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一起去华东五市旅游时,途经无锡,泛舟太湖之际,有幸尝到久负盛名的“太湖三白”,尝后便印象深刻,再难忘记。
“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太湖浩瀚三万六千顷,跨江浙两省,是江南鱼米之乡的母亲湖。辽阔的太湖中,蕴藏着丰富的水产,“太湖三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太湖三白”指的是太湖出产的三种“湖鲜”:银鱼、白鱼、白虾。因这三种特产皆为白色,且只产于太湖,故名“太湖三白”。太湖三白极讲究一个“鲜”字,因为它们出水即死,故尝太湖三白最宜在湖边的酒肆或太湖上的船上人家。
太湖银鱼有两寸多长,体型如古代的玉簪。乍一瞧,全身无骨亦无肠,细嫩而透明,就像一块银箔堆放在那里一样,亮晶晶地闪烁。太湖早在春秋时期就盛产银鱼,“春后银鱼霜下鲈”,便是古人大块朵颐之后对银鱼的赞美,那时就把银鱼与鲈鱼并举为鱼中珍品了。清代康熙年间,银鱼还是朝廷的贡品。银鱼肉质细嫩,无鳞、无骨、无刺、无肠、无鳔、无腥味,可烹制各种佳肴。因此,古往今来,银鱼一直是名声在外。清杨光辅《淞南乐府》赞之曰:“淞南好,斗酒饯春残。玉箸鱼鲜和韭煮,金花菜好入粞摊,蚕豆又登盘。”唐代诗圣杜甫更是对银鱼推崇备至:“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其义何如。”不过,江南人吃法最普通的却还是银鱼干——将银鱼晒干,其色、香、味、形经久不变,吃时水发,依然柔若无骨,味道精鲜。
白鱼,学名“鲦”,体型扁长,通体细鳞,银光熠熠,洁白可爱。白鱼肉质细嫩而鲜美。《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可见白鱼在隋朝时还作为贡品上贡皇庭。白鱼有清炖、红烧、熏烤等多种制法,其中“清蒸白鱼”是吴中传统名菜,其肉色洁白如玉,味道细嫩可口。吃时再蘸以食醋,其味与蟹肉一般无二,可谓鲜美无比。
太湖白虾又名太湖秀丽长臂虾,俗称水晶虾。清《太湖备考》中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洁白”的记载。白虾壳薄、肉嫩、味鲜,是不可多得的食材。白虾的吃法,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鲜食有盐水虾、油爆虾、炸虾片、炸虾仁、炸虾圆、炸虾卷,仅虾仁儿一项,就可以做出虾仁炒蛋、虾仁羹汤、石榴虾仁、碧螺虾仁等十多种菜肴。白虾熬汤具有解毒功能,炎夏喝碗虾汤,五脏舒服,暑气顿消。
“帆影浮天际,波光碧水濛。霞飞彤色染,浪涌夕阳红。暑气随风减,花香入暮浓。乘兴温素酒,留醉与船翁。”太湖的湖色天光、雾岚微漪让人见之而幽然迷失、乐不思蜀,太湖三白让人尝之而口舌生津、心驰神逸。
阅赏栏目绘图邹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