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为摄影而生

为摄影而生

时间:2024-10-31 08:29:56

水乡田野(1985年)

北阁道上(1978年)2016年11月14日晨5时57分,父亲停止了微弱的呼吸。这一刻的情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尽管我不想有这样的一刻,或希望迟一些到来,但这一刻终究还是来了,经受病痛折磨的父亲真的离我而去了。

父亲1939年2月21日出生,在祖父邵度先生的艺术熏陶下,自幼涉足摄影艺术。1954年因家庭生活困难,作为家中的长子,义无反顾承担起责任,初中未毕业即进入温州“春野”照相馆工作,尔后分别供职于“美术”“露天”和“南洋”等照相馆和温州照相技术培训班,直至退休。

尽管与祖辈相比,父亲的人生还算安稳,但幼年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成年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历史和社会不可避免让他这辈人遭受诸多磨难,但即便在生活动荡不安,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的时代,父亲也没有放弃对摄影艺术的孜孜追求。

父亲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如同宗教般神圣和虔诚。他年轻时为了拍摄好瓯江日出,几乎是十来年坚持每天天未亮就到温州西门码头等待日出,拍完日出又匆匆赶到单位上班;节假日里,他为了拍摄好一张瓯江帆影的照片,常常会在江畔等上一整天。1975年,他拍摄大庆报告团到温州作报告的报道照片,为了让拍摄角度更加理想,他爬上一辆敞篷车,但司机却误将汽车发动,致使父亲摔下汽车,造成两根肋骨伤裂。为了完成拍摄任务,父亲忍着剧烈的疼痛,一直跟随报告团拍摄至台州。

上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父亲摄影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但这一时期也恰恰是物质不够丰足、交通不尽便利的时期。为了拍摄瓯江风光,父亲和朋友要一段一段地搭乘班车,拍拍停停,一百多公里路程往往需要走上好几天,才满脸尘土地回家。我记得有一次跟随父亲拍摄中雁荡山,那时中雁荡山还没有旅游开发,山上无饭店,晚上要借宿山顶的道院,爬了整整一天的山,吃着酱油拌的剩饭,睡着又冷又硬的稻草床,到凌晨3点多钟又起床去拍摄日出。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居住条件不好,没有多余的地方可做暗房,父亲利用四五平方米的公用楼梯底搭建暗房,每当有人上下木楼梯,整个放大机都摇摇晃晃,要等人走完楼梯,才重新开启放大机进行曝光,就在这样条件下,他创作出诸如《秋》《水天一色》《瓯江船队》《水乡田野》和《晨牧》等许多精彩之作。渔歌网舞(1973年)

秋(1960年)

父亲亲手在暗房制作的最后一张作品《烟雨天子山》(2012年)1989年,父亲从温州照相培训班退休,当时温州商业、婚纱摄影刚刚兴起,很多人劝他利用自己的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摄影协会主席的名望开影楼办公司,但是父亲不为金钱所惑,他说他提早退休是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心爱的艺术创作,1993年他的个人作品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他的黑白摄影艺术个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展出;1995年,他的个人摄影艺术展览应邀在意大利特兰托博物馆展出,并出版意大利语版个人摄影作品专集。尽管近十几年他很少发表、展出作品,但始终没有停止创作,直至病痛折磨不得不放下相机。

父亲不仅给予我生命,培养我成长,更教会我如何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父亲对家庭、子女充满无尽的爱。他自己生活极其简朴,却给我和妹妹提供很好的教育条件,培养我们上大学,读到研究生毕业,他总是舍得为我们购置最好的学习用具和书籍。后来当我也走上摄影之路时,他总是把好的相机让给我用,自己留着差一点的用,我每次回家把我手头的哈苏相机带回去给他,他又执意托人带回来给我。

这些天,每每我面对摆在书房里的哈苏相机,都不禁泪下。我忘不了父亲在瓯海乡村教我按下第一声快门;我忘不了他在狭小的暗房里手把手教我冲洗胶片、放大照片;我忘不了他带着我拍摄九山湖、翠微山;也忘不了跟着他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内蒙古坝上,以及在黄山吃着泡面过春节……

父亲一生痴情摄影,尽管近一年多来他饱受病痛折磨无法进行摄影,但即便躺在病床上,迷迷糊糊之中还在念叨着他的摄影,他的相机和胶片。

父亲,现在您又可以快乐地摄影了。天堂也有着美景和真情!牧归(1962年)

雁荡秋色(1977年)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