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
大数据的分析和发展,是最近互联网上最流行也是见效最快的发展方式。笔者重点研究了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新闻部门的热线系统,并以此为基础,逐渐试点拓展到收视率分析和新闻热线的大数据分析,并把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再反向应用于频道新闻甚至频道电商等领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大数据的定义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这一概念的是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关于“大数据(BigData)”,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的报告中明确定义:大数据即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而百度百科对大数据的描述是: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的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积极地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资讯。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发式增长的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和数据感应器的出现,数据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快速增长。互联网、物联网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庞大的数据资源,为人们依据数据去全面地了解世界提供了可能。在这种形势下,大数据已经被视为一种资产、一种财富、一种可以被衡量和计算的价值,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而它的这些特点,正是我们创新电视节目内容的方向所在。
二、大数据在电视媒体的首次应用
最早在我国电视媒体上应用大数据做节目的是央视。2014年、2015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两档王牌栏目,都倾力打造了“‘据’说春节”、“‘据’说过年”等一系列特别报道。
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把大数据挖掘与常规新闻报道相结合,并运用演播室和主持人进行了数据可视化表达的探索。报道一经推出,观众和媒体从业者都反响强烈,耳目一新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客观真实且直观的数据、极具美感和科技感的动态图表,让任何优美的文字描述在这些数据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
紧接着,2014年和2015年的“两会”期间,央视加大了大数据分析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力度。比如在每天的《新闻联播》中专门安排专题栏目《两会解码—两会大数据》,由主持人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着手,向观众详细解读当天的热门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好评。
“大数据时代究竟是什么?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明白大数据的价值和意义,是件不容易的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认为,央视新闻与百度大数据的合作,是国内观众第一次从电视上接触可视化大数据,它为大数据的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5亿,而网民和电视观众这两个群体又是高度重合的。作为媒体,完全可以利用百度大数据的这些结果,一方面通过数据来了解观众正在关注什么话题,另一方面用数据来为观众解读这些话题,这样做出的新闻也一定会受欢迎。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而面对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如果能加以正确利用,就可以成为有价值的资源。
如何利用好互联网上丰富的数据资源,从中挖掘出有价值、有意义的节目,是所有媒体未来都应该探索的问题,同时也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大数据分析在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试水
接下来,就以笔者所在单位—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为例,来介绍和分析频道各栏目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试水。从大数据的来源分析,目前城市频道获取的大数据,除了大众都可以接触到的百度数据等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频道每天各个栏目的收视率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是海量、真实,并且极具时效性,也是极具指导意义的。第二个方面,是频道独有的,那就是频道内部热线系统的数据。下面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的应用来说明大数据对于城市频道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作用。
(一)频道每天的收视率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对电视内容生产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对于“大数据”深度挖掘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并反向指导内容生产和节目编排。
每天,各个栏目组都会收到尼尔森的收视率数据和杭州地区独有的机顶盒海量收视率数据。数据中,除了收视率排名外,最有指导意义的就是分钟数据分析。(如表1)它可以精确到每一分钟的数据流入流出情况,可以较清晰地看出,哪一段时间的节目看的人多,哪一段时间的节目看的人少。从而进一步分析出,哪些内容具有高收视的可能,哪些内容则会流失观众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