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纪录片《废奴》对“西藏废奴运动”历史必然性的表达

纪录片《废奴》对“西藏废奴运动”历史必然性的表达

时间:2024-10-30 01:14:01

口刘波

2009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决定将每年3月28日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在第8个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来临前夕,纪录片《废奴》一经播出,就在西藏各民族群众和全国观众中引起广泛反响。纪录片让生活在和平、民主、自由时代的国人充分感受到西藏自由民主的来之不易,使各族群众对西藏的历史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纪录片通过采访西藏农奴历史的亲历者、世界范围内的西藏历史研究者以及相关人士,揭露了西藏农奴制度的罪恶,阐释了西藏废奴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一、揭示西藏农奴制的不人道和反历史

近来年,达赖集团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分裂西藏的活动,西藏的安全和稳定面临着多重干扰。要清除藏独等势力的威胁,首先必须让西藏各族人民和全世界范围内爱好和平自由的人们认识到达赖集团的本质面貌—竭力维持农奴制度的剥削阶级。这样一个带有明显政治性质的问题,如何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得到观众的积极响应,考验着纪录片制作团队的水平和智慧。《废奴》让曾为农奴的亲历者、西方游历者和研究者站出来说话,通过这些客观的、具有说服力的影像纪录,使观众认清西藏农奴制的非人道和逆历史潮流。

该片开头将镜头对准了65岁的山南人德庆卓玛老人。她4岁之前的身份是农奴,对农奴生活的记忆停留在“睡在牛棚里”等非人遭遇上。幸运的是,德庆卓玛在4岁时,西藏废除了农奴制度,她开始过上自由的生活。同样曾为农奴的扎桑回忆说,他家当时租了庄园主的5亩地,但大多数收入都交给庄园主和政府,自家所剩无几。当时政教合一的三大领主—西藏地方封建政府、贵族和寺院发明了包括出生税在内的200多种税,农奴苦不堪言。迫于无奈的人们只得向这些领主借贷,但高昂的利息和低下的收入根本无法偿还贷款,最后被迫沦为领主们的奴隶。

片中提到了法国旅行家亚历山大·大卫·妮尔,她1916至1924年先后5次到西藏及其周边地区考察,后出版了《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一书。这种相对客观的西方史料对于纪录片来说更具说服力。这本书对旧西藏的农奴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为了维系生活,农奴不得不借钱、借粮、借牲畜,支付高额利息。然而,来年的收获永远还不完膨胀的利息⋯⋯”当代法国女作家布雷斯勒近年来曾两度入藏寻找“西藏的智慧”。在纪录片中,她从西方启蒙运动对全世界废奴运动推动的角度,质问西藏20世纪50年代还存在百万农奴这一现象的不合理性。法国旅行家在20世纪初的记录、法国女作家在新世纪对西藏的深入采访以及扎桑们的回忆互相印证,为当代中国观众再现了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

二、揭示西藏废奴运动是一场从西藏上层启动的历史运动

纪录片《废奴》提到在旧西藏通行了数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其明确将人分成三等九级,将等级制度法律化。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使统治阶层内部的人成为受害者。纪录片采访了生活在江孜县江热乡班觉伦布村的老人罗布次仁,他是帕拉庄园主帕拉·扎西旺久的儿子,只因其母亲是庄园做酒的下人,在他七岁时母亲便被迫嫁给父亲的管家,从此他失去了贵族身份。由于这样的经历,罗布次仁和其他的兄弟姐妹更加追求进步,后来他们都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栋梁。

清末,农奴制度不再是铁板一块,西藏三大领主内部的先进人士开始进行改革农奴制。纪录片采访了旺曲朗主这位30年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藏族人士。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西藏近代史上进步贵族人士江洛金·索朗杰布的孙子。爷孙两人经历了西藏从旧制度走向新社会的伟大巨变,同时也是这一巨变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江洛金·索朗杰布既是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又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新派知识分子。他坚决主张废除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纪录片专门提到在1934年的一次会议上,江洛金·索朗杰布讽刺地说:“把一位无知的小喇嘛置于最高宝座上,再由一位年老的喇嘛管家掌握实权,吸着鼻烟的人要把13万户的西藏搞好很难”。该片通过具有历史感的场景,将这位力主改革的西藏进步人士的观点传达给当代观众,使今天的观众看到西藏农奴主内部的改革热情,还原了废奴运动的内部需求,还击了一些关于西藏历史的不实说法。

三、揭示西藏废奴运动是近代开明治藏人士的接力赛

纪录片《废奴》抓住“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把废奴的历史进程追溯到清末变革的历史潮流中。纪录片将清末的张荫棠、赵尔丰和龙夏这几位淡出公众视线的历史人物推向镜头。

该片特别提到,张荫棠的身份是驻藏帮办大臣,他于1907年向外务部提出了革新藏政大纲,即《西藏地方善后问题二十四款》,得到中央批准。新政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等多个方面。而其核心就是直接冲击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实施“政教分离”政策,使达赖、班禅只理教务,夺其手中政权。1908年被任命为驻藏大臣的赵尔丰,也尝试对西藏进行改革。该片找到了赵尔丰一位部下的孙子—中央某媒体西藏分社原社长马宇轩,马先生通过其祖父遗留下的资料回顾了赵尔丰在西藏的改革努力。

与进藏中央派员的改革形成呼应的是西藏本土上层的改革尝试。《废奴》在描述旺曲朗主的祖父江洛金时,提到他参与了龙夏的改革。龙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变现行西藏的政治制度,实行英国式的民主制度。龙夏希望把权力转移到“民众大会”手中,这自然对政教合一制造成了冲击。后来,龙夏被革职抄家、挖去双目、监禁终身,西藏政权中上层进步势力的第一次改革运动刚一开始就失败了。该片在短短的90分钟时间里,多次提到20世纪初西藏上层及中央政府的改革期待和实际行动,使观众看到这一古老土地上的新思潮和变革活力,这种改革尝试在当时显得难能可贵。该片通过回顾这些被历史遗忘的片段,揭示了西藏的废奴运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近百年各种进步势力相继努力的结果。

四、揭示西藏废奴运动是新中国政府“顺势而为”的历史选择

西藏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解放西藏后的1959年,在之前的七八年中,尽管西藏已处在新中国政府的管辖下,但农奴制度依然存在。这既与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不符,也与世界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不符。以往相关主题的纪录片,很少详细阐释新中国成立后农奴制度继续存在七八年的历史逻辑。《废奴》中提到了世界各国的废奴运动,包括19世纪后英国、俄国、美国等国废除奴隶制度的法律行动,而在农奴制近乎绝迹的20世纪中叶,世界上最大的农奴制依然存在于西藏,这不仅阻碍了西藏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对人类文明、良知和尊严的羞辱。

该片随后便将镜头聚焦在新中国政府对待西藏封建农奴制的举措上。片中提到毛泽东主席关于不立刻废除农奴制的原则,即“在执行具体政策问题上的耐心等待”。毛泽东认为,由于西藏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沿袭的时间长,广大藏民的觉醒需要时间;同时西藏部分上层僧侣、贵族担心我党的政策会危及其既得利益,也存抵触心理。因此,在西藏废除农奴制上“可做就做,不可做就等一等”。“耐心等待”就是指等待西藏人民的自我觉醒,这才是解放农奴的根本动力。在该片中,觉醒了的65名农奴上书十四世达赖喇嘛,要求废奴。而达赖喇嘛却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这种与历史潮流相悖、与人类文明相逆的行为不得民心。新中国政府在这一关键时刻,主动解散西藏政府,废除了不人道的农奴制度。纪录片真实还原了西藏废奴的全过程,为包括西藏各族群众在内的观众普及了西藏废奴历史,有利于人们认清历史发展趋势,进而维护和平、民主、文明的社会环境。

总之,纪录片《废奴》将百年来西藏农奴制的历史演进真实地呈现给观众,揭示了西藏废奴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为近代史专题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榜样,即如何使专题历史走进普通人视野,让普通人深刻理解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而对现实有更为明晰的认识。

纪录片《废奴》(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责编:马莉莎)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