“我仍然不满足。尽管我拍摄和体验的事物如此特别,但他们开始变得平淡。我也开始有些担心,在数字世界中,一次性的摄影将如何生存。我真是很想去生产那种有价值感的照片,我需要一种独特的项目。”

列翁第一次萌生拍摄昆虫的兴趣,来自一次与儿子在后花园里用显微镜观察昆虫。“我希望拥有儿童一般的眼神。希望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如同我小时候那般。我感觉随着我们年纪渐长,我们的好奇心开始因为熟悉的东西而变得麻木。而作为视觉创作者,我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以一种新的更具沉浸式的方式去展现熟悉的景象。”

2014年的春天,列翁的儿子塞巴斯蒂安从花园里带回了一只步行虫,是一种常见的品种,但他仍然感到好奇。“他将这只虫带进我的办公室,我们决定用他的显微镜来检视它,那是他在圣诞节时得到的一小套科学装备。”

英国摄影师列翁·毕史开创了显微精度拍摄昆虫细节的流程,用200毫米的定焦镜头加上10倍的显微镜头,还原了昆虫王国“初次看到步行虫时,我联想到银河,而这影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窗外。我当时只能在电子邮件中寻找不凡的题材,结果是塞巴斯蒂安的眼睛和好奇心,把它带到我面前。”

“天哪!高倍率显微镜下,它的纹理和色彩太令我吃惊了,是如此的炫目美丽。我萌生出一种想法,我应该扩大这种美,让它成为能够打印的巨幅照片,这可能比从显微镜下看更加有趣,令人愉悦。”

但真正让列翁下定决心转行进行昆虫摄影的行动和达尔文有关。列翁给我们看了他的作品,这张象臭虫是达尔文在1836年搭小猎犬号从澳大利亚带回来的。“我站在厨房里,盯着它看了20分钟。我无法相信我拥有这只美丽的小生物,那一刻它为我坚定了信心去实施这个计划。博物馆愿意冒险让我拍摄它,某种程度就表示我的影像有价值,并不是一次性就被丢弃的。”

“在显微镜下,每一次人们只能关注到昆虫的一小部分。只有转动镜头齿轮,才能看到不同的区域,进而逐渐认识它的全部。而微观摄影下呈现的图片,则可以让人们在同一时间看到昆虫的整体,这是一种更加美妙的视觉体验。”技术的挑战也是他这次冒险的动力之一。

雕虫绝技

“关键在于了解你的拍摄对象。”拍摄昆虫让资深摄影师列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盲区。“能不能把我对于摄影光线的所有知识和技巧,用在只有5毫米长度的题材上?还有,我能把灯光的创意控制好好地用在这种尺寸上吗?”

一只昆虫要分约30个特定部位单独拍摄,一张昆虫的全身肖像要用上8000到10000张照片合成,每张像素质量高达4GB最终,列翁找到了令人惊讶的微观摄影拍摄手法。在看过他“小试牛刀”的作品后,牛津大学慷慨地开放了所有收藏供他使用,还让著名的昆虫学家詹姆士·霍根博士来协助他的拍摄工作。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全英国第二大的昆虫收藏量。霍根博士决定借出部分收藏让他拍摄。选择的条件要考虑昆虫的形状、颜色以及样本的完整性等。样本不能太过脆弱,并容易清理,因为即使一粒微尘也能影响图片的质量。

列翁在牛津大学的博物馆中精挑细选,排除了99%的昆虫,最终选择了完美无缺的标本。接下来的两年半,列翁总共拍摄了博物馆收藏的37只昆虫。固定的昆虫被放置在一个适应的显微镜台上,密切控制位置,列翁用一个3600万像素的相机拍摄,10倍的显微镜物镜,通过一个200毫米的镜头连接。

一只小昆虫,他居然分了约30个部分,包括触角、眼睛、口器……把每一部分都当作一个小型静止生命来看待,每个特定部位都被不同频闪的灯光照亮,来强调相应的特征。“如果我要拍昆虫的眼睛,它通常很平滑且是半球形的,我选用的光源就是大型、柔和、扩散的光源,不让表面上出现任何刺目的热点。一旦我的注意力转向有毛的足部时,光线的设定就会完全改变。尽可能让每一个小部份都看起来非常美丽,然后我继续在昆虫全身这样做,直到我完成30个不同的部分,最后在电脑上将不同部位拼接起来。”

此外,高倍放大的照片还存在一个致命伤,就是本质上景深很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列翁把相机放在轨道上,在拍摄两张照片之间自动移动10微米,约是人类头发宽度的1/7。“这样的拍摄产生了厚厚一迭的影像,一路下来的焦距有微少的差距。我可以把它们压在一起,产生一张从前面到后面完整焦距的影像。基本上,我有25个焦距完整、灯光漂亮的局部影像。”

由于每一部分都要配合色泽和纹路重新打灯,因此一张成品需要用上8000到10000张照片合成,才能得到这么清晰的影像。一旦把这些照片合在一起,最终就会形成昆虫的全身肖像。通过这样的流程制作一张照片,大约需要3周时间,每张高清图片的像素质量高达4GB。后期处理的时候,列翁经常会用一款叫ZereneStacker的景深叠加软件。同时他自己也开发出一个软件,让处理过程更加自动化。

这个巨大的工程会有让人失去耐心的时候,列翁也会反问自己干嘛要做这些?“当你面对1万张图片的时候,我不得不用一台电脑和相机拍摄新的昆虫,另一台电脑处理上周拍摄的昆虫图片,第三台电脑修饰合成两周之前拍摄的昆虫照片。”但每一只昆虫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独特的美克服了他的无奈。

微观世界

创作前,霍根博士为列翁提供一些昆虫的名字及其背景故事,有些昆虫怎样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特定的生存方式,改变了它们的身体部分。角蝉身姿纤长曼妙,扩展的前胸背板越过头部向背后伸展,几乎使身体呈现一个完美的圆形。看起来它行动时,为了保持平衡应该要花不少心思吧。还有亚马逊紫战士甲虫,自带高冷的紫色金属光泽,气场强大。但是背上一张不高兴的表情像极了《植物大战殭尸》里的窝瓜,瞬间破坏了它的气场。象鼻虫虽然鳞片反光,看起来像是圣洁的白雪公主,但是它前肢的肱二头肌和手里握着的权杖,为它添上了一丝威严。虎甲身上颜色绚烂多变,彷佛身披霓裳羽衣。

在镜头一览无余的捕捉下,每只昆虫不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那样,它们有了更加震慑人心的存在。而联想到昆虫的名字后,你会更加忍俊不禁。“巴黎孔雀”是一位优雅的女士,两翼上有孔雀蓝。“枯叶草蜢”是一个年迈的斗士,身形宛如秋天的落叶,干枯而倔强。“橘网翼虫”的翅膀好像橘子皮上的纤维组织。这些都是它们的真实学名,你不得不佩服生物学家们的想象力。

当你在电脑前拉近图像之后,和每只昆虫的距离都是8毫米到0.125毫米,要是近到受不了了,就赶快按左上的菜单“逃生”吧。

今年二月,列翁在玻利维亚丛林旅行了近1个月,为一个纪录片拍摄昆虫。那儿的湿度85%,异常炎热。他每天拍摄18个小时,总共拍摄了30万张照片。而当这些照片最后出现在影片中时,提供的只是一个60秒的脚本。列翁之后将要转攻的拍摄对象是海洋生物,用到与拍摄昆虫类似的技术,但这一次会比之前难得多。他要拍摄的浮游生物是透明的,这意味着打光会更难——这又挑战了他的尝试欲。

列翁的昆虫展还在延续,从英国牛津大学被搬到了迪拜,现在又来到丹麦哥本哈根。这些展览引起空前反响,很多父母会带着孩子来看这些昆虫。他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邮件,多半来自在学校用那个网站的老师们。孩子们用平板电脑来上网站,把图片放大,用于美术课、生物课的教学。

“那不在我的计划之中,只是这个计划的衍生物。事实上,我喜欢在展览会场看孩子们的反应。他们站在3米长的昆虫前面,很可能会吓坏,结果却没有。他们惊异敬佩地欣赏着,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足足5分钟。”

对于今天的轰动效果,列翁说:“我需要用孩童的眼睛来找到不凡的题材。非常谢谢你,塞巴斯蒂安。”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