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方向与路径

方向与路径

时间:2024-10-31 06:48:26

DirectionandPath

–MyFeelingaboutTeachingMFA

TextbyLiShufeng

2015年底,我改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不再担任《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之后,研究生院按照院里研究人员若非主编职务,可以担任研究生导师的规定,让我申报硕士生导师资格。经研究生院导师遴选委员会审批,我自2016年起,带硕士研究生。

2016年研究生院为我招来两位报考摄影专业的非全日制实践类艺术硕士研究生,一位是李子洲,大学毕业不久;另一位是王海燕,她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已经有不短时间。他俩都非北京生源,如果论摄影专业基础和能力,他们两个远赶不上另外两个学生—一个是在《北京青年报》担任摄影记者的黄亮,另一个是在《人民日报》党委办公室担任拍摄工作的张世耀。但李子洲和王海燕两位同学对学习非常虔诚、非常认真,让我非常感动。

现在全国各类高校摄影专业的导师已经很多,虽然平时工作里也有很多接触,对他们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长项与短板,也有一些了解,甚至在2014年后应冯建国先生之约,我还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授过两年的摄影艺术概论课程,但对于我这个第一次带研究生的人来说,怎么带学生,仍然是一个考验,尤其面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艺术硕士类学生,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他们学什么、我们怎么教呢?

经过认真的思考,参考其他院校的课程设计,并征求研究生院吕品田院长的指导意见,我们决定继承我院前海学派的传统,走创作与理论相结合的路子,按照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去设计课程,特别强调与学术类研究生的不同之处,那就是:让学生打开观念,学到方法,提高创作能力,变成有创新能力的摄影专业能手和高手。

尽管一切刚刚开始,教师队伍配备不齐,还有结构性缺失,但我们尽最大可能,带领学生走进创作和方法研究的实际,在实践中开悟,在实践中得法,在实践中创新。

我们在开设摄影艺术概论、中国摄影史、视觉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基础上,请王保国开设西方摄影史论专题,请文艺学博士阳丽君开设当代影像艺术专题,请黑明举办纪实摄影讲座,还请来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唐东平、著名摄影技术专家钱元凯都来为学生开专题课程,请学生在肖雁群先生的公司和夏晏先生的工作室直接见习后期制作和传统工艺制作。此外,让我更加着力的,是让学生读书,按照开列书单精读几部理论著作,直接领读并与学生谈读书后的认识;督促学生一入学就尽早选题,开始拍摄,拍摄后用微信尽快发一张张作品给我看,交流后再去拍摄,不断推进他们的摄影本体意识、方法探索和跟自己较劲的动力。在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举办的各种活动里,我也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工作,开阔视野,更多地认识摄影家,更深地认识他们的创作路径,获得启发。

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的努力,他们四个人各自选择自己的创作方向。我以自己日常拍摄和主持“中外摄影家大PK”中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选题。我负责指导的李子洲和王海燕两位学生,一个做《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新解读和用湿版工艺进行人物塑造与表现;一个走纪实摄影的路径,拍摄老龄化问题中的《老人院》,都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李子洲对人物有新时代的新理解,与我看法不同的时候,我鼓励他更深地把握人物,在原书描述中还原人物思想状态和性格,然后加进自己的新理解,避免当下太时尚和碎片化的附加;在湿版拍摄中,他一次次的努力觉得难以实现的时候,我一次次鼓励他并讲明原则性的要求,他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个专题的初衷,作品呈现出艺术的整体性。王海燕在进入老人院拍摄中受到影响,差点得了抑郁症,她在这个专题里体会到老人堆里的生存是多么令人心碎和窒息,用影像方式传达了出来。在一次次拍摄中,我鼓励她靠近、靠近、再靠近,鼓励她丰富地设立自己的机位,灵活地跑位,让影像动起来、人物活起来,她的拍摄进步很大、很明显,令人欣喜。从《养老院》作品整体看,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拍摄路径,掌握到纪实摄影的几个本质特点。

总之,在两年的教学中,我们师生互动多,交流多,学生的创作能力显著提高,作品已经具有了令人深思的成分和独特的感染力,这是我作为导师高兴的地方。我相信,长此坚持,我们能够摸索出一条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所独有的培养实践型硕士的路子,但从当下看,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多,任重而道远。我们不怕任务重,只怕力所不逮,但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