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回望坝上

回望坝上

时间:2024-10-31 08:04:17

坝上风景姜平摄坝上风景姜平摄阳:你还记得第一次拍坝上是哪年吗?

姜:差不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也是因为听别人介绍那个地方不错,但谁也没去过,然后就贸然去了一次,当时的交通还没有现在这么便捷,从北京坐火车到河北的四合永,下车以后再坐长途汽车到围场,转车才能到坝上,那时候我们去的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乌兰布统乡红山军马场,当然现在这地方基本上就是坝上草原比较主要的一个拍摄地了。

阳:你后来又去了多少次?

姜:大概几十次吧。我当时特别热爱风光摄影,那时候我也没什么名气,初出茅庐,顶多是在北京崇文区广角影会的月赛中获个小奖。二十年前我倾家荡产买了第一台哈苏相机,全部家当都在这儿了。坐车时就跟抱着孩子一样,放在腿上,七八个小时长途车,全是土路,非常艰辛。我当初到坝上在张大胡子家里吃饭,他只有一个两张桌子的小饭铺,现在他家有了两栋大楼房,成了摄影家基地。那时候没有汽车,草原也不能骑自行车,交通工具就是马,他说我给你一匹马骑,也不要钱。我可高兴了,左边背个摄影包,右边挎着个三脚架,第二天早上就骑着马跑出去了,跑出去十多公里,看见一片白桦林特别好就翻身下马,我不懂还要拴上马,以为我下来了马就在边上吃草,等你拍完照片再拉着它走就可以了,结果老马识途,它自己一溜烟跑回去了。我看它跑了干着急,只能拍完照片了再慢慢往回走,回去都夜里10点了。我当时还特别担心怕马跑丢了,没想到马自己回来了,人家倒都在担心怕把我弄丢了。当年坝上还不是旅游景点,我住在红山军马场,住一天三顿饭只付5块钱就行了,那时也没有门票和这么多栅栏,完全是自然的状态。最长的一次我带着20个胶卷在那边住了28天,我是个自由人,不上班,时间还是蛮充裕的。

阳:拍得挺节省的。

姜:没那么多钱啊,按一次快门基本上5块钱就没了,胶卷费、冲洗费等,成本高,不像现在数码相机来得容易,装上电、卡就行,容易造成过度纵情地拍摄。我现在管这叫“三胡摄影”:“前期胡拍,中期胡删,后期胡P(S)”。当年没条件,所以每拍一张照片都得严谨地构图,等待光线,找好角度,然后再拍。形成了比较认真严谨的态度和面对自然时的敬畏之心,我觉得这对以后的创作,包括别的事情,都很重要。

阳:你当年在坝上拍的片子出来之后,是不是影响也比较大?

姜:是的,那时候拍完照片以后愿意跟别人分享,后来被《中国摄影》的编辑看到了,约我到编辑部。那时拍风光的人比较少,不是说冲出来一卷一卷的翻出来给别人看,都是挑最好的剪下来,买无反光的进口玻璃块一张一张装在一个一个盒里,戴上白手套取出来,自己还夹了一个灯箱到那儿去给人看片子。很快《中国摄影》封面用了我一张照片,然后还发了专题,后来中国摄影家协会还专门让我带队组织协会人去坝上。所以坝上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也是我风光摄影起步的地方,没有坝上就没有我后来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坝上给了我一份宁静,一份心平气和的态度,让我能够有时间慢慢地去观看这个世界。那个时间段我拍坝上更多的是自然景象的再现,当然经过大量的再现才慢慢有提高,才有一部分的表现题材和感悟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所以不管是春、夏、秋、冬,我把坝上基本上都跑遍了。

阳:这几年你还去坝上拍摄吗?

姜:没有,坝上现在人比较多了。我比较喜欢纯自然的东西,所以现在我更多的是在世界各地拍摄,我想用影像来展现我们看到的地球原初之美。地球的南、北极,我已经跑了13趟了,我利用五年的时间每一年都把地球的七大洲走一遍,从时间和跨度上确实不容易。

阳:世界风光尽在你眼中了。现在看了这么多世界风光,你回头再看坝上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姜:坝上是以草原丘陵地貌构成的高原风光,内蒙古高原的边缘,丘陵地貌和点缀在上面的白桦林,给人非常温柔的感觉,更能体现出自然细腻、柔美的一面,它没有磅礴的气势。当然拍摄坝上不光是草原的牧马、牧羊、晨光、云雾,这都是我早期的一种认识,现在拍的一山一木可能未必是这一山一木,更多的是心中的风景,拍的照片里边可能已经体现不出坝上原有的地貌特点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更成熟的表现方式。现在我提倡拍摄的风景照片更多的是心中想象的风景,是观察者通过思考的风景,因此不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很多人会说拍风光一定要表现地域性,拍出的黄山一定要是黄山,拍出的桂林一定要是桂林,我觉得倒不尽然,更多是你自己对山水的一种认识,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大家多多走进自然,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照片也不见得光拍美的,拍摄对草场的破坏也是一种表现。我觉得摄影者的视线应当更开阔,以一种平常的心态,作品会更有内涵,更加耐读。

阳:你是比较早去塞罕坝拍摄的,你早期的《四季风光》一书里边,其中1/3都是坝上的照片,后来又出了《塞罕坝—解读风光摄影》,不少粉丝看到你的书之后都纷纷跑到坝上去拍了。现在全国各地摄影师都往坝上跑,你觉得这么多的风光摄影师为什么都喜欢去坝上呢?

姜:不光坝上,还有元阳梯田、福建滩涂、黄山等等,我觉得第一是大家眼界、视野还不够开阔,只知道这些。也可能受到早期的获奖作品影响,当然这些特殊的地域有特殊地貌,一定能产生一些比较漂亮的照片,因此很多人趋之若鹜。我经常参加一些比赛的评选,坝上的片子都雷同,不断的重复与模仿,实际上对摄影或者创作不会有提高。很多人去坝上带着模式,没有思考,比如说放马、冬天的雪野等。所以大家习惯称坝上为摄影圣地,其实不是圣地,它可以作为练习的靶场,尤其是夏天,避暑、吃羊肉,推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这都是好事情,可以鼓励,但你应该带着一种否定前人所谓大师作品的心态,能不能用自己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这是最重要的。当然你有条件可以走得远一点,没条件可以就拍家乡的山山水水,未必固态化拍坝上、元阳、福建等这些地方。

阳:你觉得后面的人再去坝上拍摄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姜:我觉得没有什么可特别注意的,创作是自由的,不要有条条框框,不像数学题一样有标准答案。我们每个人都很顽固,都喜欢做自己熟悉的习惯的事情,自觉不自觉地就背着三脚架,早拍日出,晚拍日落,这是不是应该打破?比如,能不能够在大中午的时候或者阴天,大家说没有光线不好拍的光线条件里来寻找坝上独特的美?当然前期模仿是可以的,模仿的照片就不要去参加比赛了。拍完以后把照片放在电脑上甚至打印出来每天看,看你能不能把它看烦了,是一天烦还是十天烦,然后依次淘汰,这是慢慢锻炼自己的眼力;把照片放大了以后,看的过程中你要想,当时我为什么这么拍,这个画面里是什么吸引了我按下了快门,是它的光线、构图,还是景物等等?你要不断的研究它。不管是去坝上还是去其他地方,走出家门或走出国门,都应该潜心下来多研究、学习,多看,不断学习才有厚重的积淀,这比创作的过程可能更重要。所以创作的过程不是一个去坝上按快门的过程,从准备阶段到回到家里总结阶段都是创作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眼界提高。

阳:关于坝上的摄影话题,你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姜:我也觉得挺欣慰的,由于我们影像的传播,使一个地方至少在经济上发展了,牧民致富了,但我更担心的是由于每年大规模的旅行车不断地践踏,会留下大量的垃圾、污水,环境如何保护?当地政府的旅游收入,是不是拿出一部分来做科研调研进行恢复保护,如何能消解负面影响?应该更关注子孙后代。美丽的风景不能只封存在我们的胶片里边,应该永远停留在后代人的眼中。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