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冯灿明蒋河中央.."/>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央视节目《叮咯咙咚呛》的创意策划与价值实现

央视节目《叮咯咙咚呛》的创意策划与价值实现

时间:2024-10-30 03:21:14


    口冯灿明蒋河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音乐频道与北京爱享文化联合制作的节目《叮咯咙咚呛》将戏曲艺术与真人秀节目联姻,打破了戏曲电视传播传统纯戏曲展演形式的刻板、隆重、枯燥。节目内容以中韩明星嘉宾“跨界”学习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主体,将明星们分为越剧组、京剧组、川剧组平行进行,融入了各式各样的任务,让节目变得丰富且有更多的收视吸睛点。在当下人们审美节奏加快、传统戏曲艺术传播面临窘境的背景下,《叮咯咙咚呛》吸引了年轻受众,并以通俗的形式,让观众将戏曲知识“收入囊中”,它的创意策划及其社会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一、《叮咯咙咚呛》的创意策划

(一)文化与专业领域的跨界混搭

《叮咯咙咚呛》节目中来自中韩两国不同领域的偶像团体向戏曲的权威大家学习戏曲,体现出节目创意的跨界特性;另外,中韩文化元素、传统与现代的混搭也体现出节目的独特创意。明星嘉宾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中韩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理解与对话,例如将k-pop元素融入京剧队安七炫和金圣洙表演的戏曲《白蛇传·盗仙草》中,就是将街舞中的力道和动作融入到白蛇打斗的戏曲情节中,将韩国偶像剧中的爱情元素注入越剧的传统感情戏中⋯⋯

(二)戏曲知识讲述娱乐化

传统的电视戏曲表现与知识讲述方式比较陈旧,主要以表演观赏或教科书式的灌输为主,这种表现方式在青少年审美节奏加快的当下存在传播的局限性,迎合不了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心理需求。在大众传媒娱乐化消费的时代,戏曲电视传播的娱乐化不失为创新的路径之一。《叮咯咙咚呛》将戏曲作为明星作秀的平台,邀请中韩两国10位明星加入,兵分三路赴北京、嵊州、重庆拜师学习京剧、越剧、川剧等三种不同的戏曲,通过明星们对戏曲“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学习及对戏曲的亲身演绎,满足青少年观众的追星心理,观众在观看明星学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很多戏曲知识。每当戏曲专业术语出现在节目中,为不中断节目进行,又能给观众简述这些名词的含义,节目采用了文本框在屏幕下方对这些名词进行补充解释的方式,如川剧组的导师沈铁梅在节目中提到川剧是“在台上‘无中生有’”时,画面即出现文本字幕对沈铁梅老师话语中“虚拟表演”的含义进行补充与解释。

(三)节目进展过程的故事性特点

《叮咯咙咚呛》中对于没有任何戏曲基础甚至连语言交流都有障碍的明星嘉宾来说,如何在短短几个月内掌握戏曲知识及表演技巧本身就是整个节目贯穿的悬念。节目中总是有供明星展示个性与性情的空间存在,如在节目进展过程加入许多竞技与需要应激反应的环节,不断地将悬念设置进去,吸引观众的好奇心与一探究竟的欲望,调动观众潜在的“假日狂欢”情结。如节目一开始,在竞演梁山伯的环节中就打造出一个竞争的模式,不断给明星戏曲求学之路设置悬念,在戏曲名家与中韩明星之间及明星与明星之间制造花絮与冲突,提供一些有效的故事手段和作秀平台。因为节目创意的故事性特点,每集都设置了不同的看点与故事主题,这些故事主题体现在每期的标题上,如第四期“金钟国被‘掰弯’、熊黛林公开素颜”,第八期“‘女汉子’贾玲比美“女神”安七炫”①⋯⋯无不充满炒作吸睛的故事成分,吸引观众一探究竟。
    二、《叮咯咙咚呛》的价值实现

(一)文化价值的实现

1.促进戏曲节目创新

戏曲的电视传播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戏曲进行电视转播的层面,那就只是去掉了传统戏曲的剧场感,而为了扩大戏曲节目观众的队伍,必须创新戏曲节目形式。《叮咯咙咚呛》以真人秀的形式将戏曲“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和高、精、尖的动作与绝活儿,比如京剧的蹲翻身、耍花枪,川剧的把子功、变脸、开天眼,各种剧的四功五法、肺活量和踢腿训练等教学展示给观众,还通过“拜师”的剧情设置使观众在节目中看到了明星学戏的各种有趣的小插曲,也领略到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们的丰姿。

在综艺节目普遍采用引进海外版权的形势下,《叮咯咙咚呛》大胆进行了原创,节目中真人秀嘉宾带领观众对京剧、越剧、川剧进行了深入了解,一系列戏曲元素如程式动作、服饰妆扮、人物角色、唱腔念白等以碎片化的知识拆解出现,而且这种拆解是以之作为秀点进行拆解的。在通俗文化纵横的时代环境中,该节目将被边缘化的传统戏曲加以真人秀的包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使年轻人对中国国粹重新审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促进戏曲文化的普及

戏曲经过时代的沉淀在创作与表演上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和程式,它将生活中的动作变成了舞蹈化动作,它的“唱念做打”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因此它与当前人们讲究实效、相对浅表的审美心理显得有些不适应,而电视节奏如何取代戏曲节奏,让戏曲文化更好地传播也是戏曲节目要面对的问题。

《叮咯咙咚呛》通过节目创意借电视这一大众媒介普及了戏曲知识。从节目定位来看,该节目采用板块式结构,将观赏性、知识性、娱乐性融合为一体;从受众群体来看,《叮咯咙咚呛》采用中韩明星群体作为嘉宾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年轻观众收看,这一策略有助于提升收视率,节目制作也把握好了观众的“兴趣点”,将戏曲知识在“秀”的过程中呈现,引领观众对戏曲的兴趣和探求欲,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节目质量来看,节目邀请川剧代表性的传承人沈铁梅、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有越剧“小王子”之称的赵志刚担任戏曲导师,这些泰斗级的大师以符号化的方式出现在节目中,充分展示出戏曲文化符号的标识度,引发了舆论效应。

(二)品牌价值的实现

1.多媒体联袂扩大影响

《叮咯咙咚呛》节目既发挥了电视传媒的优势进行传播,又引入了互联网的人际传播,两种方式的融合让节目的传播发挥更大的效应。节目首播期间最高收视份额达2.27%②,截止播出12个小时网络累积点击量高达420万次,《叮咯咙咚呛》的阅读量达到1.3亿,并登上微博影视热搜榜第一位,位居微博总话题榜单第4名③。《叮咯咙咚呛》播出之前便在网络上利用节目的话题性(中韩首次明星合作户外真人秀)进行预热,节目播出后进行互动性强、反馈迅速的人际传播,让越来越多的线上观众通过互动交流成为节目的传播者。例如,节目首播之时节目官方微博进行实时微博线上互动,引起网友关注;再如在第二集节目中韩星被京剧老师责罚,以此为剧情,节目官方微博发动微博话题“被老师打过的请举手”,引起网民的共鸣与话题参与。该节目还凭借网络强大的搜索整合能力实现了节目资源的共享,将节目出售给爱奇艺与腾讯视频实时更新播放,以此拓展了节目网络播放的通道。

2.树立品牌赢得发展

在戏曲艺术趋向边缘化的当下,戏曲的电视传播在栏目形式日趋多元、内容不断丰富、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求得生存,必须打出品牌,有品牌才能获得影响力、收视率与竞争力。《叮咯咙咚呛》树立起真人秀与戏曲相结合且兼顾本土性与原创性的品牌,将节目内容植根到传统文化当中,突破与创新了现有的戏曲节目形式。从节目包装与推广来看,《叮咯咙咚呛》的品牌树立十分明确。它的节目名称“叮咯咙咚呛”就是来源于大戏开场的锣鼓敲击,突出其弘扬传统国粹这一节目目的。除此之外,《叮咯咙咚呛》还大力推广节目的同名主题曲,将节目主题曲MV在央视音乐频道不同时段的滚动播放,对于塑造节目的品牌形象起到推进作用。

《叮咯咙咚呛》通过出售版权、录制第二季,进一步实现了节目的品牌价值。节目在保持内容原创、版权独立的基础上,与韩国国家电视台强强联手完成制作,将版权销售给韩国、新加坡等地,实现了文化输出。2015年6月,中央电视台已与韩国广播公司(KBS)就《叮咯咙咚呛》第二季联合制作达成合作意向,第二季将由中韩两国电视台共同打造,拟于2016年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暑期档黄金时间推出,同时也会在韩国KBS电视台播出④。这足以证明《叮咯咙咚呛》的原创获得了业界认可,它已然成为了戏曲真人秀的品牌栏目。
    三、结语

《叮咯咙咚呛》将戏曲与电视真人秀联姻进行传播,在戏曲节目边缘化的今天,它的制作体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叮咯咙咚呛》以中韩明星作为真人秀的主体,既富有娱乐精神地展现了丰富的戏曲知识,又迎合了多层次年龄受众的审美趣味,是一次较为出色的原创尝试。但节目仍有节奏过慢、戏剧性不强等不足之处。在电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电视手段更好地诠释戏曲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注重品质的基础上创新形式、提升受众审美水平,面对消费主义观念的嚣尘及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如何树立独立品格和精品意识,将中华戏曲发扬光大,是值得业界继续思考的话题。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研究”(项目编号:研人文201505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叮咯咙咚呛》,http://v.qq/detail/1/12240.html。

②陈余敏:中韩明星跨界体验类真人秀《叮咯咙咚呛》,《电视研究》,2015年第5期。

③吴慧丹:汉风与韩流碰撞下的新型探索,《传播与版权》,2015年第6期。

④中韩共同打造《叮咯咙咚呛》第二季明年登陆央视一套,http://media.people.cn/n/2015/0605/c120837-27109937.html。

(作者冯灿明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蒋河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责编:丁磊)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