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吴克燕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许多国家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历史回顾和反思。2015年6月初,中央电视台播出了4集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本文将从多重对比视角探究该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任意想象”与“严谨说理”对比下的二战反思
建国以来,抗日战争一直是中国文艺界的主要历史题材。在影视艺术普及后,抗日战争这段历史通过先进的影视技术和精湛的拍摄艺术不断呈现在影视媒介上。其中,一些经典的抗战影视作品也成为各时期青少年爱国教育的重要教材。新世纪以来,影视文化进入全面娱乐化的时代,从明清皇宫生活到近代的抗战、内战都成为影视戏说的素材。近几年,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之所以备受观众诟病,主要原因是这些影视剧严重脱离真实的历史而进行“任意想象”,甚至出现了很多抗日“雷剧”。
在抗战题材影视剧由“任意想象”导致的“抗战剧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的背景下,中国影视界如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成为部分深怀历史意识和责任感的影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拍摄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过认真梳理相关档案、文献,深入国内外多地采访当事人、政治家、相关学者以及普通百姓,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二战后,德国、日本两个国家对侵略战争的反思态度,同时揭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事实和历史资料。纪录片一反之前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娱乐化”倾向,用严谨的说理和真实的历史事实说话,给观众带来了正确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观,引导民众正确面对中日历史,成为理性的现代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