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日剧在中国传播的现状和启示

日剧在中国传播的现状和启示

时间:2024-10-30 01:17:02

口杨杰徐晓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与竞争。作为日本文化的一种载体,日本电视剧(以下简称日剧)从1981年进入中国至今已有35年历史。日剧的传播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形成了一定影响。笔者梳理了日剧在中国的传播轨迹,总结经验,以期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和“走出去”形成有益的借鉴。

一、日剧在中国传播概览

日剧在中国的传播受政治因素影响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蜜月期”。这一时期,继日本电影进入中国后,大量日剧也被引入中国。1981年上海电视台播放了《姿三四郎》,这是首部被引进到中国大陆的日剧。1982年央视也播出了该剧并引发全国性的观看热潮,在该剧播出的时间,街上的行人都变得稀少。1983年央视播放的体育题材电视剧《排球女将》同样风靡全国,剧中主人公小鹿纯子精湛的球技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此外,以家庭伦理和血缘关系为题材的《血疑》、描写八佰拜超市创始人奋斗历程的《阿信》也都是那时在中国播放的日本经典电视剧,感动了无数中国观众,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回忆。

日剧增加了中国观众对日本的认识,让人们熟悉了日本的民居、服饰和饮食,感知了日本的社会人情和审美意识。从日剧里传递出的先进工业文明,让中国人看到了自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匮乏,更突出了对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向往,日本的成功为中国人建设现代化提供了榜样、信心和目标。”①透过日剧,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作出参照和想象,也引发了中国人对于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工作、友谊和爱情的思考,启发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作出比较和反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剧代表了亚洲电视剧制作的最高水准,并且日本电视台根据观众需求变化推出新的电视剧剧种—“潮流剧”。“潮流剧”多由年轻制作人主导,偶像派演员出演,内容涉及社会最流行的趋势。这些剧集一般在每周一(日本叫“月曜日”)晚上9点到10点时段播出,因此又被称为“月九剧”。“月九剧”的代表作是1991年于富士电视台播出、风靡亚洲的《东京爱情故事》和《第101次求婚》。

《东京爱情故事》共11集,改编自同名漫画,通过描写莉香和完治的爱情经历展现日本当代青年的感情纠葛,在日本被称为爱情电视剧的范本。这部剧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受到中国青少年观众的广泛追捧,该剧的流行还催生了中国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12集电视剧《101次求婚》讲述了一个工作平平、相貌平平的普通男人和一个各方面看起来都完美无瑕的优秀女人在一起的故事,显得十分“励志”,这部剧后来在韩国和中国被多次重拍。

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在历史、台湾、领土和安全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两国关系一度跌至低谷,中日关系由“蜜月期”转入“摩擦期”,在很长时间里保持“政治冷、经济热”的状态。日剧在中国传播也因此受到影响,引进日剧的数量上较之前大大减少,其影响力也在变小,逐渐趋向小众。观众集中在“15至30岁的城市居民”,“这些人主要为白领阶层以及作为白领阶层后备军的大学生和高中生等”②。另外,随着光盘存储技术的普及,90年代不少日剧通过VCD/DVD传播。由于数量上很难统计,并没有引起研究者重视。

2000年之后,中日关系继续“政冷经热现象”。这一时期引进到中国的日剧有:讲述淳朴善良坚强的女主人公阿萌一生的故事的《铃兰》、讲述母子间亲情关系的《东京塔》、讲述男发型师和身残志坚的女图书管理员爱情故事的《美丽人生》、揭露医学界争权夺利的医疗剧《白色巨塔》等。另外,《麻辣教师》、《极道鲜师》、《交响情人梦》和《魔女的条件》等剧目在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从2005到2014年10年间,中国电视台播放的日剧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引进了16部日剧,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年份,这是因为200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访问日本,中日关系出现回暖迹象。而2012年日本进行“钓鱼岛国有化”的行动,使中日关系又一次进入冰点,至今还未改善,故2013年和2014年没有引进日剧。

虽然电视上播放的日剧变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传播的日剧数量减少。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互联网崛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看剧。日剧传播的主要平台从电视转移到互联网上。笔者统计,通过土豆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网站和猪猪论坛、人人影视字幕组、日菁字幕组等,中国网民每年能看到200到300部日剧,这远远超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日剧的数量。爱奇艺的数据显示,在该网站播出的11部日剧,总点击量为5.1亿次。这仅是一家网站的数据,由此可以推断,日剧在中国还是有很大数量的收视群体。从爱奇艺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看,日剧《昼颜》的观众中,超过35岁以上的占24%,17岁以下的占11%;《一吻定情2》的观众中,超过35岁的占12%,17岁以下的占33%;这说明日剧在中国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年龄跨度在18-30岁之间的青少年学生和年轻的白领中,有朝高、低龄扩大的趋势。

二、日剧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启示

日剧题材广泛,爱情、都市、警察、医务、律政、校园、家庭等一一俱全,不少剧目探讨了社会突出的问题,像聚焦女性婚外情问题的《昼颜》,讲述女性在工作中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餐厅》等。日剧“并不强调对现实的停滞和圆满,而是引领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挖掘。”③除了深刻,日剧还很励志,日剧主人公总是充满信心,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歌颂生命的美好,告诉观众坚持下去一定能取得成功。这种情节设计总能带给观众正能量和长久的感动。

日剧分类细致,制作精良。每周播出一集,一部日剧多在11集左右,全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档期。按照每天的播出时段,日剧分为晨间剧、午间剧和夜间剧;按照内容它还分为“大河剧”、“月九剧”等,每种类型和题材对应不同的收视群体。这种受众细分值得国产电视剧借鉴。当前一些国产电视剧像《古剑奇谭》、《花千骨》、《山海经之赤影传说》等取得较高收视的重要原因,便是明确将受众定位于青少年观众。

日剧节奏紧凑,风格清新,它传递出日本文化崇尚的洁净、洗练、朴素甚至感伤的美,具有鲜明的风格。另外,日剧的配乐尤其为人称道,每个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和背景音乐都被创作得十分用心,如《东京爱情故事》的主题曲《突如其来的爱情》就很好地烘托了主题,并广泛传唱开来成为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歌曲。

如今,在互联网上看电视剧成为年轻观众的主要习惯,许多人还通过移动终端观看。例如2016年“现象级”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在爱奇艺网站点击量为38亿次。那么,如何制作适合在移动终端上观看的电视剧?日剧中有15分钟一集的晨间剧,这种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

日本法律注重保护著作权。一部电视剧出口前,需要与很多行业协会协调解决好版权问题。这些组织包括日本音乐著作权协会、日本录音协会、日本艺能现场表演家团体、日本文艺家协会和日本脚本家联盟等,对于一些没加入协会的独立创作者,还需要单独签署版权协议。作为具体申请日剧引进工作的电视台或视频网站,可以改变单一购买日剧版权的模式,通过合拍电视剧等形式规避难以解决的版权问题。

早在1986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就与日本NHK合拍过3集电视剧《不知其名》。后来中日合拍的电视剧还有《大地之子》(1995年)、《爱在左,情在右》(2004年)、《记忆的证明》(2004年)、《苍穹之昴》(2010年)等。其中《苍穹之昴》登陆日本主流电视台NHK,在日本引起一定反响。但是这些剧目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以前这些合拍剧更多出于题材(如故事发生在日据时期的中国东北)意义上的关联,未来出于资本和价值意义上的关联将有可能拍摄出一些高质量的剧目。

2014年,由爱奇艺、亚细亚传媒和富士电视台三家共同出品了翻拍自《世界奇妙物语》的网络自制剧《不可思议的夏天》,在爱奇艺网站点击量超过1亿次。这是一个代表将来发展方向的案例,即网络剧将逐渐崛起,异国合作将会是一个突破口。2015年,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尚世影业与日本富士电视台达成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合作开发至少五部优质电视剧。尚世影业将拥有日本富士电视台所有影视剧版权在国内的优先开发权,双方还将成立开发团队,根据不同项目选择网络剧及电视剧进行定向开发。这些案例标明,我国引进日剧的主体越来越多元,由官方转移到民间;引进目的更多出于商业考虑;播放渠道涵盖但不局限于电视,更多转向网络。

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文化产品出口已经是日本的国家战略。日本政府制订了预计于2018年末海外文化产业输出值达到189亿日元的目标,并专门成立文化产业海外展开促进机构(BEAJ),协助处理版权、合拍等事宜。而中国政府也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以预见日剧有可能在中国会取得更大规模的传播。

注释:

①吕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学理论》,2010年第14期。

②侯越:日剧在中国的传播,《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3期。

③王砚秋:日剧研究浅析,《北方文学》,2011年第12期。

(作者杨杰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徐晓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责编:倪啸)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