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栏目《行者》的 影视语言分析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栏目《行者》的 影视语言分析

时间:2024-10-30 12:53:25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栏目《行者》创办于2004年,被称为是旅游卫视最具人文气质的栏目。从栏目创建至今,《行者》已经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以其丰富的影视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栏目风格。

一、突破常规的画面构图

1.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行者》构图上的突出特征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动态构图占据了所播出内容的较大部分,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行者》的节目理念是通过“行走”,在运动中发现和阐释世界之美,因此动态构图就成为展现运动中“意外”发现的首选构图方式。从受众视角来看,动态构图可以带给观众轻松欢快的视觉感受,令人耳目一新。其次,动态构图与静态构图相比,画面结构、造型元素、拍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均处于运动和变换之中,可以营造出一种持续性的运动美感。

《行者》在突出动态构图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传统的静态构图,这是因为动态构图虽然可以赋予纪录片新奇多变的视觉感受,但是过量使用会增加观众的心理不适。而静态构图的使用虽然往往会让观众产生沉闷、呆板、凝滞的视觉感受,但是在表达拍摄对象的空间关系和人物的心态、神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行者》充分利用动静结合的构图方式,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使纪录片的画面多变而不繁杂、稳定而不呆板,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2.开放式构图对传统封闭式构图的突破

开放式构图是《行者》在构图手法上的又一创新性表现。传统的封闭式构图讲究画面布局的均衡与完整,而《行者》中开放式构图的重点在于画面内外的空间关系处理,依靠画面的不完整性,激发观众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了观众观看过程中的参与度①。

《行者》中开放式构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纪录片中的被拍摄对象经常偏离视觉中心,在动态构图中也不强调被拍摄对象在运动中的构图均衡,从而呈现出均衡和不均衡状态的相互转化。其次,在画面构图中,人物不再是画面唯一的表达重点,而时常被放置在与环境和背景陪衬之间的空间关系中。例如在《不想骑了》中,主人公在公路上骑行的场景中就运用了十分大胆的开放性构图,虽然画面内只有一个人影,但可以使观众产生丰富的画外联想,体现出画面内外空间的有机联系。最后,片子中的人物主体经常被置于边框处,这种不均衡的画面结构方式,可以有效利用丰富的自然景色塑造出人物置身于天地之间的壮美景观,从视觉语言上契合了纪录片的主旨。

二、丰富多变的镜头语言

1.颠荡的运动镜头

明显颠荡的运动感是《行者》镜头语言的显著特征。这种颠荡感不仅赋予纪录片强烈的纪实性和现场感,镜头晃动还使纪录片显示出浓重的草根特色,像一部独具特色的影像散文诗。这不仅来源于创作者对运动镜头的重视,还源于肩扛式拍摄手法的大量运用。值得注意的是,《行者》中的颠荡镜头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主义而刻意为之,不是为了“颠荡”而“颠荡”,而是作为一种纪实手法,在渲染气氛、传达人文理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不想骑了》中,摄像机固定在自行车上随着人物的骑行而剧烈晃动,再辅以骑行者的喘息声,营造出强烈的纪实效果,观众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着主人公坚韧不拔的精神。

2.广角镜头的影像魅力

广角镜头具有景深大、视角广阔、透视性强的造型特点,在《行者》的《搭车去柏林》《请上车》《不想骑了》《一路向南》等系列中都以广角镜头为主进行了拍摄,具有以下的影像特点:首先,广角镜头在纪录片《行者》中大量应用,使该片的画面具有开阔、雄浑的摄影风格,可以将沿途绮丽、壮美的自然风景全部收入画面,这也与纪录片本身的内容宗旨十分契合。

其次,广角镜头视角较宽,在同样的抖动幅度下,画面的抖动要比长焦镜头小得多。因此,利用广角镜头便于摄影机在运动状态下的移动摄像,并取得更为稳定的画面效果。《行者》主要采用了肩扛拍摄的方式,剧烈的镜头晃动虽然能突出个人和纪实色彩,但是严重的晃动会影响画面的美观,广角镜头的大量使用有效避免了镜头过于剧烈的晃动,增强了画面的品质。

最后,广角镜头具有景深大的特点,可以实现对拍摄对象多层次的表现,有效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和容量。《行者》中大量广角镜头的应用,极大加深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纵深感,从而制造出一种变形与夸张的视觉效果,使观众产生新奇与陌生的视觉审美体验。

三、以同期声为主的声音造型语言

1.同期声对纪录片纪实风格的烘托

同期声是展示纪录片真实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创作者对娱乐化和故事化的追求,大多数人文地理纪录片逐步转向以解说为主,但与同类节目不同的是,《行者》中的同期声极具特色,使纪录片画面充满了强烈的纪实色彩,客观性、真实性与现场感极佳。

《眭平禁地解码》是《行者》中同期声成功应用的典型,其中不受创作者干涉的各种自然环境中的真实音响与所处的时空环境和视觉画面相互结合,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例如,片中的主人公眭平初到南极,荧屏前的观众就感受到了当地的严寒,这种感觉不仅来源于画面中的冰雪世界,还来源于踩在雪上咔咔作响的脚步声、呼啸的风声以及远处或隐或现的企鹅叫声。这些同期声的真实记录,为观众呈现了南极的真实状况。

2.同期声对纪录片个人魅力的展示

《行者》对同期声的重视还与栏目的定位有密切联系。栏目强调对旅行者个人魅力的展示,而同期声对表现人物的心理与情感有无以比拟的优势,自然就成为纪录片最为重视的声音造型手段。片中的同期声语言均出自人物之口,不仅可以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拉近观众与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还有助于人物个性和气质的展示,以塑造出更加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基于同期声语言的独特作用,《行者》才得以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在众多的同类纪录片中脱颖而出。

《行者》中人物的同期声语言往往属于真实情境下的即兴发挥,这些随着主人公的思绪、动作和情感自然发出的同期声语言,将他们的主观情感自然表露出来,展示出他们在真实环境下的自我。例如《不想骑了》中的主人公刘文在艰难骑行中说:“既然骑自行车有时候就是折磨⋯⋯我干嘛要把自己搞这么累呢⋯⋯有时候周围看到什么,我都不知道,但是呢⋯⋯我们要以自己的思维去感受和触摸这个世界。”主人公的这段话虽然直白,但是却极有深意,体现出骑行者在困苦和磨难中获得的人生感悟。这种出自骑行者之口的同期声语言显然更具有真实性,如果以解说词替代,感染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总之,同期语言不仅真实可信,还富有个性特色,是表现人物个性魅力不可或缺的声音造型手段。《行者》依靠对同期声语言的重视不仅体现了栏目的定位特色,还塑造出一个个极具个性魅力的艺术化人物形象,增强了纪录片本身的可观赏性和思想深度。

四、基于表现蒙太奇手法的声画结合

《行者》在坚持真实性叙事的前提下,积极利用表现蒙太奇手段,延展节目的情感张力、拓展艺术化空间结构,为观众构建出富有意蕴的情感和艺术感悟。在片中,表现蒙太奇的应用一旦出现,必将在情感表达与主题阐释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为数不多的由表现蒙太奇构成的叙事段落,以其独有的情感张力构成了节目中最为精彩的叙事闪光点,并能在瞬间激发观众的激情,达到一个个情感体验高潮。

《非洲十年》中记录了一位在久经战乱、资金匮乏情况下坚持教学的非洲乡村教师。纪录片依靠声画语言构建出极富艺术魅力的蒙太奇段落,表现了付迪老师可敬可佩的教育精神。尤其是当片中人物梁子说到“老师实在是太好了”这句话时,纪录片创作者塑造了一幅极具情感张力的画面:画面逆光拍摄,象征着神圣光辉的明亮阳光从付迪的头顶散落下来,而低角度拍摄又进一步突出了他饱满与雄伟的气势。这段富有情感张力的表现蒙太奇,迅速激发了观众的情绪,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经过一段沉寂后,逐渐通过转变创作手法的方式来适应市场。但是,流水线式创作以及同质化和低俗化倾向也影响着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行者》凭借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脱颖而出,避免了纪录片的同质化竞争,这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①王运歌:《行者》栏目系列纪录片的叙事艺术,《现代视听》,2012年第7期,第54-55页。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责编:倪啸)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