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慷慨与冷酷之间 耶路撒冷1000~1400年的艺术与文化

慷慨与冷酷之间 耶路撒冷1000~1400年的艺术与文化

时间:2024-10-31 03:57:35

■苏丹巴库克清真寺的油灯,埃及或者叙利亚,1382年~1399年。(上图)公元1000年至1400年间,耶路撒冷热席卷了全世界的绝大部分地方。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穿越三大洲,来到这座圣城。将军和士兵为它而战,商人从中获利,捐助人、艺术家、朝圣者、诗人和学者视之为灵感源泉。人们将热望的眼光投向这唯一的所在,盛赞它的魔力,捐建神圣的建筑,为居民和旅行者制作了大量奢侈之物。耶路撒冷正是在此时创造了自己的艺术样式。■《密示拿律法》,意大利北部,1457年。《密示拿律法》是中世纪犹太教著名神学家摩西·迈蒙尼德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将犹太法律编辑成系统的、综合性和可读性较强的选本,直到今天仍被拉比和学者引用。图中的这部手稿是该律法最奢华的版本。(右图)

耶路撒冷是万城之中最声名显赫的城市,但是,她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有人说,耶路撒冷是“一个爬满蝎子的耀眼金杯”。

——穆卡达西《包括巴勒斯塔的叙利亚纪实》■耶路撒冷的景观,选自《通向圣地之旅》,由BernhardvonBreydenbach绘制,1486年。(下图)

耶路撒冷一直处于变化和冲突的中心,在公元1000年至1400年之间,这种剧烈的变化包括自然灾害、政治浩劫、宗教冲突和逐渐流行的全球旅行。它们带来了死亡、毁灭,又促进了重生、繁荣,这一切都为耶路撒冷提供了新鲜的养分,耶路撒冷的历史也由此经历了不寻常的跌宕起伏。1030年代,在一系列地震和前任统治者的破坏之后,耶路撒冷的新统治者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决定与拜占庭皇帝达成协议重建圣城。然而,没过多久,1099年欧洲的基督徒从西而至,占领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耶路撒冷,之后的一整个世纪,为了纪念这次的血腥胜利,他们修建了恢宏的建筑,制作了无数精美的艺术品。1187年,军阀领袖阿拉丁(在位于公元1137/38-1193年)占领耶路撒冷,重新供奉伊斯兰圣殿。1200年代晚期到1300年代,马木留克苏丹为耶路撒冷带来稳定的政权,使这座城市成为精神和学术的中心。

纷纷扰扰之中,耶路撒冷成为前所未有的各种文化、信仰和语言关注的中心。既充满冲突,又有融合,因此催生了极富美感又格外复杂的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昂巴扎克之柜,制作于法国的里摩日,1180~1190年。这座由闪光的金子和宝石装点的柜子,几乎不用任何具体形象就能激发人们对于耶路撒冷的天堂想象。朝向应许之地

耶路撒冷的神圣依赖于三大宗教对于它的描绘。这座城市被认为最接近天堂,弥赛亚将在这里降临,到时人类——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有信仰的还是异教徒,都将在这里聚集并接受审判,最后的大战将会发生,天堂将从中诞生。不管犹太人、基督徒还是穆斯林拥有怎样的分歧,他们都相信耶路撒冷是神与人相遇的地方,是天堂的入口,是永恒世界在地上的门槛。

无论运用怎样的形式,耶路撒冷的艺术总是试图将这座城表现为一块永恒之地,是用来招待眼睛的永远的盛宴。这样的艺术形式中总是携带着梦幻的色彩,充满希望,却又充溢着时间终结的不详之感。耶路撒冷的建筑最能体现这一点。

圣殿(HolyTemple)曾经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一座将约柜包含在内的广大的建筑综合体。在以色列王国时代,由第二代国王大卫和继位的国王所罗门在耶路撒冷摩利亚山(圣殿山)兴建第一座圣殿。故第一座圣殿又称所罗门圣殿,圣殿长约35米,宽约10米,高约10米。圣殿落成后,随即成为敬奉上帝耶和华的场所,直到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摧毁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推翻了新巴比伦王国,波斯王居鲁士大帝颁旨,让犹太人在公元前537年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暴政,提多将军率军围攻耶路撒冷,圣殿再次被焚毁,仅留下西边一道围墙。至今,圣殿再也没有重建。

“越是神圣的东西,就越残破。”圣殿的再次被毁,使它从精神上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悲剧力量,这种力量强烈地投入犹太人的心中。在废墟之上,本地和来自远方的犹太人举行宗教仪式,学者们分析它的每一个特征,艺术家则尽量去想象它所曾有的辉煌。中世纪时,犹太朝圣者更是蜂拥至耶路撒冷。他们哀悼圣殿的被毁,祈祷圣殿终有一天再重建。他们的祈祷大部分不是在城内,而是围绕在城墙的周围。他们在城市的入口处开辟了一条环路,以东部的曾经作为圣殿的古代入口“仁慈之门”为终点。在那里,他们将自己的名字和祈祷刻入石墙。然后,他们爬上橄榄山,在这里,据说在世界末日的那天耶和华会再次降临,这个位于城市东部的地方也是远眺圣殿最好的地点。橄榄山还是当地犹太社团举行宗教庆典的地方,他们聚集起来唱圣歌,纪念他们的恩人,为家人和朋友祈祷。

■大天使伊斯拉菲尔,他们负责在最后的审判日吹起号角。(右图)

■亚伦点亮烛台,选自《雷根斯堡妥拉》《(RegensburgPentateuch》),1300年。对于中世纪的犹太人来说,被毁的圣殿在希伯来圣经的故事图画中得以纪念。图画中祭司亚伦跨过书页去点亮圣殿中巨大的有七个分枝的圣灯。

对于基督徒来说,圣墓教堂(HolySepulchre)是他们来到耶路撒冷的最终目的地。这所教堂,东正教徒称它为“复活教堂”,被认为是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从十字架上下来被埋葬,最终从死亡中复活的地方。它在11世纪时几乎被毁灭,1048年由拜占庭的皇帝修复,在那之后它就在12世纪的欧洲得以快速地重建和复兴。这座教堂充满了来自不同地方的祈祷者:希腊人、拉丁人、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格鲁吉亚人、科普特人、吉兹人。在中世纪的雕塑和室内马赛克装饰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些携带圣像祈祷的避难者形象。与那些内敛的旅行者不同,基督朝圣者用各种热烈的形式表达出对这个空间的喜爱和崇敬——用绳子丈量它的尺寸,阅读刻写在上面的经文,亲吻它的道路,甚至在石墙上雕刻小的十字架。

在能远眺耶路撒冷的大广场的西南角挺立着圆顶清真寺(TheDomeoftheRock),687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里发阿布杜勒·马里克建造。它造型独特、体量宏伟。在它之内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据说这里是亚伯拉罕献祭的地方,是所罗门圣殿中的神龛所在地,同时也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见到真主的地方。它呈八角形,上面镶满奇珍异宝。它之上所镶嵌的马赛克,描绘了花朵和树叶在花园中盛放的样子,被认为比任何一座建筑上所描绘的都美丽。它的门是用柚木做的,它的栏杆是大理石,它的地毯以丝绸织成,它的蜡烛用的是龙涎香。■犹太婚礼戒指,14世纪上半叶。婚戒上部的迷你建筑模型象征着已经被毁的耶路撒冷的圣殿,下部是一双紧扣在一起的双手,象征婚约的缔结。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彩色玻璃,15世纪。

■波斯人圣·阿纳斯塔西奥斯的圣骨匣,969年~970年。这座匣子的造型与耶路撒冷包含耶稣埋葬遗迹的圣墓圆顶大理石建筑十分类似。

在圆顶清真寺不远处是阿克萨清真寺(AqsaMosque)——这座城市中最伟大的清真寺。清真寺内部,一列雕有字母的大理石廊柱引导人们来到一个巨大的敏拜尔。相传,这座清真寺由阿拉伯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始建,后由先知苏莱曼续建完成。它的大规模修建是在公元709年,公元780年毁于地震,后几经翻修,现保存的大部分建筑为公元10世纪阿拔斯王朝第19任哈里发嘎希勒时代所遗留。一个本土的耶路撒冷人在15世纪自豪地宣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清真寺放牧过如此多的羔羊。”

每一个人都惊叹这些清真寺的美丽,即便他不是穆斯林。15世纪,一位叫做Stella的犹太女人说道:它们的石头如来自真正的天堂,光辉而纯洁。基督徒则想方设法将它们整合进自己的圣地名单中,他们视圆顶清真寺为上帝的圣殿,视阿克萨清真寺为所罗门王的圣殿。

除了这些各自不同的圣所,来自不同宗教的朝圣者们在将耶路撒冷作为最终目的地的时候,也会在圣地的其他地方驻足。一些旅行者的目的地会重叠,比如都会去拜访希伯来长老墓。其他则各不相同:基督徒会去福音书中描绘过的地方,比如耶稣的诞生被最先告知的地方拿撒勒,还有耶稣诞生的地方伯利恒;犹太人朝圣者会去受人尊敬的祖先的墓地——这是圣城中历史上没有记载的无名纪念碑;在圣城的穆斯林朝圣者可能还会同时去麦加。

遥远的牵引:慷慨的捐助

城市只要变得神圣,艺术之花便会绽放。对于耶路撒冷来说,意味着圣所建立起来了,人们装饰它,润色它,赞助人捐助它,朝圣者在笔记中称颂它。

良善的行为、慈善捐助和祈祷是耶路撒冷所有宗教的基本原则,当这些原则体现在这座城市身上时散发出了特殊的光芒。犹太人教育祈祷者要向着耶路撒冷的方向,穆斯林的经文声称在圣城做一件好事顶得上在别处做一千件。

耶路撒冷从它的特殊地位上获益良多。捐助人从不同方面对这座城市倾其所有,从宏伟的建筑到装饰内部空间的珍贵艺术作品,一直到捐款支持慈善活动。人们不需要住在这座城里,就能感觉到这座城市的牵引。耶路撒冷街道上的许多房屋可能是来自遥远地区的捐建,它的教堂、清真寺、犹太教会堂、学校和图书馆更是拥有大量从未踏足这座城市的捐助者的赠予。

■耶路撒冷圣墓大教堂内部的亚美尼亚仪式。

■叙利亚文的经文,制作于伊拉克,1216年~1220年。经文中的插图描绘男人和女人、年轻人和老人、不同头发和肤色的人都聚集在耶路撒冷的门前等待耶稣骑着驴驹的到来。

■阿拉伯语的四福音书,制作于耶路撒冷,1335年。匆匆一瞥之下,我们会以为这是一部《可兰经》,其实这是基督教的经典《四福音书》,由耶路撒冷说阿拉伯语的基督徒绘制。

■穹顶造型的盒子,制作于叙利亚,13~14世纪晚期。此种造型的盒子是对于伊斯兰世界圆顶建筑的模仿。从信仰的角度看,耶路撒冷建筑的圆顶指示着神圣的显现,暗示着对信仰的高度凝聚的关注力。(上图)

■瓷灯,来自叙利亚,13世纪早期。这个圆顶造型的灯结合了尖顶拱门和玫瑰窗户,整合了伊斯兰和基督教建筑的特点,让人回想起骑士们为阿萨科清真寺所增加的附属建筑部分。(下图)当然,那些最著名的赞助人仍然是城市的统治者——皇帝、国王、哈里发、苏丹、皇后和公主,但是慈善文化本身就鼓励了范围更为广泛的捐赠者,甚至是最底层的人都在寻求机会解囊。因此,这座城市的兴旺并不只是仰赖贵妇和商人的慷慨,还有学者、朝圣者和众多宗教团体的永久相助。

耶路撒冷艺术的冷酷一面:圣战的鼓动

耶路撒冷的神圣概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自圣战的意识形态。从11世纪到14世纪,这座城市被受人尊敬而博学的人当作一种诱惑、一种借口、一个战利品或一种灵感来鼓励人们从事以上帝为名反对异教徒的战争。

在教皇和骑士各自心中的圣经祖先的护佑之下,来自欧洲的骑士宣称他们对耶路撒冷拥有正当的所有权。第一次东征结束于1099年,以残忍的屠杀城市中的居民为代价,他们中有穆斯林、犹太人,还有基督徒。12世纪中期,军阀领袖努尔丁(死于1174年)以“圣战”之名,联合了城中的穆斯林社团反对骑士,打着“根除不信教者”的口号,占领耶路撒冷。

■圣母和使徒,制作于拿撒勒,1170年代。描绘一位戴皇冠的圣母带领一位带光环的使徒穿过地狱的堕落。艺术经常服务于此类理念,在那些靓丽的珠宝和闪闪发光的金子之上,微妙地激发出宗教暴力。艺术家们描绘发生在圣城的冲突,塑造战斗者的英雄形象,却对毁坏当中的血腥只字不提。在此,艺术成为意识形态的共谋者。它鼓励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强化了他们对于残酷的必要性的意识和战争的英勇行为的热切渴望。■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前)和圆顶清真寺(后)。

■d'Aluye家族的骑士,法国,1248年~1267年。横跨三个代际,d'Aluye家族的男人已经在耶路撒冷扎下根来,他们的使命是感化欧洲的基督徒,并赎回他们的灵魂。(上图)

■骑士第一次东征占领耶路撒冷的情景,14世纪早期。(左图)

争论带来学术的繁荣

耶路撒冷经常被认为是三种宗教的圣地,这种老生常谈常忽视了它在宗教上的复杂性。实际上,没有一种宗教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即使是同一宗教也会因内部派别的不同而发生争论和对抗。但也正是如此,耶路撒冷的艺术和文化得以从这些不同的争论所带来的独特视野和竞争中汲取营养。比如,在犹太人中间,卡拉派(Karaites)和拉比派(Rabbanites)就因宗教律法发生争论;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在不同时期此消彼长;教义上的细微差别和对于忠诚的不同理解诞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基督教教派,耶路撒冷也因此建筑了不同的教堂。

如果有一样东西能将耶路撒冷不同的宗教团体联系起来,那可能就是对书写世界的崇敬。耶路撒冷人可以被理解为“书之人”。这些在圣城书写的、来自圣城或者被带到圣城的书籍拥有各种令人惊异的语言和风格。

对于书籍的珍视和学问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数量众多的伊斯兰学校、犹太学校和修道院让这座城市成了大学城,来来往往的学生和教师一直维持在稳定的数量上。

贸易和旅行的动脉

从意大利直至印度的广阔地域,涌来持有不同信仰的宗教朝圣者、冒险家和商人,他们聚集在耶路撒冷,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

很多见证者都留下了关于耶路撒冷街道喧哗的记录。在耶稣圣墓堂附近,金匠的作坊与卖鸡的小贩相邻;拥有不同宗教信仰、说着不同语言的店主的商店挨在一起;旅行者聚集在耶路撒冷令人印象深刻的市场和各种各样的货物周围;在著名的三角市场(triplesuq),香料商人、蔬菜小贩和丝绸、棉布商各据一地。

对于基督徒来说,一趟耶路撒冷之旅总会伴随相关的纪念品。它们通常是宗教物品,如彩绘的雕像、装有圣迹的彩釉玻璃瓶,或者只是当地出产的与神圣遗迹有关的物件。不管是世俗的物件还是圣迹的留存,朝圣者们都为自己家里的朋友和亲人带去了数不清的礼物。这些物件很多来自于城中的市场,从中分辨拥有者的身份是困难的,留下的只是民族的或者宗教的痕迹。这些物品,既见证了狡猾的商人为扩大市场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富裕的顾客所具有的相似的品味,无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背景。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