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时间:2024-10-31 03:24:21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亚历山大东征之前,远在欧亚大陆两端的两大文明中心—希腊和中国互有传闻。“赛里斯”就是当时的希腊人对东方一个可与北印度相提并论的国家的称谓。尽管古典作家关于它的具体地理位置说法不一,但位于遥远的东方且为产丝之国则渐成共识。“赛里斯”后来也就成了西方传说中对中国的代称。希罗多德曾记载过一位名叫阿里斯铁阿斯(Aristeas)的希腊人的远东之游,他穿过斯基泰人(Scythian)的活动区域,最远曾至伊塞顿人(Issedones)之地。据学者考证,所谓的伊塞顿人活动区域大致应在乌拉尔以东,直至天山、阿尔泰山之间,也有学者推测他们曾远达塔里木盆地或楼兰以东、敦煌一带。20世纪,考古学者在德国的一座克尔特人首领墓葬(公元前6世纪)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在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公元前3世纪)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中国中原地区的物品在远及西欧的出现,说明上古时期欧亚草原之路的存在。由于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和游牧文明相对于农耕文明的落后性,这条道路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渠道。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崛起于伊朗高原,并很快向东西两面扩张,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章:有的希腊人到巴比伦考察游历,如希罗多德;有的希腊人到波斯的宫廷服务谋生,如担任御医的克泰西亚斯和受波斯国王之命而去、考察印度河并环航阿拉伯半岛的斯库拉克斯(Scylax,约公元前510年);还有的希腊人自愿或被迫移民到了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底亚那地区。

波斯帝国的版图西起埃及,北到黑海、里海一线,南到阿拉伯半岛,东到印度西北部。为巩固对各地的统治,大流士一世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修筑了覆盖全帝国的驿道网(TheImperialRoads)。其中最著名的是帝国西部的“王家大道”(TheRoyalRoad),它从都城之一的苏萨(Susa),经美索不达米亚,到达小亚的以弗所(Ephesus)或撒尔迪斯(Sardis),全长2000多公里,沿途设有驿站(现已确认的有22个)。帝国东部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是沿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米底(Media)之路,进而经巴克特里亚抵达印度,出产于巴克特里亚东部山区的名贵石头——天青石(lapislazuli)就沿此路线而输送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亚历山大之前希腊的钱币已在巴克特里亚流通,也说明波斯帝国时期从东地中海到兴都库什山之间有可能存在长途商贸活动。这条路线连通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实际上成为未来丝绸之路的西段。大流士一世还开通了埃及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未完成的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这些驿道和水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应该说在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之内,各地交往的渠道是畅通的。

总之,到公元前4世纪,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有的已有所接触,但一条连接东西方两端的纽带或通道还未形成。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被囊括在亚历山大的帝国之下。亚历山大病逝后,帝国被其部将瓜分,但希腊-马其顿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格局并没有改变。“希腊化”进程在加快的同时,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深入,从而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当时的东西方商路主要有三条。北路连接印度、巴克特里亚与黑海。来自印度的货物可经巴克特里亚沿阿姆河(theOxus)而下,进入里海,再转运至黑海。中路连接印度与小亚,有两条支路:一条先走水路,从印度由海上到波斯湾,溯底格里斯河而上,抵达曾为塞琉古王国都城之一的塞琉西亚(SeleuciaonTigris);一条全部走陆路,从印度经兴都库什山、阿富汗的巴克特拉(Bactra)、伊朗高原到塞琉西亚城,至此,水陆两路会合,由此跨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西达塞琉古王国的另一都城,即叙利亚的安条克(AntiochontheOrontes),由此转向西北到达小亚的以弗所。南路主要通过海路连接印度与埃及,从印度沿海到南阿拉伯,经陆路到佩特拉(Petra),再向北转到大马士革(Damascus)、安条克,或向西到埃及的苏伊士(Suez)、亚历山大里亚等地。

托勒密二世重新开通了埃及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所开凿的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沙漠运河,使来自印度的货物沿尼罗河而下,抵达地中海的亚历山大里亚。公元前1世纪前后,印度洋上季风的发现使海上商路更加便利安全。这些商路与后来丝绸之路西段的海陆走向大致吻合。从中亚通往丝绸产地中国,中间地带只剩下从河西走廊到帕米尔高原这一段。

据斯特拉波,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亚的希腊人王国巴克特里亚的统治者欧泰德姆斯(Euthydemus)及其儿子德米特里(Demetrius),曾向东面的赛里斯(Seres)和弗利尼(Phryni)扩张—东面最相邻的地区也就只能是帕米尔高原(葱岭)和塔里木盆地。纳拉因(Narain)接受坎宁安(A.Cunningham)的建议,将Seres和Phryni比附为《汉书·西域传》中的“疏勒”和“蒲犁”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汉时疏勒、蒲犁恰恰位于帕米尔东侧的今新疆喀什和塔什库尔干地区。

由此可见,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丝绸之路的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而且此时距亚历山大东征已过去两个世纪之久,东部希腊化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张骞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来到了东部希腊化世界,来到了中亚,确切地说是来到了以锡尔河和阿姆河为中心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王国的昔日所在地。他的西域凿空与亚历山大的东征,从不同的方向沟通了欧亚大陆古代诸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联系。从此,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Sericiron,实则钢铁合成的制品,包括炼钢术)、皮制品,甚至杏树、桃树的种植方法都开始向西传去,有的很快就传到了罗马。而西域的各种特产、奇物、乐舞、宗教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刻有“基督诞生”和“圣格雷戈里的弥撒”的木雕。(上图)

刻有“最后的审判”和“死亡飨宴”的念珠。(上图)

刻有“耶稣受难”的微型木雕。(左图)

微小的奇迹—哥特式黄杨木雕

迷你的哥特式黄杨木雕刻成为16世纪荷兰的奇迹之一。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是利用它木质光洁、纹理细腻和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等特点。这些精美的物件中有些直径只有五厘米,上面刻有拉丁铭文、与节日相关的赞美诗以及关于耶稣受难日的祈祷文。此外还有念珠,其上雕刻的故事场景惟妙惟肖。几个世纪以来,创作这些珍贵的全景雕刻技巧一直让人惊叹不已。握在手中,能够感受到木头光滑的表面。而触摸那些凹凸不平细小的纹路,更激发人去探索熙熙攘攘、充满活力甚至嘈杂的“小奇迹”世界。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