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应用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中,随之产生的数据类型和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据预测,到2020年,每天每个互联网用户将产生1.5GB的数据、一个数字化的医院会产生3TB数据、一台无人驾驶汽车产生4TB数据。
数据洪流汹涌而至,数据自由度与分布度的增加、新兴技术的涌现,使正处于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面临紧迫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IT设备的硬件支撑,作为硬件核心的处理器更是其中关键。
距去年7月英特尔正式发布新一代至强可扩展系列处理器至今,已将近一年。这期间至强在市场上的表现如何?又将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英特尔数据中心销售集团中国区战略客户董事总经理陈葆立。
通用度,服务大众用户
众所周知,至强系列拥有着多达四个类别、五个序列编号的产品列表。英特尔对于至强的定位相当明确:该处理器可为计算、网络和存储带来针对工作负载优化的性能,赋能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网络转型等各类应用。
据陈葆立介绍,目前行业内包括华为、浪潮、曙光、联想等厂家都已经推出了基于至强的新产品,全球已有超过480个基于至强平台的新设计进入市场。
不难看出,英特尔始终考虑着大众用户的需求,坚持以通用度为基础。在面对未来的企业级市场时,至强仍旧会保持一定程度的通用度提升。
能够满足大众用户的需求,完全依赖于至强在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上的全面提升,不得不说这要归功于Mesh架构的使用。
扩展性,满足多种工作负载
谈及Mesh架构,从技术层面上讲,其优势不仅是可以更好的增加核心数量,也更容易扩展周边的设计。笔者认为,至强所谓的“可扩展”某种程度上也与此有关。
据了解,包括内存控制器、PCI-E通道、UPI连接总线等等,都可以很容易地嵌入到Mesh架构中来,也就更能发挥周边产品的威力,比如英特尔傲腾固态盘或者FPGA产品等。这就实现了英特尔希望能够集成更多自家技术到处理器中的想法。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十到十五年可成为最具颠覆性的行业。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对硬件的要求也愈发苛刻。陈葆立指出,有一些用户在特定场景中,已经对于处理器提出了特别的需求,在这方面英特尔会提供适合的解决方案,这包括至强与其他产品的组合,也包括定制化芯片产品线的推出。
陈葆立介绍道:“在数据中心层面,英特尔拥有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系列产品,此外,英特尔还收购了Altera,实现FPGA可编程解决方案和算法;收购了Movidius,低功耗、高性能系统芯片平台,加速计算机视觉应用;同时,还发布了专门用于训练和推理的神经网络处理器Nervana;还有,应用到智能摄像头产品中的Atom芯片。”
OEM合作,从硬件过渡到软件
一直以来,英特尔更多的是与OEM硬件厂商合作,如今正打算将这种合作扩展到软件层面,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为了迎接来自人工智能的挑战,英特尔推出了Select解决方案,旨在简化企业评估流程、让企业部署变得更加轻松快捷、优化工作负载。这更多体现英特尔对于软件的投资,包涵框架、库、平台和工具的搭建。
目前,英特尔已经与VMWare的虚拟存储和微软的Database这类产品进行——合作,整合工程师资源合作调优,在产品上市前就完成硬件和软件的搭配。
为企业提供更快更好的软硬件最优搭配,将成为2018年英特尔新的尝试,陈葆立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国内软硬件厂商达成合作,共同打造英特尔Select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