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沉重的课业

沉重的课业

时间:2024-10-31 08:52:31

文并摄影/张伏麟

Text&PhotosbyZhangFulin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在孩子学龄前就过早地给他(她)们“套上了小夹板”。2016年5月16日,一对儿双胞胎姐妹正在完成“睡前”作业。今年母亲节,一条微信刷爆了朋友圈:“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连骂带教!每天晚上的真实写照—献给所有尽职尽责的精神分裂症妈妈们!”虽说是调侃,但每个中小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清楚,这条微信并不夸张。

早在201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对十年来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在“学习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不仅是睡眠不足,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还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家庭教育支出大约占家庭收入的三成,年平均费用为8754.4元,而用于课外班等各种扩展性教育支出的年平均费用为5862.8元,约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67%……

如今,一边是教育部“减负万里行”出重拳、出“组合拳”为学生减负保驾护航,一边却是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偿家教屡禁不止、校外教育越来越火、家庭各种扩展性教育支出严重超标……一时间,我国中小学教育喊了近60年的“减负”口号越来越走入了“减负,减负,越减越‘负’”的怪网。

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家长和具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我不仅亲历了多次“减负令”的贯彻、落实与执行,也见证了我的一批批学生以及家长和同事们在“减负”这个无形的“怪网”中痛苦学习、矛盾工作的身影。

去年,我在某小学门口偶然发现一位校领导正蹲在地上督促他的一年级小儿子赶写晚上未完成的课外作业。而就在前一天,这位领导刚在本单位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讲完“减负”问题……这事儿看似有些滑稽,但它却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在应试教育的樊笼里,又有哪个父母能做到真正超然“减负”,敢于用自己孩子的未来叫板现实。

也许是一种责任的驱使,自从那次“偶遇”后,我便开始以我工作单位及周边的中小学校为基地,深入到中小学生的家里,运用手中的相机,全方位、多侧面地捕捉“减负令”下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工作与学习的难忘瞬间。

我相信“真”的力量。只有真的,才最能打动人心。在拍摄过程中,我力求体现“真”。一是真心:只有对孩子们抱着深深的同情,才能把孩子们的稚真以及套在他们身上的隐身枷锁表现得更细腻;沉重的课业负担,孩子们、家长和老师都是受害者,我拍这些照片不是要简单地批评谁,而是真实地呈现现实的痛苦和无奈。二是真景:不摆拍、不导演、不打扰,尽可能使用长焦镜头抓拍最真实的场景。

我相信,也只有“真实”,才能更好地表达包括本人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减负现象诸多的慨叹、疑惑和思考,进而呼吁社会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出冲破“减负”这一怪网的新出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

责任编辑/李红霞2016年4月29日,某校运动会上,运动健儿在跑道上冲刺,许多看台上的初中生却在“冲刺卷子”上埋头“冲刺”……

2016年5月13日,一名感冒发烧的小学生在医院输液中心边打点滴,边写作业。

星期天,一位小学生在等候下一舞蹈班上课前,边练功边写作业。

“作业量大,用眼过度”是近年来中小学生视力问题逐年加重的首要原因。某校五年级三班有许多孩子戴上了近视镜。

这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家长为了抓孩子的学习,每天晚上都和女儿像打架一样。家长说,孩子的班里看似不留作业,但家长每天都会收到老师要求她们帮助孩子预习、复习、找课外卷子做之类的微信。

2016年4月22日早,一位看上去只有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趴在骑车前行的妈妈后背上看书学习。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