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微信小程序来了

微信小程序来了

时间:2024-11-01 02:35:57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尽管它以张小龙一贯低调的作风按部就班地上线,却仍然在业界激起千层浪,争议的矛头直指移动互联最核心的App生态。有人说小程序将对整个移动互联网产生巨大变革,也有人认为小程序作为类轻应用不能取代现有的App,一时间业界对小程序的关注和推演预测逐渐火爆了起来。微信小程序究竟有何神奇?它的出现将对移动互联行业产生了什么影响?腾讯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微信小程序:腾讯的野心和张小龙的理想主义

从争得“第一张移动互联船票”到“连接一切”平台战略雏形勾画,以及为“互联网+”概念的提议,到今天小程序的发布,可以说腾讯借助微信逐步具备了当下可在整个移动互联行业上游问鼎巨头宝座的实力,在这个层面的其他玩家还有谷歌、苹果等。

还记得一年前的广州微信公开课上,微信之父张小龙分享了微信内部的四大价值观:1、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2、让创造体现价值;3、让用户用完即走;4、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当时的形态叫“应用号”,至于为什么现在成了“小程序”,其中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事实上,作为拥有8亿多庞大月活用户数的真正的国民级移动通讯软件,微信在兑现其“连接一切”、“无所不能”的功能上,特别是在商业化行业应用推广方面并非走得一路顺畅。在明星产品的“捧”与“杀”之间,张小龙最终选择了另辟蹊径—用一种谁都难以预料的产品形态来连接微信-商家-用户间的逻辑脉络,这直接促成了“小程序”破茧而出。张小龙在2017微信公开课PRO版上确认了微信小程序四大特性,即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需卸载。从微信官方的说明中可以看到,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这段话是微信团队对小程序最为精炼和本质的描述,有心者不难看出其间包藏了腾讯构建生态闭环的野心与张小龙理想主义的交集。

对于腾讯而言,小程序的功用像是能够突破社交边界的瑞士军刀,它的使用场景异常丰富,用户体验“触手可及”,但其产品构想并非从未出现,如同谷歌的Chrome。微信要想身处“平台中的平台”,实现突围和反噬终端世界的统治,就必须继续引领业界的重心朝着终端-操作系统-浏览器-软件应用的路线迁移,小程序就是这条路线末端的当前一环,至少腾讯是这样认为的。而对产品经理人张小龙来说,他的价值是实现产品形态上的突破,虽不像林纳斯·托瓦兹那般逆性,但多少肩负了身为开发者的理想主义情怀。当腾讯的组织价值与张小龙的理想主义再次磨合之后,小程序就成了最合乎这个时期的“异数”。

小程序并非想象中的万能

小程序上线不久,关于业界各方争论的种种诟病,大多包含几种:使用场景不多,并非包揽全部;第三方入口和流量被截断,难以积累起用户基数;形态功用过轻,无法取代更深更广的重型应用。可以看出每种说法皆有道理且直指小程序当前的短板。在此场面之下,小程序给开发者、用户以及“被连接”的第三方的初始印象是,小程序并非想象中的那般万能。

毋庸置疑的是,在小程序刚上线的一周内,无论看好亦或唱衰,其相关交流都强势占领了我们的微信群、朋友圈、微博,仅标题中提到“小程序”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就超过3000篇之多。然而一周之后的关注热度则急转直下,许多第三方也表达了使用不达预期的观点。比如在喜马拉雅FM上的“吴晓波频道”每期有百万以上播放量,而小程序版的“吴晓波频道”较此仍有很大差距,这也与小程序缺乏有效的推广手段有关。另外关于罗振宇的一番撤退言辞—“我们决定不做了。我们知道小程序是什么了。哈哈,但是不能说。”,好像在反馈一种观点“这玩意儿貌似不适合提供内容服务”。

原生App应用(上)与微信小程序版(下)

1月9日,微信小程序一经上线便引发轰动,不过一周之后,部分小程序已经下线了。

安卓版的微信小程序中可以将小程序的快捷方式添加到桌面,因此有人将小程序与App的关系比喻为“屏幕上的战争”。我们知道,小程序没有广义的入口,不能在朋友圈分享,只能转发给微信好友和群聊。打开方式上最直接的是扫描二维码、微信公众号关联跳转以及搜索(不支持模糊搜索)和历史记录。这意味着对于开发者和第三方而言,小程序只能是作为连接线下的工具,对于线上流量的获取则难有帮助,这种极端“苛刻”的传播方式就给主打内容服务的产品埋下了隐忧。因此,“没入口没粉丝,白白给微信打工?”此类质疑声的出现在所难免。

之前,微信团队列举了两个小程序的场景化例子:一个是在公交站,扫一下站牌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下一辆公交车的到站时间;一个是在汽车站,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购买车票而不需要排长队。正是遵循这种思路,张小龙提出小程序并非依靠流量分发获取用户,而是只有在用户有需求后才会被用到,小程序在未来能被搜索到,但搜索能力将会被严格限制。

不过咨询机构FellowPlus却认为,互联网企业不应该把小程序当作是获取用户、推广产品的福利,而应该是探究如何深耕产品,让产品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短期来看,我们高估了小程序的意义;但长期来看,我们低估了小程序的价值。”希望这句不知道出自谁口的预言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被证实。

小程序与App之间的战争

一年前,张小龙曾在微信公开课PRO中这样介绍未来的“小程序”:当用户关注了一个“应用号”之后,就相当于安装了一款App。在“应用号”内,用户就可以实现对App的一些基本诉求。例如,目前许多用户会选在微信钱包中可以买机票、火车票,而不是去下载一个并不常用的买票软件;未来在“应用号”中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并和其他App一样,这个公众号平时不会向用户主动发送内容,因此会避免打扰。

这段话当时被外界迅速解读为微信闭环生态对App的宣战。不论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回顾业界历史可知,PC时代,微软凭借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基数奠定了Web2.0之前的互联网统治地位;之后谷歌以搜索引擎形态突破了这一局限;移动互联时代苹果iPhone手机的App模式则将业界竞争核心向平台应用倾斜,而谷歌围绕Chrome的一系列计划亦证实了这个趋势。

如今,在腾讯微信的思维里,试图将这个核心再次转移,它的对手就是以苹果AppStore为主构建的庞大原生App生态。

要想撼动苹果AppStore的统治地位,必须考虑小程序对原生App具备多少可替代性。从本质上看小程序体现的是张小龙极力推崇的“用完就走”的产品观念,即无需下载、安装,直接点开即可使用,用户使用完后也无须卸载,还节省了手机存储空间。

众所周知,微信月活数已突破8亿,几乎涵盖国内所有移动互联网用户,其庞大的客户资源对第三方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所以小程序上线有利于激活大量的长尾应用。但目前的情况看,仅O2O和购物类应用可顺利接入微信账号体系,大量的阅读类、媒体、内容类应用则难以实现顺利打通。

这与微信原有的开放姿态,以及小程序的起步阶段和对第三方营销的限制不无关系。我们知道,服务号的推出引发对原生App的冲击一说曾颇有热议,尽管其在营销价值、升级维护等方面另有优势,但却从未对原生App的风气带来大的改变。由此看来,今天的小程序不过是服务号的升级版,它仍致力活跃在微信闭环生态之内,设想对跨平台开发、第三方自由塑形和营销开放的App模式难有大的冲击。

微信小程序会是腾讯大生态扩容的一手好牌吗?

微信小程序的真正价值在于促发了弱场景下有价值且碎片化轻小型应用的发展换个角度来看,假设小程序的本意就是替代那些低频刚需的轻应用(而且不是全部类型),像大型电商、手游这类重应用,其场景深广度、操作体验明显不如原生App。如果是这样的话,微信小程序的真正价值又是什么?有分析人士认为,小程序的价值趋向很可能是促发了弱场景下有价值且碎片化轻小型应用的发展。如果以此为判断,与App产品形态的战争很可能只是一个玩笑。

对开发者群体有何影响?

有关数据显示,苹果AppStore上线8年来,其应用程序已经从最初的500多款左右上升至如今超过200万款,应用的下载次数也达到了1300亿次。另据了解,苹果最新一季财报AppStore应用商店收入创下新高。苹果宣称,2016年各种应用在其App商店里一共赚达200亿美元之高,同比去年增长40%。根据分成比例,苹果至少分得80亿美元的收入。

可见苹果AppStore的成功很大因素有赖其对第三方开发者的重视以及相对合理的利润分配模式。被视为源头活水的开发者群体,无论在PC时代、互联网时代还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无疑都是整个业界历次革新、技术繁荣的奠基者。在巨头眼里,得开发者得天下似乎是万古不变的通理,而当年微软鲍尔默三声疾呼“开发者”的经典一幕更是深入人心。

对于开发者个体而言,大到终端操作系统,小到软件应用App,开发者环境的友好程度率先决定了前者的选择取向。微信小程序从前端开发角度来看,它和Vue、React这类框架差不多,特点是容易上手,敏捷开发,这合乎微信团队的一贯风格。但结合微信本身这个“超大”原生App来看,就有了不少独特之处:首先是完善性,比如小程序在框架上提供了自己的视图层描述语言WXML和WXSS,以及基于JavaScript的逻辑层框架,并在视图层与逻辑层间提供了数据传输和事件系统,可以让开发者可以方便的聚焦于数据与逻辑上。框架的核心是一个响应的数据绑定系统,整个系统分为两块视图层(View)和逻辑层(AppService),层次非常清晰。有相对分立并能保持快速迭代的开发工具,完整而可靠。其次是平台封闭的好处,代码上传云端需审核,程序更加优质,同时也能缓存数据,此外还提供丰富的微信API。遗憾的是不支持HTML和外部js导入,可能这是微信团队出于规则的考量。

可以说,小程序的整个开发者环境印象是简易、敏捷,对于开发者的友好基本不存在问题。但是,微信平台构筑的这种生态闭环特性以及提供的全流程服务,一些开发者仍提出“把全套身家交给鹅厂自己毫无保留,你放心吗?”诸如此类的质疑。另外就是通过代码调用微信原生的API控件,然后在功能实现上受到诸多限制,这也是一些程序员感慨为什么要舍弃原生App而去钻微信“笼子”的疑惑。当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浩如红海的App市场竞逐中,微信庞大的客户资源无疑会令众多开发者一再掂量。

写在最后

综上,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微信小程序是如何应运而生,它与原生App的对比优劣,以及可以简单预测小程序在行业应用的短期热度,不过中长期的趋势我们仍然难以预见。有的人认为微信小程序倘若大获成功将倒逼苹果AppStore模式变革,反之,则陷入如之前HTML5般在泥潭中挣扎的乱象。或许多数人都希望未来触发前者,带来一些变革吧?不过究竟小程序的未来会怎么样,相信现在没几个人说得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各个小程序间的纷争就要开始了,我们暂且拭目以待吧!

在很多人看来,谷歌Chrome浏览器中的App就是另一种“小程序”。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