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少女,1984年“我的生命是以想不断到处逛逛看看的急迫感所形成,而相机就是我的护照。”
——史蒂夫·麦凯瑞SteveMcCurry
因阿富汗少女闻名全球
如果说当代最著名的纪实人像大师,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史蒂夫·麦凯瑞。他1950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7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取得摄影及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80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专题照片。很多人了解他或许都始于这张照片——《阿富汗少女》(右图),麦凯瑞凭借这张照片获得了当年的“罗伯特·卡帕最佳摄影金奖”,一夜之间闻名全球。同时,这幅作品也成为了《国家地理》最具辨识度的封面。
探寻印度
三十多年前,史蒂夫·麦凯瑞到达印度,以一身当地人的装束作为伪装,将成捆的胶卷缝进衣服里。从巴基斯坦边境进入阿富汗,开始了他作为摄影记者的职业生涯。从两伊战争(伊朗-伊拉克)到海湾战争,再到贝鲁特、柬埔寨、菲律宾等地的冲突及灾害,甚至还有“9·11”恐怖袭击,麦凯瑞记录了世界上大大小小许多战乱。他关注的不仅仅是激烈的战争场面以及被战火毁坏的家园,更多的是身处战争中的人们。这些面孔所透露出的恐惧、迷茫、悲伤,比战争场面更能刺痛群众的内心。
几十年来,麦凯瑞的创作中心一直是人物肖像的拍摄。因此,如何破除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和那些被拍摄者沟通成为了关键。而印度作为麦凯瑞年轻时第一个前往的国家,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又曾多次再访。他被那里丰富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吸引。
“第一次去是在1978年,那时我见证了印度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你几乎不能找到第二个与之相似的国家,有着这样丰富多样的地理和文化,同时又充斥着混乱与困惑。就像很多其他地区一样,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印度。”麦凯瑞说,“当我最初与潜在的被拍者有互动的时候,我永远都是试着给他们一个友好的微笑,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大部分人是同意被拍摄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与一个语言不通的人去沟通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你们双方之间微妙的关系。”在这些作品中,我们通过色彩缤纷的图像可以发现印度社会独特的民俗文化。穿着新大衣的女孩,2001年
带着裘皮帽的男人,1999年
换车胎的小贩,2002年动人的东方面孔
而在他的新书《看东方》中,麦凯瑞说:“我被那千年古庙、宗教仪式和传统节日上的鲜艳色彩、弥漫在空气中的浓烈香料气味和一个地区中几世纪未变的厚重历史感吸引着,才一次次地回到南亚和东南亚来。”他喜欢在真实环境里拍摄纪实肖像。他说:“为了拍一张新的人像,我总是在寻求那些转瞬即逝、不被人留意的片刻,试图记录下那些刻在人们脸上的不会被岁月消磨的故事。在南亚和东南亚,被这样记录下的故事和生活之多,令人震惊。”
新书中收录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肖像,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照片展现了被摄者十分丰富的表情和他们背后的很多故事——这些人里有好奇睁大眼睛的小学生,也有严肃又骄傲的藏地僧人,有一脸平静和谐的老牧羊人,也有阿富汗煤矿工人被熏得黝黑的脸庞。这些照片组合在一起,总体上刻画了南亚和东南亚多种多样的民族。这些不同的面孔也诠释了这片被困苦、贫穷和艰难的生活条件所困扰,却又时常快乐、热情和美丽的地区。
麦凯瑞大部分照片如同陌生人一样,是一闪而过的面孔,下一秒你已经忘记了他们的样子。有些照片像你认识的人一样,在街上碰到会礼貌的打个招呼,接着错身而过各走各路。它像是一扇门,通向麦凯瑞遇到过的那些人们生活和他们赖以生存的远方的土地。
史蒂夫·麦凯瑞STEVEMCCURRY
生于1950年,197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1979年获“罗伯特.卡帕最佳海外摄影金牌奖”,1980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专题照片,1986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
《看东方》LOOKINGEAST
本书精选了57幅史蒂夫·麦凯瑞在旅途中为孩子、僧人、朝圣者和漂泊者拍摄的经典肖像,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之前从未出版,中文版现已由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引进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