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之前的红色经典题材主旋律电视剧,《淬火成钢》在叙事策略上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突破,这主要体现在其叙事视点的降格化处理、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和小人物的“生活流”叙事等方面。通过这些转变,作品对红军崇高的革命精神进行了当代化的书写与重述,巧妙地完成了革命历史与社会现实的缝合与对接。
一、从“历史中的人”到“人的历史”—叙事视点的降格化处理
在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通常会设置一个“讲述者”或“说书人”的角色,并且作品多以“旁白+字幕”的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自上而下的灌输。虽然这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在突出作品的主题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诸如表达生硬、说教味浓等问题。而《淬火成钢》则摒弃了这种居高临下式的讲述和点评,代之以限制性的叙述视点,用“亲历者”的口吻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讲述。这种叙述方式以小视点辐射大历史,巧妙规避了重大历史事件的不可叙述性,使作品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每当需要介绍重大历史事件背景时,电视剧不再采用画外音式的直接讲述,而是在情节正常推进的同时加入解释性的字幕,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把历史信息传递出来。例如在全剧一开始,伴随着张学良驾驶飞机俯视大地的镜头,一段介绍历史大背景的字幕和日军侵华的影像资料同时浮现在荧屏上。此时并没有出现常见的画外音,而是仅以一首悲壮豪迈的音乐完成了听觉上的补充,随后镜头又切回张学良驾驶飞机的场景,以他的个人视点引入了故事的历史情境。而后在周恩来和张学良初次会面时,作品借周恩来之口对日军的种种罪行进行了控诉,此时又有一段日军侵华的影像资料穿插在他的话语之间,这种讲述方式给人带来了简洁、流畅的审美体验。再如,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山坡上评议“瓦窑堡会议”时也出现了一段上滚字幕,字幕详细介绍了“瓦窑堡会议”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而此时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对话仍在正常推进。
通过以上这些镜头语言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字幕的出现不再是喧宾夺主地去引导观众,而是仅仅作为一种“注解”和“辅助”对故事情节进行必要的填充与补足。而这种叙述方式贯穿全剧始终,体现了话语从“历史中的人”到“人的历史”的微妙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需求。纵览近年来国内电视剧的创作,无论是古装题材、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都市题材,大都舍弃了沉重、严肃、宏大的讲述口吻,转而采取轻松、明快、细小的日常化叙事。而《淬火成钢》正是通过视点的降格与下移,营造了一种轻松明快的“轻叙事”,这种叙事视点用自然主义的方式在一旁静观历史的流动与发展,填补了剧中人物与当下观众在生活情境之间的缝隙。不仅如此,它在最大限度上滤除了创作者的主观性灌输,让原先高高在上的革命话语和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更加“接地气”,进而使崇高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全景式的史诗呈现—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
以往的长征题材电视剧,通常会对红一方面军的历史事迹做出重点描述,例如《长征》、《井冈山》等剧均以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为主要表现对象,讴歌了领袖人物的英明决策与革命精神。而《淬火成钢》突破了这种模式化的剧作套路,以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对红二、四方面军的革命征程也进行了详尽的展现,完整、准确、全方位地再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
全剧围绕着西征、甘孜会师、北上、会宁大会师、将台堡会师这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分别对红一、二、四方面军的革命征程予以全方位的呈现。这三条线索在剧中所占的比重不分上下,并且在主题和立意基调上也各不相同。首先在红一方面军的这条线索中,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领袖人物依然凸显出了高超的领导才能,在“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核心方针指导下,承担了全军“大脑”的重要角色。在展现这条线索时,镜头瞄准了指挥部、田间山头等后方阵地,重点表现了领袖人物是如何通过审时度势和运筹帷幄来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顺利形成的。而红二方面军这条线索,在剧作层面主要承担了对战争场景的正面展现,讲述了贺龙、任弼时指挥的部队在几次反围剿战争中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不难发现,每当出现红二方面军的情节段落时,作品就把人们带入了一个紧张激烈、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中,并且通过大场面的拍摄和后期特效等技术手段,营造出了气势磅礴的战争情境。而红四方面军的叙事线索则主要表现了张国焘试图分裂党、走极端个人主义路线的错误行为,以及朱德、徐向前等人在高度政治觉悟下对其善意的劝导和机智的周旋。这条线索客观地还原了长征时期党内错综复杂的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以上这三条线索平行推进、风格各异,全景式地展现了长征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多重政治势力的较量之下,以民族大义为重,突出重围、扭转局面,开创了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抗日救亡新局面的卓越历史功绩。
三、以小见大、微言大义—小人物的“生活流”式呈现
在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对领袖人物、核心人物的集中描写较为突出,但《淬火成钢》并没有一味地展现领袖人物,而是对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的个人奋斗史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生活流”式的描绘。例如剧中铁强这一角色就被刻画得尤为丰富与饱满。从他一开始身为毛泽东的警卫营营长,到奔赴环县解放区开展革命工作并圆满完成了三界庄的革命任务,再到最后于会宁战役中壮烈牺牲,铁强这一人物形象的奋斗历程,可谓是真实历史中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人生缩影。另外,除了凸显人物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家国情怀,作品还展现了铁强与何月娥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和亲生父亲“老铁”之间千里寻亲的艰难过程。将个人生活引入到革命历史背景下的宏大话语之中,彰显了革命战士的人性美和人道主义情怀。
类似的小人物还有王大壮与王彩萍、程春生与程园园这两对兄妹。其中先遣营营长王大壮和妹妹王彩萍在面对张国焘的种种错误方针时都表现出了敏锐的政治觉悟。尤其是妹妹王彩萍从一开始就坚决拥护毛主席的领导方针,帮助程春生加入红一方面军并因此被张国焘长期关禁闭。即使这样,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革命理想。作为一个宣传队员和文艺工作者,她用美妙的歌声指导门外的战友们合唱革命歌曲,并在危难之际用藏族歌曲化解了部队的被困之急。直到和几个宣传队队员被逼到悬崖边,她仍不断叮嘱大家宁死不当俘虏,最后毅然跳下悬崖,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些普通的小人物虽然不能像伟人领袖那样掌控长征大局,但他们都凭借着一己之力为长征的胜利会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品在讲述这些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时,多采用“生活流”的叙事方式,对琐碎生活细节的展现,可以说做到了事无巨细,并最终取得了以小见大、微言大义的叙事效果。这种平民式的讲述方式一改之前许多革命题材电视剧“重大人物、轻小人物”的模式化叙事套路,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合理想象和艺术加工,营造出一个“平民化”、“日常化”的叙述情境,展现出一种“微观史”的独特品格。从故事的主体线索来看,剧中小人物的故事或许无法对情节的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但他们的动人事迹与伟人领袖的英明领导相得益彰,以一种“和声”和“伴奏”的复调形式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加深了观众对作品主题和人物精神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作品的审美维度。
《淬火成钢》通过对红军革命精神的当代化书写,用平民化、全景式、生活流的叙事方式完成了革命历史与当代历史的巧妙对接,在探索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大众审美接轨的途径上做出了有益尝试,为今后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责编: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