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老朋友宛如一首歌

老朋友宛如一首歌

时间:2024-10-31 06:35:50

2011年第12期杂志报道“百姓·百年”—首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的版面。在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几首歌,旋律清澈、情怀温暖,让人难以忘怀,无论走到哪里,干活或休息,不经意时,就会脱口而出,声音在空气中散漫滑翔,音符却在身体和情感的深处澎湃,让人享受,让人兴奋。

李树峰是我生命长廊里一首充满韵味的老歌,百唱不厌,百听不烦。每当想起我们交往的过程,我的情感就会进入一块舒展、自然的土地,这是人生的一种淡雅境界。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和树峰的交往清澈、透亮,没有任何芜杂。见面时,两杯清茶、一腔话语,或谈文学、或谈摄影,轻松自如、毫不掩饰。久之,树峰成了我新鲜能量的来源,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树峰口才好,思维纵横捭阖,鸟瞰天下。我们谈古论今,畅想人类未来,偶尔也悲天悯人,恨不能担当天下。那时我在《人民文学》杂志工作,树峰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当主任,我们的话题便很难避开文学和摄影。在树峰的影响下,我对摄影和摄影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举办“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的梦想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产生的。

经过几次“专题”聊天,对“双年展”的策划思路便逐渐清晰起来,且日臻成熟。虽如此,我们也只是纸上谈兵,还无法付诸实施。后来树峰调到《中国摄影家》杂志工作,担任主编,有了统筹全盘的能力,我便对树峰说,我来找钱,你来负责活动的具体操办。经过对参展作品、征集方式及展览主题的学术规划,作家网和《中国摄影家》杂志签署了正式的合作协议。

签订协议之后,我便开始起草《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策划案》,并构思“化缘”渠道。当时我脑际浮现的合作单位很多,但包商银行首当其冲。原因是:包商银行刚开始拓展全国业务,急需要以文化的方式对品牌形象进行包装和推广。同时,包商银行已进入北京,与《中国摄影家》杂志近在咫尺,合作沟通比较方便。

果然,当我将《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策划案》递交到包商银行领导手中时,包商银行的两位董事长觉得这个活动非常符合包商银行的发展战略,是为他们打造品牌、扩大知名度、拓展影响力“雪中送炭”。当下一拍即合,合作很快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几经论证,《中国摄影家》杂志和包商银行正式签署了十年合作协议。2011年3月31日,“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时任相关领导出席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主编李树峰,双年展总策划赵智,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刘建军,《文艺研究》主编方宁,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袁毅平,摄影评论家鲍昆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向媒体介绍了筹备、举办摄影展的情况,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新闻发布会由时任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副社长的刘伟主持。

十年合作期,五届展览,这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思路和整体规划,当时我在“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我的思路和想法。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是一个国际化的学术品牌,我们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高端化,要体现活动的学术性、艺术性和文献性。二是国际化,要捕捉、体现、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生命体验诉求。三是在常规化的基础上有不同主题的变化。常规化,就是在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这些组织者、举办者,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付出,保有热情,不断推动活动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同时,我们的策划人员,要不断生发出新的点子,让我们的展览、活动方式新颖、有变化,有吸引力,有社会意义,有史料、史学价值。同时,每一届要有一个新的主题,突出时代的特征、社会生活的特征、政治变革的特征。通过征集、策展的方式,让我们挖掘、收集到大批有价值的摄影作品,并且推广展示给人们,把生活的记忆、审美的感悟留给这个世界。

这一想法获得了与会专家的认同,2011年11月15日,“百姓百年”—首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360余幅记录中国百姓生活的摄影作品亮相展览。展出作品的创作时间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横跨百年,很多珍贵照片是第一次在中国正式展出。此次展出的照片从百姓日常生活的视角,生动鲜活地重现了湮灭在过去130多年时空中,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喜怒哀乐。作品中的人物既有街头巷尾的黎民百姓,也有阮玲玉、林徽因这样的一代名流,展现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历史大事件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展览作品中不但有上百年来中国摄影师(包括港澳台)拍摄的照片,还有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高等院校和专业图片机构提供的,由外国传教士、探险家、旅游者、商人拍摄的照片,这些作品是从几万张照片中遴选出来的。展览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参观者的积极赞赏。

首届“双年展”在炎黄艺术馆举办后,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双年展”也陆续在中华世纪坛、中国美术馆、水立方等大型场馆举办,展览均获得圆满成功。

第二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于2012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开幕。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等出席开幕式。第二届双年展以“文明与遗产”为主题,以摄影艺术作品形式呈现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内容,涉及各大洲、各个民族。展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我们的家园”世界遗产图片库(新西兰)的大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精神活化石”第三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于2014年5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精选了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80余幅,展现了郎木寺展佛、赛大猪、元宵节、花萼楼祈福、闻喜花馍、南丰跳傩、杨家埠木版年画、婚姻礼俗、跑驴、民间社火、安塞腰鼓、苗家长桌宴、里北洋殿会、灯舞、马街书会、白云山庙会、苗族鼓藏节、高塘提线木偶、骡驮轿、端午节、侗族大歌、川剧、哈萨克族叼羊、靖西县“乜麽”加冕仪式、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山南昌果卓舞、秦腔、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无锡精微绣、兰州羊皮筏子、毛南族肥套、少林功夫、乌拉满族鹰猎习俗等各个省份、地区,各个民族独有的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手工艺、传统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等。同时还展出世界各地非遗摄影作品70余幅,展现了阿根廷、法国、比利时、奥地利、阿塞拜疆、玻利维亚、柬埔寨、塞浦路斯、捷克、韩国、罗马尼亚、西班牙、土耳其、乌拉圭、越南、匈牙利、印度、伊朗、意大利、立陶宛、墨西哥、蒙古、秘鲁、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呈现了各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乡村—人类永远的家园”第四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于2016年12月17日在北京水立方艺术空间隆重开幕。“双年展”展出作品260余幅。其中,国际部分作品118幅,国内部分作品140余幅。展览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的讲话精神,用影像的方式聚焦和展现大变迁时代背景下的乡土中国和色彩缤纷的乡村世界,继承和发扬关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深厚历史情怀的乡土文化,促进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以全球视角,关注和展示现代工业文明下的乡村现状,以摄影的方式寻找人类根脉,让我们更加明晰人类今后的去向。力求通过展览展出有温度、有情义、有视野、有思想的作品,激发每一位参观者对人类传统文化、情感、人性的思考与珍视。

第五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正在筹办之中,将于年内展出。可以说,“双年展”让我与《中国摄影家》结下了不解情缘。李树峰虽然已被提拔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但他依然关心“双年展”的进展。现任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的刘伟延续了“双年展”的活动,并亲自主持和推动“双年展”活动的相关工作,从而保证了“双年展”的顺利举办,同时也保证了“双年展”在学术上的高端地位。

现在,我和树峰的年龄均已超过五十,回忆过去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就像我们经常下意识哼唱的一些歌曲,虽然老旧,但是和谐、得体、合拍,仿佛与生命俱来。李树峰是我情感中的一首老歌,唱不停,也唱不够。而《中国摄影家》杂志则是这首歌的音乐伴奏,是创作和录制这首歌的音乐平台。人的一生,能真正做成的有价值的事情并不多,屈指可数。有的人当了一辈子领导,却发现自己一辈子除了陪人喝酒,没有做过一件体现人生意义的事情。有的人组织了一辈子活动,却没有一个活动留下自己思想、智慧和情感的痕迹……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是带着我的体温和情怀的活动,是我与朋友心灵沟通、情感互动、友谊成长的见证。

此时,我仿佛又听到了歌声,轻盈、自然、随意,在我的心中,在我的身体里,在我情感涌动的血脉中……

(冰峰,本名赵智。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工作。现任作家网总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旅游电视委员会副会长。)

2011年11月,“百姓·百年”—首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的布展现场。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