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绝美和田 汉唐文化与丝路名城

绝美和田 汉唐文化与丝路名城

时间:2024-10-31 06:13:41

策划/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文明杂志社

“渔人秋采河边玉,战马春耕陇上田。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风雨汉家烟。”

——清·褚廷障《和阗》

在汉唐文明的烛照之下,作为西域重镇的和田成为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一时间,锦衣华服的客商、孜孜求法的僧人、期望建功立业的军旅,接踵而至,熙来攘往,充塞于这片曾经寂静的土地。珍奇宝物在这里汇聚,东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成就了和田历史上最为辉煌而灿烂的时期。然而,这一切都已被茫茫沙海所掩埋,如今,人们只能追寻着沙海之下的古老遗迹,去想象昔日的繁华。

矗立在尼雅遗址里的房屋立柱,密密麻麻,仿佛诉说着当年丝路的繁华。

汉唐气象,丝路名城

和田古代文明的光芒随着张骞的到来,开始显出清晰的轮廓。和田在古时称为于阗,此名最早见于西汉《史记·大宛列传》中,《大宛列传》是张骞通西域之后,司马迁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情报资料写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文中描述了于阗多河富水的地理概貌并指出它盛产玉石:“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从此之后,于阗一名一直被沿用至宋朝,只有《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将之称为“瞿萨旦那”。

“于阗”一词为何意,众说纷纭,其中解为“地乳”之意最为普遍,此说在《大唐西域记》和吐蕃文献《于阗授国记》《于阗教法史》中都有记载,虽略有不同,但大意相当:东方人和西方人(印度人)先后移居到于阗之地,双方经过争雄,东方人占据统治地位,两方人联合起来建立了国家;第一代建国之君的孩子因种种原因无人哺育,幸得毗沙门天令地中流出的乳汁喂养其成人,王子长大后,智慧和勇气过人,国家遂以“Kustana”(瞿萨旦那)为名,Kustana为梵文,“Ku”意为“地”,“stana”意为“乳房”。建国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

汉西域都护府和唐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西汉之初,西域各地处在匈奴统治之下。公元前138年,为击退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劫掠,西汉政府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汉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汉朝又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数百人进行屯田,并设“使者校尉”地方官员统领西域。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印绶。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西域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于阗也正式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汉代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左),以对西域进行管辖,和田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唐代继续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右),以管辖西域及其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和田迎来持续繁荣。

张骞通西域在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意味着丝绸之路的真正开通。东汉时期,因匈奴多次侵扰西域,东汉政府与西域三通三绝。西汉与东汉交替之时,西域再陷匈奴之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遣使者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鄯善杀匈奴使者,使于阗王广德降汉,班超收复南道诸国,次年恢复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的建置。不料,公元76年,中原遭遇严重旱灾、汉明帝病故,班超被诏令回朝,过于阗时,广德王不顾幼子在匈奴为质的危险,率国中官民挡住班超的人马,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竟抱住班超的马脚不让他走,班超本不愿撤出西域,见于阗、疏勒各国民心所向,决定策马回鞭,回到疏勒重新驻守。后来,正是在于阗和疏勒强有力的支持之下,班超再次统一西域,任西域都护。公元102年,班超年老体迈东返,随后不久西域第三次易手,东汉政府遂于123年派班超的儿子班勇重新开通西域,招抚平定西域各国并大败北匈奴,从此东汉对西域的统治日趋稳定。

公元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后又置西域长史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之后,中原战乱频频、政权更替纷繁,于阗与中原各王朝保持了一定的朝贡关系,但基本未受到中原战乱的影响。

隋朝统一中原,唐朝代隋而兴,公元630年,唐朝削平东突厥汗国,震动西域。公元640年,唐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设安西都护府,以之针对西突厥,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管辖的范围最大曾一度包括天山南北、葱岭以西达至波斯。武则天时期,公元702年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唐玄宗年间,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作为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其间,公元675年,唐朝在于阗设置具羁縻性质的毗沙都督府,西域在唐朝的管理之下,迎来继汉之后又一个稳定繁荣的时期。

于阗:西域南道的中心城

汉代在西域建立统治之后,西域战乱减少、社会安定、交通无阻,西域诸国繁荣发展。西域在西汉时有三十六国,至东汉时变为五十五国。各国都有自己一套统治机构,官吏由汉朝中央政府任命,各国“皆佩汉印绶”。魏晋时期,日益强大的于阗国统一了其他五个周边的城郭邦国,形成了与今天和田地区大致相同的管辖范围。这些被逐渐统一于于阗国的邦国有:精绝国、戎卢国、弥国、渠勒国、皮山国。

据考古研究,于阗在西汉之前的城郭有方有圆,圆形城郭带有中亚和印度地区希腊化城邦的特点,而汉以后,则多见方形、长方形城郭,见证了中原王朝在城市建筑上“崇方”观念的影响。这幅敦煌莫高窟454窟里的壁画,描绘的正是10世纪左右于阗国都的风姿,具有明显的方城特点。

和田在汉唐时期虽然拥有极为繁荣的城市,但如今在和田地面上却几乎不见这些古代建筑的踪影,最多只留下一段残垣断壁。位于洛浦县建于汉并沿用至宋代的阿克斯皮力古城遗址所留下的正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城墙。在城墙脚下所发现的和田马钱,这种钱币一面为汉文,一面有卢文(汉代于阗人使用的主要文字之一),有力见证了东西两种文化与商业在和田的交融。

唐贞观年间,于阗又作为西域南道的大国之一与西域北道的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及作为南北道结点的疏勒(今新疆喀什)并列为“安西四镇”,唐朝政府在此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

汉唐中亚贸易中转站

我们现在通常将汉代张骞在公元前2世纪凿空西域之后所开辟的中外贸易大通道称为绿洲丝绸之路,但根据中原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和田玉,中原地区至少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和西域产生了往来。其后漫长的时间之中,零星的中西贸易一直存在,只不过所经路途经常为不断强大的游牧民族之间的迁徙、战争所阻断。

麻札塔格戍堡遗址是和田地区又一重要人文历史景观。古堡位于和田河西岸麻札塔格红山嘴之巅,背倚红山山体,面对宽阔的和田河河床,北为白山嘴。此处风景独特,而麻札塔格山作为为古代龟兹(库车)至于阗(和田)的必经要道,唐朝政府曾在此处设“神山堡”据此咽喉,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据此要地建立军事堡垒,即为现古堡。斯坦因曾在此处发掘出大批吐蕃时期的文书和绘画。

汉唐绿洲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并非偶然,中原政府给予这些地区的持续稳定,恰恰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能够持续不衰的最强有力保障。

这条起于汉代的欧亚陆上丝绸之路通常由长安或洛阳出发,沿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由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从楼兰分南、北两道: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焉耆、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经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康居、奄蔡、安息(今伊朗),最远可达大秦(罗马帝国)的犁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一条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今波斯湾头);如果从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历史上,这条路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路段因地理环境和政治的变动而经常发生变化,也有新开辟的路段出现,但若经南道往来,于阗基本是必经之地。

一时间,于阗“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成为罗马帝国贵族的时髦衣料,西方各国的奇珍异宝也陆续流入中原。

和田洛浦县阿克斯皮力古城遗址(汉至宋)出土的汉二体钱(又名和田马钱),有力见证了中西两种商业、文化在古代和田的交融。这种钱币分大小两种。大钱直径2.4厘米,厚0.4厘米,铜质,用打压法制成,为无孔、无廊的饼状,二面有文字:其一面中央为一圆圈,圈内是一匹行走的马像,圈外环绕20字卢文(汉代于阗人主要使用的文字之一);另一面中央为花纹,外边是一周“重廿四铢铜钱”六字的汉文篆体;小钱有一种铭文为“六铢钱”三字的汉文篆书,所书卢文有20个字的,也有13个字,图案有马像,也有骆驼像的。钱币上花纹和铭文的铸造手法采用的是打压法,而非中原地区主要使用的范铸法。打压铸造源自古希腊,据专家考证,有些和田马钱是在原贵霜钱币上直接打压而成,这种铸造方式显然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贵霜帝国钱币的翻版。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