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典.."/>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从《劳动铸就中国梦》看新时期劳动价值观的形象化表达

从《劳动铸就中国梦》看新时期劳动价值观的形象化表达

时间:2024-10-30 04:19:34


    ◆刘博典连艳辉

6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2015年五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综合和纪录频道接连播出,几天之内,网上有关该片的搜索和转载量超过400万条,收到观众的普遍好评。该片区别于传统上注重宏大叙事的形象宣传片,着重选择代表时代精神的普通劳动者,通过电视镜头呈现有血有肉的劳动者故事,运用电视艺术,展现普通劳动者的人性,刻画劳动者的真实形象,把劳动的美感、劳动的神圣感传递给观众,进而唤起人们对于各种形态的劳动的认同和憧憬。观众的强烈回应说明该片制作者的拍摄理念是合乎时代需求的,满足了普通民众对劳动的认同和向往。该片是如何形象表达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重申劳动的核心价值: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文明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笔下的“丰裕社会”,几千年的物质匮乏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基本解决,这既得益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传播力,也得益于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创造智慧,更是中国普通民众辛勤劳动的结果。当整个社会进入物质相对充裕的现代化阶段,劳动的形态演变无法计数,掌握不同人力资源的人通过不同的劳动形式获取财富,劳动呈现出的远远不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种简单的二元形态。在市场经济时代,各种形式的先赋资源和后置资源都能转化成个人物质财富,这些获取财富的形式遮蔽了财富的真正源泉—劳动,使得一部分国民误以为通过劳动之外的其他资源就能获得财富。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把获取财富的视线投向各种投机性渠道,国民的劳动意识开始淡薄,创造思维出现迟缓,人们更愿意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而不是探索自己的道路。而在任何时代,支撑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都离不开劳动,即各种形式的基础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因此,在当代中国处于全面现代化的大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全社会继承劳动传统、发挥创造性,全力投入到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我理想和共建强大中国的时代主题中。

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共6集,分别以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点亮智慧、劳动提升品质、劳动缔造幸福、劳动彰显国魂为题,每集的片名就体现了制作者的制作理念,即重申劳动的核心价值。这一方面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的号召,另一方面回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基础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时代需求。节目借着五一劳动节的节日气氛播出,使得劳动的核心价值更能深入普通劳动者的内心,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二、倡导正确的劳动观:诚实劳动,诚信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在主导意识形态不变的情况下,国家从上而下倡导开放思想,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和智力资源,形成了全民致富的市场经济氛围。以劳动的形态为例,全社会在改革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各种新型的劳动形态不断涌现,职业分工突破简单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和干部的类型,各种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各种隐形职业层出不穷。可以说,只要有利于盘活自身资源、创造经济价值的劳动形态,都可能出现。在这种以经济效益衡量劳动效率和价值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每一个劳动者进行社会创造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面对自身的生存,每一个劳动者都在权衡付出与回报的比例。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下,各种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就左右了一部分的劳动观,于是出现了一部分通过偷工减料、违规生产、侵犯知识产权进行“盗版”的各种不诚实的经济行为。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逆淘汰”的怪现象,假冒伪劣商品横行,民族品牌企业生存艰难,社会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经过多年的舆论呼吁和政府在立法层面的努力,全社会认识到合法经营、尊重知识产权等优质竞争手段的重要性,开始呼吁正确的劳动观,即让诚实劳动贯穿于民族振兴、个人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优良的中国品质。
    在《劳动铸就中国梦》中,制作者精选了一批通过诚实劳动、诚信经营而发展成民族品牌的“草根”企业主,比如片中讲述了陶华碧用了近40年的艰苦努力,从卖米豆腐起家,到创立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老干妈”品牌。难能可贵的是,《劳动铸就中国梦》摄制组突破之前政论片通过二手资料等方式制作纪录片的方法,亲自实践本片倡导的价值观。摄制组的拍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将拍摄镜头伸向劳动的第一现场,甚至一些危险的劳动场地,通过深入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与工作寻找创作灵感,直面活生生的现实社会问题,讲述劳动者带着泥土、泪水和喜悦的故事。可以说,该片本身就是一部诚实劳动的案例,制片人做到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使本片在倡导正确的劳动观上更有说服力。

三、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劳动热情

在传统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和以乡土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是维系中国几千年历史延续的信仰基础。儒家文化和乡土文化都重视劳动的价值,都批判和摈弃不劳而获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正是在儒家文化和乡土文化这两种文化的滋养下,中华文明得以在世界文明版图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延续至今。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强势文明,中国人在坚持不抛弃传统的前提下,积极借用“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引进了各种西方优质文化和信仰,经过上百年的调适,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和信仰,从革命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中国历代领导和社会各界积极建设新的价值观,其中劳动价值观是重中之重,形成了指导一代代国人的劳动理念。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带有转型期的种种特征,比如信仰真空、价值多元等。具体到劳动价值观这一环节,由于建国后主导价值观面对新的市场经济环境正处于磨合阶段,因此在指导国民价值观的建立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合身”的标准。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和对劳动的态度各式各样,一些违背历史传统和人类普世价值的劳动观念左右着一部分人的思想,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使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呈现扩大化的倾向。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通过各种形式的举措,包括反腐、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等,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挖掘优秀的劳动传统,重建国人的劳动观念,使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人人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

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通过深入各个层次的劳动现场来展示那些继承了优秀民族传统的劳动者。在第一集中,从鸦片战争之后,思想界、政界、实业界思变革图强之路讲起,讲述了历代志士仁人变革图强的实践。第三集返回中国古代的劳动现场,讲述古人如何发挥聪明才智,给后人带来了影响深远的四大发明和滋养中华文明的经书典籍。这种不断穿越于各种历史实景的艺术手段,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思想震撼,把“劳动创造文明、劳动改变命运”等核心理念巧妙地输进人们的观念中,使观众愉快地接受劳动价值观教育。

四、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展示成功榜样,挖掘创业潜力

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从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国家跃进到不仅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且在综合国力上紧追欧美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榜样,中国在政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可以与欧美匹敌。在这30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主要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基础和优势,迅速建立起雄厚的国力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能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优势和动力。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指数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经济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障碍。如何培养全民的创新能力,激发全民的创业激情,成为国家智囊、国家领导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

《劳动铸就中国梦》在讲述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敬业爱岗的同时,结合时代对创业的呼唤,深入一批敢于创业的群体,展现他们的创业精神。在第二集中,拍摄者深入义乌人的创业现场,把义乌人亦农亦工亦商的创业经历和在电子商务时代勇于通过网络拓展业务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真正理解自己身边的“义乌小商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纪录片还在拍摄尽人皆知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创业故事时,不忘那些普通的创业者,比如用镜头记录下了浙江桐庐富春江镇季丽娟的创业历程。上世纪90年代,季丽娟动起养猪的念头,通过亲友借了3万元钱,买了30头猪仔开始自己的“猪倌”生涯。2010年,她承包了50亩山坡地,注册了一家农庄,开始了生态养殖。现在,季丽娟的农庄每年都能卖出1000多头猪,还注册了自己的网店,其销售农庄里种植的生鲜蔬菜,年收入上百万元。从传统猪倌到生态养殖,从线下销售到网店,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身上凝聚了中国民间蕴藏着的巨大创业精神和创业潜力,这无形中给很多有创业梦的国民以积极的启示和榜样。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责编:马莉莎)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