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用镜头探寻回归人性之旅——小议魏壁《寒池》系列

用镜头探寻回归人性之旅——小议魏壁《寒池》系列

时间:2024-10-31 06:36:50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初唐诗骨陈子昂登幽州台吊古伤今,有感而发千古绝唱,抛开具体的人生境遇不提,诗中所包蕴的孤寂与悲凉,却是完全契合魏壁在《寒池》系列作品中所追求的意境。阅读魏壁的这批作品,“怀旧”情素已然渐褪,唯在与作品的凝视中,还可以约略感受到他“回望”的身影。艺术家仿佛在漫漫长夜中突然惊醒,他试图拨开历史中的重重迷雾,从中找寻出熟悉的味道、符号、记忆,籍此来慰籍人生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助,这种行为在《寒池》中开始转变成无声的沉默,或者静默的对抗,他甚至宣称自已可能会随时“失联”,以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来显示寻找回归人性之途的决心。

早在60多年前,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就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指出,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已经把人的否定性、批判性与超越性成功地压抑了。现代社会成了一个单向的快车道,人们在摧枯拉朽、高歌猛进的物欲洪流裹挟中蜂拥而上。他们来不及,也根本不可能去思考和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之下,人们的神经就像发条一样,越绷越紧,处于失控边缘的他们与周遭事物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脆弱,甚至是虚构的。以指数形势增涨的资讯,迫使他们除了唯命是从之外别无选择。

如果把魏壁《梦溪》系列比作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幽暗通道,那么《寒池》则是与工业文明遥遥相对的重返伊甸园的愿景。艺术家似乎并未给《寒池》系列设定价值取向,要的就是一个“干净”,但这“干净”其实指向了事物内在的“纯粹”。其个人经历表明,逃离喧嚣的城市并返回故园伊始,他的心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充满矛盾,并不能完全融入到现实的乡间生活中,因为呈现在他眼前的“家园”早已变质,为现代文明所侵蚀。《梦溪》中所传达的思乡情怀之所以是悬浮的,碎片化的,艺术家之所以“控制不住地要往家里跑,要往荒弃了二十多年的老屋里跑,躺在父亲种的那片橘林里,端看眼前布满尘埃的老屋,和那里的杂草。”全在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梦溪》的实质其实是艺术家为永远消逝的精神家园而拟的悼词。

记忆的碎片不能拼缀出艺术家的梦想,但这个梦想却可以重新建构。魏壁没有停止思索,他以镜头为引导,把目光投向更为遥远的过去,投向虚无缥缈的极寒之境,指向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他在经历了短暂的徘徊之后,便义无反顾地向着内心向往的世界遁去。荒寒的雪域也通常代表人迹罕至,是受现代文明搅扰最少的地方。艺术家惊诧于自己的发现,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可以让人摆脱光怪陆离的绝域,还是因为他的困惑终于找到了答案。

从文化层面讲,魏壁的作品经历了两层蜕变,终于在形式上构建出了终极的美学效果。其作品经历的第一层蜕变是由当下到记忆,“精神的故园”或童年的回忆,这些都是个体色彩深厚的人生回顾,是在个体经验中可以回望的尽头,尽管这个层次还不具备普遍意义,但却包含着诸多能够引起共鸣的因素,人们能够从作品中丰富的“情节”导入关于自身的联想;第二层蜕变则是基于群体文化记忆的普遍性经验,由个性传达到普遍意义的共同情怀或理想。《寒池》系列中的主体隐藏了,画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片澄寂,但在语言上却直追宋元,与中国山水画所传达的最高意境一脉相连。艺术家没有回避使用代表科技进步或工业文明的艺术创作手法(摄影)或工具(相机),而是巧妙地利用它来复原中国传统文人心目中的圣境。把文人所寻求的“纯净之域”(净土)引入到机器轰鸣的喧嚣中来,让人放慢脚步,留心周遭,于闹市中劈出一方清静,供人冥想。

魏壁的《寒池》系列作品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建构,他在努力构造富有人性的诗意栖居。这种栖居不仅仅是视觉层面的。在现实际遇中,他还是一个逆流而上的勇者,用自己的行动,而不仅仅是作品,去对抗单向度对人性完满的破坏,去诠释这种精神抵制的价值所在。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作品中更为核心的价值。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