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菲菲德陆法
内陆之地无海也舞浪
遇龙河河湾处,一群鱼鹰正蓄势待发,在河流几乎干涸的10月,大鱼们都集中在深水洼中,阳朔的渔民也正前往那里。他们站在筏尾上,左脚向前,用标准的正规站姿熟练地利用波浪躲避露出的岩石,就如同在冲浪板上一样。我想,如果有可能在海上冲浪的话,他们一定轻车熟路,可惜这里的船夫大部分没见过海,最近的沙滩离这儿有500多公里的路程。其实3年前,我就已经有了想去云南的丘陵地区寻找中国冲浪起源足迹的想法,那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距离最近的冲浪点400多公里处,筇竹寺作为“冲浪佛寺庙”被当地导游所认知。但触动我的并不是宗教方面的内容。1870年,筇竹寺的大殿两壁是被佛像壁画所装饰的,壁画中有罗汉、佛教圣徒等,他们专心地骑跨在宏伟的碧浪上,据僧侣讲述,他们在守护这些海浪。我在作品前逗留了1小时,以冲浪的角度去赏阅这幅画,在画的中间,一个看上去较为健硕的罗汉背对着浪壁在冲一个左手浪,他左脚在前,有着宽实的肩膀和有力的双臂,在他的眼神中掺杂着喜悦与害怕,而这些只有冲浪者才能看得到。在一个大浪的底部,一位留有胡须的老者交叉步伐,做出直接到板尖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