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发自心底的历史应答——电视剧《我是红军》观后断想

发自心底的历史应答——电视剧《我是红军》观后断想

时间:2024-10-30 12:54:26

看电视剧《我是红军》,首先让我想到的不是对作品艺术成就的评价,而是这个作品的立意和出发点。对这部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创作的献礼剧,我更愿意将它作为一种创作现象来看待。《我是红军》想提供给创作者和观赏者思考的是什么?即这部作品的立意和出发点是什么,我把它定义为“发自心底的历史应答”。这也是我总体的观剧所感,我观察这个剧的总的视点。2016年是伟大长征胜利80周年,我有幸较早地进入到这部剧的剧本研讨。从那时起,我几乎一年都沉浸在长征的氛围里,看了不少关于长征的材料和作品。2016年播映的长征题材电视剧有很多作品,这么多长征历史资料和影视剧进入我们视野,和我们这一代人曾有的关于长征的记忆相比,太丰富了,我们所知道的红军长征的历史太少了。2016年,我应约写关于长征影视题材的文章,第一篇题目是“影视长征何以魅力永存”,为此,我梳理了新中国以来长征题材影视作品,它们提供的价值是什么,今后创作可能要注意一些什么方面。将电视剧《我是红军》放到这样一个大的创作环境中来考量,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电影《长征》和世纪之交的长篇电视剧《长征》,都是历史的宏大叙事,《十送红军》则完全聚焦底层,那些从不同起点参加红军的人,他们如何在红军队伍里被熏陶着成长着,等等,这些引起我们感慨思考的问题很多。那么,《我是红军》这部剧的着力点在哪里?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在电视上讲长征的那些老红军有九十几岁高龄的,有一百零几岁高龄的,这些健在的老红军屈指可数。还有他们的子女在讲长征,子辈在讲父辈的长征。长征要通过各种方式讲下去,包括电视剧艺术创作。长征题材电视剧引发我们思考、激发我们思维的东西太多了。80年后的今天,我们对长征应有什么样的认知?我们懂得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吗?长征对今天的启迪是什么?我们对长征精神了解多少?新中国成立67年了。我们长期处在总体状态下的和平年代。今天,又处在发展经济的时代大环境中。人们要挣钱,要买房子,要享受美食和各种娱乐,等等。同时,我们还要牢记长征!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不能有半点放松。今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回眸长征,艺术怎样去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从中获得历史的启迪?有同志强调,电视剧创作要重视追求终端效应,这里的终端效应就是如何把观众的心融入到影视作品中、融入到长征中,让历史昭示今天和未来。2016年,我曾参加讨论一个写一位著名红军将领的剧作,当年,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给这位将领做的截臂手术。而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在一位浴血征战的红军将领身上。对此,我从没像现在这般震动、感慨。我们常说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特殊材料是什么?惨烈的湘江战役中为全军打掩护的红军34师的师长重伤被俘后,把自己伤腹中的肠子拽出来,牺牲了,绝不做俘虏。那些穿着破衣烂衫、缺吃少喝,面临千难万险的红军队伍不停地与追敌战斗,坚定地前行,显示着超常的生命意志力,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他们为了什么?我想,除了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别无它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无数的先烈都是这样的。常人难以承受的酷刑折磨,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不怕。这种特殊材料就是无比坚定的信仰、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和广阔的襟怀。因此,他们经得住最严峻、最严酷的考验。我们讲长征历史,要弘扬长征精神。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盈着属于今天和未来的力量,那就是长征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长征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首先,“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就是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根本宗旨。红军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有强大的感召力,就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秉承着这个宗旨。我们党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我们还有阶段性目标。红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让老百姓有饭吃,都是在实现革命的宗旨。这种宗旨的力量、理想和信念融入到我们红军战士身上,就形成了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战斗力量。每一代人都站在历史的连接点上,每一代人都负有传承的使命。我们不能让历史的精神断代,我们的作品就是要融入这种传承的力量。拍摄电视剧《我是红军》,第一重要的就是其出发点,就是要使作品拥有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感召力量,在回眸历史中实现对现实的呼唤。我们是不是把作品的出发点融入到了作品里面?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有一个肯定性的结论,它是“发自心底的历史应答”。这部剧的视点选择非常独特。主人公聂九原是鸭脚坝聂家寨的少寨主,这样的人原与红军相距甚远,最后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被任命为连长,并且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正是革命理想和信仰渗融和引领的力量吗?把这个意蕴融入剧情中,就抓住了这部剧的剧核。全剧通过表现聂九参加的这支红军小分队的艰难战斗经历,以及他们主动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和付出的重大牺牲,赞颂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同时,通过聂九等人的曲折成长过程,表现他们的爱恨情仇,经历的心路历程,最终为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而浴血沙场,无畏牺牲,就是在将革命宗旨的力量融入和彰显于作品,完成着创作对历史的应答。进一步看,作品的创作主旨有两个层面,表层的表现是一个为父母报仇的个体复仇者到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的转变成长历程;深层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宗旨、目的性和红军感召力的揭示和彰显。剧作将故事置于中国革命的一个艰难时期,即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走上漫漫长征途程的大背景中,将并非自觉进入红军队伍的聂九和跟着他进来的郝梦来和滑溜等人的个人谋生意愿上升到为劳苦大众得解放流血拚命的使命者的高度,达到引领观众对红军本质的认知、对红军战斗意义的认知、对中国共产党宗旨的认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目的的认知、传递的是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是使命担当者的光荣感、责任感。这里,创作者在自觉地通过艺术的独特视角做历史意义内涵的开掘和弘扬。革命的先辈流血牺牲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也为了实现阶段性理想而努力。作为历史传承者,当我们今天观看这部剧的时候就要认真掂一掂肩上的责任,想一想怎样去坚定地秉持党的宗旨,怎样为实现革命的理想保持初心。这是历史昭示给我们的,创作者在积极应答,也催动今天的观众面对先烈、面对先辈、拷问心灵,做出历史的应答。《我是红军》的叙事特点,从阅读剧本阶段时就发现,它是在多视点、多线索、多角色、多元素、多层次的交错结构中实现创作主旨的。如在创作视点的选择上,创作者通过多视点交叉,在有意识地做成整体复杂状态的复杂叙事,比如国民党方面,中央军覃辅尧师长下面有直辖关岳峰团、有抽大烟的许开泰驻防团、有军阀聂玉衡和马万山、有国民党复兴社特务,等等,这些人各有各的利益算盘。通过他们的矛盾关系呈现,我们可以更立体地感知历史,感知历史走向的某种必然性。红军内部也是多视点叙事,也有复杂状态,而这种多视点的凝聚点是红军这个整体。它给我们提供着一个又一个有意味的历史情境氛围。我们那么多红军战士,每个战士都有自己参加红军的前史、阅历,单独看的时候,他们中一些人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是置身于整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一种力量。他们在红军队伍里受到浸润,不断改变着自身、锻造着自身,有的还没有得到大幅度的升华,就在与敌作战中献身了,同样不愧为红军队伍里的英雄一员,他们共同显示着红军队伍的整体力量。所以,“我是红军!”其实就是在表明“我们是红军”的光荣与骄傲,表明红军存在的宗旨和意义。聂九等人物成长升华的动力线索比较清晰。人物成长过程的可信性和他们经历的曲折性,包括经历的思想考验和各种环境的锻造密切相关。这种个体向整体高度的升华,也是红军队伍的整体成长。在聂九等人成长的途程中,伴随着不断出现的“牺牲”是一个关键点。剧里有红军薛济同团长等许多红军将士和地下工作者的牺牲。这些牺牲者的形象不仅是不重复的,他们的牺牲对聂九等人的心灵影响也是多侧面、多层面的。他们都在一步步促动着聂九等人的心灵变化和精神升华。他们每个人的牺牲都有一个具体的表现层面,而整体上都是为了革命的大目标,是红军精神力量的整体显现。全剧最后,在红军小队与增援腊子口的敌军拼死搏战时,旁白概括道:“⋯⋯这支红军队伍,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受苦的人民,为了推翻三坐大山,更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而战斗⋯⋯”。革命宗旨的力量在剧情最后的高潮中进一步得到彰显。(作者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责编:丁磊)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