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敦权费春
我国电动自行车经过17年的发展,社会保有量已经逼近1.8亿辆,其中智能化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处于忽略不计的状态。作为一种科技、智慧、进步、发展和力量的象征,智能化产品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它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习惯,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但是,已经拥有庞大消费群体的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至今为什么智能化的脚步姗姗来迟,原因何在?在此,我们对当下电动自行车产业的现状做一个粗略的分析:
同质化、低端化和低价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的竞争优势,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所谓的专利技术,主要表现在外观专利上,而核心的发明专利却少之又少。行业里一旦出现新发明与新专利,企业之间就会想尽办法抄袭与仿冒。因此,企业盛行“拿来主义”与“快餐化”,对研发投入少得可怜。
行业供大于求的现象没有得到缓解。企业建立在同质化、低端化基础上的产能扩张,并没有因市场饱和而放缓节奏,相反出现了变本加厉的迹象。价格战促使行业整合的同时,也使得企业无力进行研发与创新的投入,企业的利润来源往往通过压低供应商的价格来实现,使得企业产品在低层次上挣扎。
更多的代步工具在抢夺电动自行车的消费群体。电动三轮车与电动四轮车快速崛起、中高档自行车需求增多以及燃油汽车消费提速,极大地分化了以电动自行车为代步工具的消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提供的信息显示,去年电动三轮车与电动四轮车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
在行业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整车企业把目光聚焦到了电动自行车智能化上,希望通过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来打破现有的电动自行车制造格局,实现企业转型与升级的突破。
电动自行车智能化似曾相识
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实际上分为动力系统的智能化与应用智能化两大方面,或者将这两大智能化结合在一起,实现
电动自行车的全智能化。
我国锂电自行车在五六年前就开始推广动力系统的智能化。锂电自行车动力系统的智能化是通过智能力矩传感器来实现。但是,由于研发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初所谓的智能化锂电自行车存在功能上的缺陷而未被市场接受。随着欧洲、日本等市场对智能锂电自行车需求的不断增加,引发国内外企业开发智能传感器的兴趣与热潮。包括德国、日本、中国在内的一批传感器制造企业在近三四年里相继推出了性能卓越的智能力矩传感器,投放市场后反应良好。尤其是中国几家企业研发的智能力矩传感器无论是性能还是价格极具竞争优势而备受市场关注。
那么,锂电自行车动力系统的智能化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