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世界屋脊之上的生活

世界屋脊之上的生活

时间:2024-10-31 07:17:33

LifeontheRoofoftheWorldInterviewofPhotographerPurbuTashi

抛洒糌粑祈福是日喀则江孜百姓的新年必修课。编者: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屋脊。这里是万河之源、千山之宗。很多人把西藏当成世外桃源,精神寄托。游客把西藏当成旅游天堂,摄影万花筒。然而,对于摄影记者普布扎西来说,西藏是母亲,这片土地养育他,接受他,包容他。任职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十年间,他用镜头记录着这片高原上历史的变迁。我们尝试透过这位藏族青年摄影师的眼睛,去了解这片世界屋脊之上的土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肖梦涯(以下简称肖):请问你是藏族人吗?一直生活在藏区吗?在内地城市和藏区来回穿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普布扎西(以下简称普):是的,我是藏族,是深受藏文化熏陶的人。我觉得不管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那仅仅是生命中的一个驿站。大城市适合奋斗拼搏却疏于内心的探索,藏区辽阔苍凉却适合凝视内心处处欢喜。

肖:是什么契机和动力,让你持续在青藏高原行摄10年?

普:这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相信余生必将在这里生活、摄影、表达。

肖:这十年间,你看到藏区的变化有哪些?普: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和改善,人们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一种价值体系逐步取代另一种价值体现,从而产生了内心的躁动。

肖:这十年间你自己的拍摄方法或者理念有什么变化?

普:只要前进,就会有不期而遇的风景,就能遇到不可思议的人和事,而这些瞬间的缘分,又将产生无数个影像故事!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善缘。十年是“寻门而进,破门而出”的过程,摄影的技术越发精进,想法越来越复杂,同时害怕流于形式,进入模式。在高原行摄十年,我依然坚信“摄影是有力量的”这句话,每每拿起相机,不仅仅是养家糊口,更是诗和远方。

十多年,一遍又一遍在高原农牧区采访、镜头对准基层百姓。我知道,这片巨变中的高原孕育了最富感染力的故事,最坚韧不拔的性格,最顽强勇敢的心灵,最亲近自然的灵魂。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用笑容化解命运的挑战;在苍凉的大地上,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命运;在家乡的土地上,他们正抒写一曲曲命运的史诗。摄影和青春一样,度过了一个炫技期以后,就觉得平实、真诚的瞬间才最有力量!

肖: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常见的作品题材,比如《西藏与足球》《西藏第一支摇滚乐队》。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西藏不只是游牧和佛教。你以后还会创作此类生活主题的作品吗?

普:我会尽量表达西藏当时当下的影像表达。一个人的摄影作品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所读过的书和背后的人生。

肖:西藏题材的作品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大部分作品的画面非常壮美或是色彩绮丽。但你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是平和而不造作的观察。可不可以以你藏族的身份,谈谈你对西藏主题作品拍摄的想法?你想给大家带来什么不一样的观看思考或感受?

普:回顾西藏摄影历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影像表达。如今,信息发达,人人都是摄影者的时代,影像传播西藏的稳定、发展、变化,尤其独特的文化,需要新的视角和理念。我认为,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虽然我们地处边疆,比较少有机会记录更大的历史时刻,但一定要努力记录这片高天厚土的发展、成就。我认为我们不仅仅是记录和传播西藏发展变化的历史,更是记录和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

肖:某些摄影发烧友猎奇式的拍摄方式,对藏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围追堵截式的、不尊重藏民的拍摄活动,如今也开始被大家谴责。回看那些猎奇的炫技作品,只能让我们看到西藏作为旅游景点的样子,体会不出藏族人民的精神。你认为藏族人的精神是什么样的?

普:其实个人认为摄影不是高大上,而是一种游戏。在尊重他人不受侵害的情况下,你喜欢怎么拍就怎么拍。我是一名新闻摄影师,无法从宏观的层面解读藏民族的精神世界。藏民族自古生活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创造独特的文化、宗教、音乐、建筑等。藏民族乐观豁达、安于现状、心存敬畏是显现的精神气质,深奥的精神世界如同大海深处,神秘莫测。

肖:你在2017年的总结中提到“摄影力量”,请问你所追寻的摄影力量是什么?

普:我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拍摄真正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对象,类似于日本的摄影。其实在世界摄影的舞台上,摄影的发明是西方,摄影的语言也是西方的。就像中国水墨画,你让一个外国人来画中国的水墨画,我相信他很难画出这个意境。所以中国人为了模仿西方的摄影表现方式和语言或者是手法,其实你最多就是学的跟他们一样,很难有创新。西藏风格,当然这个特别难,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但是我会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肖:你之后的拍摄计划是什么?

普:除了拍摄日常新闻照片外,我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类学影像记录上。撒糌粑(组照):

藏历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白居寺等七座寺庙“立经幡杆”宗教佛事活动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藏族群众互撒糌粑,祈福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老人与车——拉萨最后的人力板车车夫(组照)

拉萨老城区古老的建筑布局不可能适应像汽车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这就为板车车夫们提供了一个营生的路子。为商家运货,为住户搬运东西是车夫们最主要的工作。58岁的顿珠格桑敦实,64岁的德荣消瘦,74岁的强白瘦高,为了生活,三位老人至今依然坚守着这份营生。人们依然用“terka”这个专属职业名字称呼他们。“terka”藏语意为拉货的车子。位于拉萨市八廓街东南角的“翁堆星卡”(藏语,地名)是板车车夫们的大本营。最“辉煌”的时候,这里曾经聚集着五十多个车夫,加上老城区其它几处地方,每天穿梭在老城区巷子里的板车手超过一百个。“三年前,电动三轮车开始加入了拉货行当,后一年就更多了,”强白老人感慨的说:“如今,走遍老城区各处,用板车拉货的人,只剩下我们三个了。”在老人们踏遍老城区各处巷子的几十年时间里,这里发生了很多变化。街巷的路面从土路逐渐变成了石板路、花岗岩路、青石路,店铺从几十家几百家变成了上千家,地下管网的修建取代了藏式旱厕和空中交错的电线,取暖的火炉子变成了今天的电暖气。

老城区在变,老人们板车上的东西也在变。“从藏式火炉子、藏式木柜、藏被等到如今的电冰柜、电视机、组合柜等各种家具,从糌粑酥油牦牛肉到装箱打包的各种食物,很多都在变啊!”强白老人感叹。

很多东西都在变,很多东西又没有变。比如老人们的坚守和他们的板车。他们不愿改换电动车,“只有双脚踏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过的感觉,才是最稳的。”

责任编辑/肖梦涯杨梦娇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