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人民的名义》《射雕英雄传》创下收视口碑,除了剧本和导演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表演团队中的众多老戏骨,他们的表演品质支撑了剧集的人气走向和观赏性。
不少媒体在帮投资者们算账,比如某戏,两个明星就拿走投资的百分之五十,又或者一个“小鲜肉”就拿走几千万片酬,占总投资的一半甚至一多半。然后再对比《人民的名义》,总片酬才占全剧投入的百分之四十,于是得出“还是请老戏骨划算”的结论。其实账不是这么算的,老戏骨的价值也不能这么简单地拿出来和新人做对比。
影视类型多种多样,指向的观众群自然不同。小鲜肉剧集的观众群首先是看脸的,其次才是剧情和演技,这就决定了小鲜肉在剧集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这样的戏,老戏骨们注定只能作绿叶,制作方再怎么省钱也省不了几个,何况也不是所有老戏骨都愿意友情价帮你,人家也有吃好喝好过幸福生活的合理化追求。
老戏骨们真正擅长的是生活剧和各类正剧。社会题材剧(从广义上讲,“反腐剧”可以看作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谍战剧、历史剧……这些需要演员动用阅历、方法和情商的戏,注定是优秀演员们展示演技的主战场。小鲜肉们即便想去这些戏里炫耀脸蛋儿,机会与空间也有限。况且影视行业,以人气和经验的累计论,以剧集对演员的需要论,资深演员们必然有相关收费的行规和个人心理预期,单以数值高低来讨论性价比意义不大。
此外,媒体近年似乎把“老戏骨”这个称谓直接等同于“资深演员”了。其实只有资深演员中的那些优秀者,才当得起“戏骨”这个称呼。演员,尤其是男演员,成熟期一般都较女演员晚,到了四十多岁、接近五十的时候,才在镜头前拥有了那副挥洒自如的从容。但“资深”,一般演员入行二十来年,就可以这么叫。所以“资深”未必是“戏骨”,性价比——自然也就谈不上人人具备。
现在剧集中经常看到的“老戏骨”大致分为三种:一、步入老境的一线大明星;二、之前不太拥有显赫的影视知名度,却始终拥有一流演技的演员。以《人民的名义》《新射雕英雄传》和更早的《北平无战事》为例:张丰毅、陈宝国、吕良伟、许亚军、苗侨伟、王庆祥是第一类;丁勇岱、刘奕君、刘敏涛、咏梅、白志迪、张志坚、倪大红是第二类。第三类则是在圈内多年,随着年龄增长,演技越来越精纯的,像黑子、杨子华、夏侯镔、房子斌等人。这些演员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演技有保障,对剧集的风格和口碑能起支撑作用。“戏骨”之“骨”的特点很明显。
“老戏骨”发挥性价比,也需要前提:名演员众多的《大宅门》《人民的名义》是一类——剧本和角色的吸引力,出品方、导演的人脉,起到了决定作用,《新射雕英雄传》《北平无战事》的情形有些近似。还有的戏,角色并不太多,但老戏骨和中年实力派一起顶住全剧的四梁八柱,剧集就立住了,像《潜伏》里冯恩鹤出演“吴站长”,《悬崖》里程煜出演“高彬”、李洪涛出演“鲁明”、《黎明之前》陆剑民出演“水手”……角色和演员之间,有着某种不可替代性。惟其如此,性价比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成功者的理由有很多,简单地复制,带来的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老戏骨”的使用也一样,主要看掌盘者对品质的追求。此前有资深艺人说,“小鲜肉”表演不如人意,关键在于导演调教的功力,其实也是同样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