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摄影/魏征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中国篮球名将姚明高举国旗带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走进“鸟巢”。魏征摄器材的选择
其实任何的影像记录工具都可以去拍摄有关奥运会的内容,但对于以拍摄体育为生的摄影师来讲,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用数码单反相机去拍摄,尤其是相机要具备高速连拍功能,在高感度下具有高画质,以及具有丰富的镜头群。
这次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我主要带四台相机,三台单反,一台微单:三台佳能EOS-1DXMarkII,一台索尼A7R2。镜头方面会带上佳能的EF1635mmf/2.8LIIUSM、EF24-70mmf/2.8LIIUSM、EF70-200mmf/2.8LISIIUSM、EF400mmf/2.8LISIIUSM,还有一个闪光灯,这是最主要的器材。不常用的镜头,比如EF8-15mmf/4LUSM鱼眼镜头、EF200-400mmf/4LISUSMEXTENDER1.4X超长焦变焦镜头,我们会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新闻中心的佳能CPS(专业服务)柜台借用。因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镜头都带过去,有一些使用率不高的器材,需要佳能在前方给予支持。
而A7R2,我现在考虑带一只DistagonT*FE35mmF1.4ZA镜头,它主要是我每天除了现场拍摄工作之外随身的一台相机,在我往返赛场的路上,会拍摄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画面,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去没有去过的地方去看看当地人不同的生活,当地人的一些状态,有的时候光看还不够,职业的特性我会拍摄一些有意思的生活类图片,包括当地人怎样庆祝奥运会的,或者如何去参与到奥运会中去的。另外,当然还有高速储存卡、用于上网发稿的附件,比如说苹果笔记本电脑等等。
2008年8月14日,北京奥运会击剑比赛继续在国家体育馆进行,图为一名选手在比赛前登场。魏征摄器材为摄影服务
作为职业摄影师来说,除了有拍摄奥运会的机会和很好的拍摄位置之外,更需要好的器材。
但也不得不说,由于技术的发展,摄影器材使用越来越“傻瓜化”,尤其是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已成为影像泛滥的时代,生产、分享影像成为我们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这不能称为“摄影”,只能叫做“拍照片”,但越来越多的人搞混了这二者之间的差别,于是就变成了如今大家众所周知的—“数码时代到来以后,摄影的门槛变低了。”
但这种局面不是器材本身造成的,这是数码发展的大趋势。现在很少有人再用胶片相机去拍摄体育比赛了,毕竟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太高。我是拍胶片起步的,那个时候很多人,包括我,练就了一双测光表一样的眼睛,用尼康FM2相机拍摄的时候,我用多少毫米的镜头,我拍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背景是亮是暗,环境是顺光,逆光还是侧逆光或顶光,他的衣服的颜色深浅,基本上可以在不用测光表的情况下,判断出合适的曝光组合,那个时候还是有一些锻炼的。现在数码时代,拍完之后立马就能知道拍的好与不好,而且相机现在又加了很多程序曝光的功能,门槛越来越低是必然的。门槛虽然在降低,但我们作为职业摄影人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初学的时候可以大胆一点,把数码相机的屏幕遮挡住,锻炼你的判断和思考能力,看看最后是不是能拍出你想要的照片。
本质上,我对器材的进步是非常支持和欢迎的。因为现在器材已经帮你解决了很多你之前技术上达不到的问题。我们之前的体育摄影前辈们,他们那个时候使用手动对焦的胶片相机,拍摄到一张清晰的图片很难得。现在自动对焦技术十分成熟,拍摄到一张清晰的体育图片从职业摄影师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再比如,现在相机的高感处理得很好,噪点控制的好,我们就敢于提升感光度去提高快门速度,让技术去解决实现自己想法时遇到的难题:拍摄游泳运动员出水的时溅起的水花,用感光度ISO800的胶片和使用数码相机的超高感光度ISO10000去拍,拍出来水花感觉可能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器材和摄影师的想法是相辅相成的,器材技术方面的提升,是摄影师实现自我想法,创新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基础,有了好的器材作为保障,你就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拍摄一张不一样的图片,突破现在的自我。
基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摄影师肯定会依赖器材,但如何把依赖变成有利的支持,就得看摄影师自身的努力了。我在2002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就是浅谈摄影师的主观感受。我现在的工作14年以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不管科技如何发展,相机如何发展,相机都是人来操作的,所以你拿起相机的一瞬间已经是摄影师主观选择的一瞬间,所以一张照片的好坏更多时候是一个摄影师能力的体现,对事件的判断能力,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对器材的操控能力等等。所以,大家在谈到某张佳作时一定会先说,这是谁谁谁拍的,然后才有可能说到这是用什么拍的。毕竟,器材是为摄影服务的。
2012年7月30日,伦敦奥运会跳水比赛继续进行,图为一对选手在男子10米跳台比赛中跃起。魏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