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帝陵》中的运用

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帝陵》中的运用

时间:2024-10-30 12:22:18

2015年,中国首部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帝陵》第一部《西汉帝陵》历时五年,终于制作完成。该片采用编年体的方式,每集从一位西汉时期皇帝的陵墓入手,还原11位皇帝的治国理念及其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展示西汉王朝纵横两百多年的兴盛与衰败。该片是集泥塑动画、壁画动画、地图动画、3D动画和实景拍摄为一体的历史纪录片。这个多种动画交替结合使用模式是首次大篇幅地运用在一部纪录片中,带给了观众新颖的观影体验。分析其动画应用的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如下:

一、动画弥补纪录片中资料的不足

作为影视艺术中的一个部分,纪录片需要使用影像进行叙事,而人类掌握影像记录的技术,从摄影诞生的1839年算起不过短短177年,这是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都无法避免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资料信息的不完整。

人们在纪录片中讲述那些没有影像记录的历史时,曾经采用的方式通常是请权威专家或者口头描述,有剧情的历史故事会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模拟事件的发生和经过。而这些方式都因无法进行具象的展示而不能满足观众的求知心理,且观众仅根据文字描述或现代演绎来想像那些已经不存在的生物或环境也比较困难。

纪录片《帝陵》中所涉及到的各个陵墓遗址,都因长期以来的风雨侵蚀加上人为破坏,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大部分的古迹甚至已不复存在。而帝陵内部,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基本都没有进行挖掘,自然也无法拍摄。因此,不论是《帝陵》的整体景观拍摄,还是内部构造的呈现,都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使用CG、3D等数字动画技术、根据古代文献和历史知识准确地虚拟出历史场景,辅助纪录片制作成了该片创作的关键。

纪录片《帝陵》实拍场景仅占全片的1/4左右,剩下的部分全由动画补足。在第四集《汉景帝·阳陵》中,制作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挖掘,最大程度地复原了阳陵的地面景观。在展示阳陵的陵园构造时,多次使用鸟瞰镜头让观众宏观地了解陵墓整体格局。但实际上,阳陵大面积的建筑原样及位置规划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损毁,如果实拍,只能拍到最大的几个陵墓土堆。制作者根据相关文献建模,利用3D数字技术复原了宏大的场景,使观众一目了然地欣赏到阳陵的格局,感受到古代建筑奇观的迷人魅力。

阳陵内部地宫的建造格局也是以3D建模的形式重建墓室全景来向观众展示的。阳陵地宫用于建造的主要材料是黄肠木,木造结构早已腐朽毁坏,3D动画复原了原始的构造,甚至连木纹材质也进行了一一表现,使观众看到了本已消失的墓室结构全景。除了基本的展示之外,该片还以动画形式再现了材料堆积建造的过程,重现建造地宫时的情景,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复杂的陵墓构造,也清晰地展示了以黄肠木特殊的摆放方法来表示的西汉最高的礼葬形式。3D动画不仅把不能实景拍摄的画面场景再次还原,实现了情景的再现,同时也利用其叙述优势,易于观众更好地理解片中各种复杂的关系。

二、动画优化纪录片的叙事方法

在纪录片中,如何以最简单高效的方式来清楚地表达内容是创作者一直以来的追求。与普通的影视作品相比,纪录片更加强调在同样长度的镜头中尽可能多地加入内容,且要使观众能清晰地理解。

在《帝陵》中,处处可见这种直观有效的表达,例如影片中动画地图的运用。为了清晰交代数十座陵园在地理上的位置关系,制作者用3D动画地图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汉代中国的地理版图,镜头在地图上游走,每到一个陵墓,那块区域便高亮出来,明示它的主体形状和位置。随后镜头拉远,显示出西汉帝陵整个遗址带的全景,11个帝陵沿河排开,与河对岸皇城呈遥遥相望的位置关系。这种手法在纪录片中并不少见,因为即便使用航拍技术,也很难表现出如此大范围的具体格局,用图示表达是最理想的选择。此举为观众带来了全景式的视角,对事物所处的地理空间有一个总体把握,清晰明了。

再如,《西汉帝陵》第五集《汉武帝·茂陵》中,采用壁画动画的形式来讲述汉武帝刘彻少年时的故事。画面中呈现的是典型西汉时期风格的壁画,简洁雅致,镜头随着故事的发展在画面上游走,画中的人物也在镜头的运用下“复活”了,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带给观众生动有趣的感受。此时灯光的运用也显示出别样的意蕴,画面中一小团橙黄色暖光由内向外发散,跟随镜头运动,一方面可以使人视线聚焦于光线中心,即解说词讲解到的地方;另一方面也颇有秉烛细读画卷的韵味,给人诗意的感受,让观众在这严谨的纪录片中体会到温暖的情怀。

相较于以前的传统纪录片在拍摄类似内容时,常采用的方法是请演员来演绎那一段历史。相比之下,壁画动画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因为壁画特有的古韵风格,增强了对影片整体情绪的渲染,塑造出东方审美气息的视觉基调,在叙事方式上更加平实,引领观众对画面细细欣赏,将故事娓娓道来,表现出的不仅是艺术创新能力,也是化繁为简的叙事能力。

三、动画效果增强影片情感表现力

动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影视艺术,有着比单纯的情景再现更为丰富的表现方式。《西汉帝陵》中所展现的动画技术手段不仅丰富了图像资料,解决了叙事的问题,还优化了叙事方法,更好地渲染了气氛,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第二集《汉惠帝·安陵》有一段情景的表现使人印象深刻。片中讲述两千年来,安陵的陵园因自然变化和人为的破坏,早已不复存在,时间久了,人们渐渐将陵园遗忘,甚至开始怀疑,也许一开始安陵就没有陵园。直到2001年,咸阳市在修建一段旅游公路时意外发现了一段残缺夯土遗迹。考证说明,这就是从未被发现过的安陵陵园的城墙。在表现这个被掩藏于市井上千年,已经与周围农田和村落融合得不分你我的古代陵园时,影片用了一种巧妙的转换方法,即本是实景拍摄的现代村落,由右边而来的一阵云雾飘过,云雾所到之处,时间快速地倒退,眼见着现代场景渐渐消失,古代建筑拔地而起,那段貌似普通土坡的夯土墙也随之变换出曾经的城墙原貌来,一个有完整城墙、建筑的古代陵园的全貌呈现在画面中。

以动画形式来展现两种场景的变换与联系,无疑大大提升了视觉享受和精神感染力。同时这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转场方式,使时间顺畅地跨越到两千年以前,安陵的陵园、陵邑及陪葬区的面貌被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

《西汉帝陵》中,不仅采用地图动画的形式进行了表达,而且巧妙地运用了云雾效果来避免单调,增加趣味性,在地图的上方,创作者以3D技术加上了云层,营造从高处向下俯瞰的效果,使画面呈现神秘而又唯美的视觉感受。伴随着讲解内容和位置的推进,镜头快速地在云层中忽而推远、忽而拉近,或是迅速移到另一个位置,镜头速度的变化是与内容的强调或解说的情绪相关的。这也是有效地引导观众观影情绪的方法,镜头速度的张弛有度与纪录片所要表现的氛围相配合,强化了影片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引导观众情绪的紧张或舒缓。这种效果最为隐含,是纪录片中以动画引导情绪,增强影片情感表现力的体现。

四、动画制作方式为拓展后续产业链奠定基础

在《西汉帝陵》的制作中,创作者选用了一种并不常见的手法来复原纪录片中的某一历史场景,即以手工泥塑制作角色和建筑内部的微缩模型。采用泥塑的方式来还原历史情境,一方面是利用了最贴近此地气韵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当地的历史故事;另一方面,也可借由帝陵的故事与影响力,宣扬本地的特色艺术。

泥塑发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而陕西省正是西汉帝陵所在地。《帝陵》的创作人员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充分利用了这个陕西本地的艺术特色来塑造人物和部分场景,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已经出土的同时代文物的样式,制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模型,然后用摄影机来拍摄由模型打造的人物和场景。

泥塑动画呈现了这部纪录片的地域特色,也为影片以外的后续产业打下了基础。在制作各类道具的微缩景观时,采用的是用精雕油泥制作模型,然后再上色的工艺,做好的模型用硅胶翻模之后,可以直接进行批量生产,相当于《帝陵》在进行制作的同时,也开发了衍生品的生产,为衍生产品走出屏幕,进入社会市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拓展陕西的帝陵旅游文化产业链做出了贡献。

这是高科技术展现手法与创新商业产业模式形成的典型示范,文化色彩和产业特征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对历史文化旅游业起到了一个向导的作用,这个创作思路非常值得推广和学习。

五、结语

纵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长久以来不断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理念使其有了如今的形态。在数字化时代,纪录片如何紧跟时代改进自身,如何结合市场需求来发展自己,这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帝陵》的出现,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种全新类型。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有效表现手法,动画的应用比例增多既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又与观众的需求密不可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纪录片创作的技术将不断提高,相信动画纪录片的发展前景必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陈雯单位: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葛书艺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责编:丁磊)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