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汽车产业运行规律,24个月时间不算长,通常也做不了什么大事儿。比如它或许够某款车衍生出2个年度车型,但绝不够换代。但在IT产业,24个月的时间就足以产生颠覆性的变化。比如摩尔定律,说的就是18个月就足以让IT业的硬件产生质变;在大数据时代,24个月积累的数据足以让人工智能横扫全球顶级围棋国手。
那么,在IT业与汽车业的交集,即智能汽车领域里,24个月够做什么呢?
从这个领域过去24个月的情况看,它尚未能产生质变,却也足够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让外人能够看清楚——即便只是管中窥豹——中国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汽车(也包括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造车热不是资本逐利
笔者首先要提请大家注意一点,2014年开始兴起的电动汽车造车热,其基本驱动力绝不是资本逐利。
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伴随着特斯拉ModelS在国内的热销,以及特斯拉股价罔顾公司持续亏损的现实逆势突破200美元等消息,刺激了许多业外资本的野心。笔者就不止一次地听到手机业、IT业的大佬高喊着“电动汽车不过是加了4个轮子的大号手机”,信誓旦旦地要“打造中国的特斯拉”,要“颠覆腐朽的汽车业”。也就是此后6-12个月时间,多家电动汽车公司或智能汽车公司创业公司陆续出现,但谈前景与愿景的多,拿出实绩的少之又少。
以上林林总总给外界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这一轮造车热主打的电动化、智能化,只是一种噱头,是一种营销手段;其本质,与15年前民营资本和地方国有企业的造车冲动是一样的,无非就是觉得钱好赚而已。
的确,无论是听上去不明觉厉的“电动汽车是大号手机”说法,还是明确给资本市场画饼的”打造中国特斯拉“的口号,都显得很急躁:发展愿景设定得很美好,但其实现路径不是不清晰,而是根本没有。
只是,若就此认为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只是营销噱头,也就步入误区了;这”两化“确实是汽车业的发展大趋势。不是因为国内有许多人在做,而是因为除了全球各主要汽车企业,IT业的真正巨头也都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发智能汽车。究其原因,是因为智能汽车是一种非常合适做平台的商品:论保有量,能够大到数以亿计;论使用频率,能够高到接近不可或缺;论作用,能够解决能源、环境、安全、效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三者的统一,让智能汽车成为下一代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最恰当的应用载体之一。
智能汽车可不是让车智能化
既然汽车业和IT业都盯上了智能汽车,看上去下一个问题就变成了:谁更在行?谁会主导?
如果是基于汽车造智能汽车,肯定是汽车厂商更在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汽车厂商就会顺势主导智能汽车业的发展。
一来,汽车厂商造车更内行,不代表非汽车厂商造不出车来。远在美国的特斯拉我们就不说了,国内的观致汽车,以及更早一些的奇瑞、吉利,都不是根正苗红的汽车厂家。得益于汽车业的发展,外界资本完全可以让汽车工程师们为自己所用,即“你有的我也能拥有“。
二来,汽车业的供应链体系很成熟,也不封闭,给新进入者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即“你能买到的我也能买到“。当然,由于规模不同和风险控制因素,新进入者的综合采购成本肯定是要高于老师傅的。
三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软件比硬件难搞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4G高速移动网络的普及,汽车对外连接到其他汽车,连接到路边设施,连接到云端,在技术上将不存在困难。换言之,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或者说是人类腿、脚的“延伸“——的时代,即将过去;届时,汽车将不再是腿脚的”延伸“,更是眼睛、大脑的“延伸”。
汽车智能化将带来产业生态的全面变革,其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覆盖范围也必然是基于汽车,兼具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终端。智能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信息的应用,将贯穿设计、采购、制造等上游环节以及维修、保养、金融等下游关联服务。因此,智能汽车产品价值分布中,软件将高于硬件,未来汽车的升级换代可能通过软件更新实现。
而考虑到汽车业与IT业的薪酬水平,汽车企业无法用砸钱的方式来雇佣人才。也就是说,与智能汽车有关的软件开发,及向IT业的延伸,将成为汽车厂商无法克服的短板。
新进入者要颠覆的不是产业是价值链
说到这儿,你还认为真正意在成为破局者的新进入企业要造的是汽车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趋势上看,现阶段智能汽车的蓬勃兴起,是各种资本与势力抢占下一代智能交通时代的外在表象。他们要做的不仅是造出一款智能化程度远高于现在汽车的产品,而是要让汽车成为新的平台,就像30年前的个人电脑和10年前的移动电话一样。当平台形成后,通过快速迭代,各种软件开始成为平台主角;届时,智能汽车行业真正赚钱的,是服务供应商,而不是汽车制造商。现在独享汽车产业链70%以上利润的汽车制造商,有可能就像PC厂家一样,只能赚取极少的辛苦费。
对于传统汽车企业来说,现在的处境可谓“进退维谷”。发展智能汽车吧,看上去抢下主导权的难度很高;不发展智能汽车吧,几乎可以肯定会被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淘汰,至少是边缘化。因此我们看到,上至战略下至产品,每一个汽车巨头都在迎合智能汽车时代。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在积极开发电动汽车,在积极开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积极探索个人出行领域,他们所期望的,是在发展中寻找机会,如果时机成熟,转型是应有之义。因为,现阶段汽车企业最核心的是几十年上百年间积累下来的品牌;只要保住品牌,其他都可以改变。毕竟,IBM这样靠硬件起家的企业都能转型,汽车业为什么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