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周立伟新闻是时代变迁的.."/>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接地气”是城市台电视新闻的真功夫

“接地气”是城市台电视新闻的真功夫

时间:2024-10-30 04:37:08


    口周立伟

新闻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群众实践的写照。新闻报道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来,作为城市台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在贯彻“三贴近”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城市台电视新闻可以在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做文章。本文以潮州台的《潮州新闻》和《民生直播室》两个新闻栏目为例,试析城市台电视新闻该如何在“接地气”上下功夫。

一、新闻报道“接地气”的基本特性

“接地气”,简单理解就是脚踏实地,泥土味浓烈。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这句名言,指的就是新闻报道能否“接地气”的问题。

电视新闻“接地气”的特性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深入了解基层生活的多样性。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深入基层调查了解作为一项日常的功课做实做好,以亲身经历,真实了解基层群众的诉求,将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镜头反映客观事实,传递正能量,使新闻职业和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城市台充分发挥与基层群众“零距离”的优势,努力使新闻报道接地气、聚人气。

2012年国庆期间,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推出了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2014年春节期间,又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特别报道,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潮州台不甘落后,在2014年春节期间,《潮州新闻》栏目策划了“‘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以生动的例子,感人的事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家风’是什么”成了社会上热议的话题。

下面是潮州台记者在街头巷尾或寻常人家所进行的海采活动,这则新闻让基层群众一起细说自己的“家风”。

【同期声】潮州市退休教育工作者卢璧锋:(不知道您最近有没有关注“家风”的问题?)有,最近我们开展了“传中舍家风,倡文明家庭”活动。你看,“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修德,就是要为民惠民,用现在的话就是做好事。做人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同期声】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户主黄少平:家风,其实就是家庭的风气跟氛围,这也是一种传承。小孩在读书之前就是先受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祖辈或者是大人的言行都能够影响孩子的成长。

【同期声】小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

【同期声】学生:(从小父母怎么教育你?)诚实守信,努力用功读书。

【同期声】市民:我们都是倡导勤俭节约的。

【同期声】市民:我们家里的家风就是诚信待人。

【同期声】市民:从小父亲就很严厉,母亲又很宽容,我从小就形成一种性格,就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朋友或身边的人,有一颗宽容的心。

记者通过“接地气”的采访,发现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朴素想法以及平凡之中的闪光点,使“‘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的泥土味儿更为浓烈。其实,城市台置身于基层,采编人员生活工作都在基层,体察感受百姓的冷暖最直接,采访起来没有隔阂,更为便捷。“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能够催人奋进,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新闻报道“接地气”,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召开,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到“互联网+”的推广应用,这些都为电视新闻报道朝更有广度和深度的方向迈进指明了方向,而说到底,新闻报道“接地气”,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

2015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公布。《意见》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笔者认为,《意见》对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新闻人要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新闻报道“接地气”,而“三贴近”是“接地气”的最有效办法。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老套固化的报道程式备受诟病。时政新闻很重要,但“接地气”不足;民生新闻则专注于家长里短,成了鸡毛蒜皮的大杂烩。其实,电视新闻只要重视“接地气”,报道就会出彩。

如何“接地气”,策划是关键。城市台新闻中心每天面对接触到的题材和线索都会本着“三贴近”的原则进行筛选,通过细致研判,梳理思路脉络,确定报道方向,形成报道集群,在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上勤耕耘,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2007年以来,潮州台新闻中心坚持编前会议制度,对重大新闻题材、热点题材的采访报道进行策划。

每天的编前会议,新闻中心领导、《潮州新闻》和《民生直播室》栏目监制、值班编辑都会围绕当前的宣传重点或当天的采访任务,进行逐条研判,通过集思广益,梳理出切实可行的采访思路,落实记者执行。

2010年4月中旬,由韩江流域管理局牵头,汕头、潮州两市政府,以及两市的水务、公安、海事等部门将联合开展打击违法采砂专项行动。编前会议根据掌握到的资料,结合平时群众的报料线索,梳理了多方面的采访报道思路,落实记者进行采访。2010年4月15日,广东正式进入汛期,当天,联合执法行动全面铺开,记者进行全程采访。当晚,执法行动的动态消息推出后,紧接着是早前策划的四篇报道—“韩江流域盗采河砂违法行为透视”、“盗采河砂造成河床下陷”、“沿江乡村发生地质灾害”、“堤岸割脚崩塌危及防洪安全”组成版块推出。

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采取措施改进采编作风,强烈的创新意识,促使采编人员抛弃传统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传递了经济、社会、民生等多方面的信息。2015年,潮州台搭建了“两会访谈间”议政平台,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地方的中心工作进行议政。新闻中心选定了多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潮州打造‘海丝文化重镇潮人精神家园’,百姓能得到什么好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与创建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的过程中,群众该在哪些方面配合和发力?”,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平民化的视角进行通俗化的解读。由于话题紧扣百姓身边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转换了角度,提出的观点与看法大都说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令人信服,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一向被认为严肃的“两会”通过“接地气”的报道,变得轻松活泼起来。

改进报道方式,把“官话”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用生动鲜活的例子,言之有物、有理、有情,就能让受众入脑入心。以“实”贴近群众,以“实”温暖民心,新闻报道的“接地气”永远在路上。

三、新闻报道“接地气”必须自觉摒弃浮夸、空洞的文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新闻报道的“接地气”,同样必须“从群众中来”到“到群众中去”,自觉摒弃浮夸、空洞的文风。坚持“三贴近”原则,是做好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笔者认为,采访作风是否扎实,采编人员沉住气,静下心尤为重要。只有细心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与诉求,触摸群众跳动的脉搏,体会群众生活的本质,采写出来的新闻才能“接地气”。

当下,新媒体迅猛发展,催生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日趋流行,但会助长人们惰性依赖的习惯,这种弊端的存在,不利于新闻采编工作的扎实开展。如果把求证新闻事件的真伪交付给搜索功能来完成,过分依赖于网络,势必会影响采编人员的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势必会出现诸如假大空,甚至编造新闻等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本质的乱象。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脚踏实地,深入到田间地头、市井坊间与群众交朋友,俯下身倾听民情民意,心贴心感受人间冷暖,自觉摒弃浮夸空洞的采访作风,让“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有灵气,向社会传递感动和温暖。

2012年2月中旬,春节刚过,潮州台《民生直播室》栏目就接到了群众的报料,称饶平县钱东镇仙洲村大面积种植的大蒜滞销田头,面临烂掉的风险,蒜农十分无奈。栏目组获悉后,派出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于2012年2月17日推出了动态消息报道,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后,栏目组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不少市民纷纷前往市区的卜蜂莲花广场,踊跃购买大蒜。首批两千多公斤的大蒜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便全部卖光。从2012年2月17日至19日,《民生直播室》倡议发起的“买爱心蒜,解农民忧”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踊跃参与,至19日下午5点,这次帮助蒜农的公益活动共卖出大蒜一万多公斤。

田间地头当舞台,光着脚板跑新闻。急蒜农之所急,潮州台记者和栏目主持人加入到这次公益行动之中,体现了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帮助蒜农解除燃眉之急。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买爱心蒜,解农民忧”的媒体公益活动,现场感强、故事性强,见证了市民爱心,是对改进文风的一种推动,更是一次成功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新闻实践。

《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说过:“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新闻报道要让充满真情实感和鲜活生动的文风代替浮夸、空洞的文风。在新媒体倒迫传统的电视媒体改革新闻报道模式的形势下,采编人员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新媒体,拥抱新媒体,用好新媒体。“三贴近”与“接地气”是一脉相承的,新闻报道“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才能打动人心。“接地气”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潮州市广播电视台/责编:马莉莎)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