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峰少儿类的公益片应该表达什么,怎么拍才能.."/>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为了孩子的明天

为了孩子的明天

时间:2024-10-30 04:21:34


    ◆张立峰

少儿类的公益片应该表达什么,怎么拍才能拍摄出孩子们喜欢看的作品,这是我们电视从业者不断探求的课题。既要关注孩子的关注,又要体现老祖宗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正向的道德观念、积极阳光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是我们创作思考的核心。将思想浓度较高的理念转化为孩子们喜欢接受的行为方式,用健康阳光的影像语言丰富孩子们的世界,这是我们电视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大连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推出的《为了孩子的明天》系列公益片,对上述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尝试,通过采拍身边的人和事,以人物为主题,传递精神内涵,让孩子们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

一、选取身边鲜活的人和事,传递阳光的表情阳光的表情

即是一种正向的感染力。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追求,虽世殊时异,人们对正向、阳光力量的追求是永恒的、不可磨灭的。然而,对于当代的孩子们来说,宣扬老一辈革命传统的红色教育仿佛是古董、是久远年代的产物,改变这一现状的要点,就是通过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人和事,让传统的红色教育绽放出感染力,能亲切地植入孩子们的心灵空间。

在《将军与少年》公益片中,74岁李光祥将军从事孩子教育工作已30余年,传统教育报告已做了800余场。老伴去世多年,独居一人,多年来奔波于大连各中小学和社区之间,片中老人深情地说:“只要孩子们愿意听,我就一直地讲下去”。

老人讲述了自己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少先队员入队时的心情及军旅生涯的心路历程。他从红领巾诞生那天起就和红领巾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后成为响当当的共和国将军。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成功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这是人成长所必需的。老人对我们讲:“时代变革的声音中,在所难免会有杂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的小树劈叉了、长歪了,不要大惊小怪,只要我们勤快一点,及时地修整它,就是一棵好苗”。要让孩子相信正向的力量,优良传统的灌输不可或缺,小树的营养也需要多元化、多层次,营养配餐需要合理分配,需要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镜头通过对李光祥将军与孩子们一起植树、唱歌、讲历史等一系列特写组合,老观众、小观众都能深切感受到,老将军这么多年依然保持着的那份热情。

先辈们奋斗的光荣传统历久弥新,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或缺、弥足珍贵的。同时,通过对这些贴近于我们生活的人物的刻录,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正向的价值观和阳光的表情也由此传递。

二、关注弱势群体,引导孩子传递爱心

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梦想,都应该拥有平等享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关爱农民工子女》这部公益片,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大连西岗区兆麟小学临近城区,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这些家庭大多收入微薄,孩子们入学就成了问题。

兆麟小学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便利的入学条件,并兴建了漂亮的教学楼。这里的600多名学生中有85%的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女,他们来自偏远山区,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胆怯、怕人、自卑。对城市教师来说,不仅存在教学任务的艰巨,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他们心理的疏导和生活习惯的改造。多年来,这个弱势群体的部落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忱关注。而现在,我们镜头中的孩子们,脏兮兮的小手、灰突突的小脸不见了,变得爱笑了,校服也变得整洁了,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完全没有什么两样。用影像表现孩子们健康、阳光的心态,有爱就有快乐。我们力求通过身边的微观教育,感召孩子心中留存一份爱的空间是该片的诉求方向。

哪里有阳光的教育,哪里就有美好的未来。爱心教育是一种体贴、一种力量、一种责任。对这些出身卑微的孩子们来说,仅限于接受关爱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孩子学会感恩,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传递爱心。在这部公益片中,我们拍摄并表达了教育和关爱的成效,在对一张张甜美的笑脸的拍摄中,我们也找到了健康、积极的创作立足点。

三、履行公益使命,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公益片之所以要冠以公益二字,就是为了要履行公益的使命,也是表达社会的关注方向。这是媒体工作者传递正能量的前提。正能量,就是要表达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不久前我们拍摄制作了讲述大连沙河口区启智学校《爱心教师》的公益片,关注智力落后和孤独症儿童的作品不乏其数,但是用什么样的视觉词汇和影像来表达,又是一种新的考量。笔者另辟蹊径,选择了启智学校教师薛颖对其职业感受作为切入点。镜头中的薛老师并没有单纯地去扮演一个老师的角色,而更多地用传统母爱的情怀去包容、关爱这群特殊的孩子,孜孜不倦、情感真挚,她将这群智力落后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薛颖老师对职业的忠诚、内心使命的力量使观众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同时对特殊教育从业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每天面对一群智能不足、行为怪异、情绪不稳的儿童,能有淡定平和的承受力和自我心理的修复能力实属不易。该片创作的目的,不是展示启智学校的学生如何不健康,而是为了表现特殊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周期性的心理疏导,需要获得理解、关爱和人文关怀。许许多多像薛颖老师这样的特殊教育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用自己点滴的行动,一步步帮助孩子走出残疾的沼泽,她们始终坚信,启智学校的孩子一定会和正常孩子一样能获得健康、灿烂的未来!该片在影像结构上,放大了特教教师慈母般的情怀和人性的光辉,使传递关爱的正能量有点有面。

四、寓教于乐,引导孩子热爱传递传统文化

多元的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正能量传播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文明古国5000年的灿烂文化”的大背景上找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切入点,这也是我们一直考虑的范畴。笔者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过程中,选择了金州龙舞。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金州是龙舞的发源地,有100多年的历史。2007年,金州龙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令人欣喜的是,金州第一幼儿园将龙舞植入幼儿教学中,教孩子们学习舞龙,并在课堂里教孩子们学习龙的起源与历史,使孩子们的课堂变得更为欢快愉悦。笔者采访期间,看到六七岁的孩子们身穿戏服,在院子里欢腾地舞着小龙。灿烂的笑脸折射出孩子们对于舞龙的热爱,喜悦之情映入我们的眼帘。笔者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拍摄题材。传统龙文化的传承者、金州第七代龙舞传人李成家,年近六旬依然保持着对龙舞的热情,将龙舞不厌其烦地传授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为的就是不使龙舞的手艺失传,让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下去。

园长徐凌霞是个有心人,她根据孩子们的身体特点,将成人的动作、步法变压、降解,同时将龙的形态作了调整,将龙舞儿童化、卡通化,形成了系统的儿童龙舞体系。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寓教于乐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龙文化。徐凌霞园长也被授予金州第十代龙舞传人。孩子们在春晚舞台上出神入化的表演展示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认可,龙舞文化后继有人,孩子们的价值得到了尊重。

电视工作者在面对儿童的关注点时,合理变压,发酵、升华是创作思想的核心。将想要表达的思想理念转换成符合孩子们接受的切入点,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诉求方向。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责编:刘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