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浅谈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人文情怀——以《朗读者》为例

浅谈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人文情怀——以《朗读者》为例

时间:2024-10-30 11:41:32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①2016年,中央电视台着力打造文化综艺,在文化节目上频频发力,并获得收视及口碑的双双好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重播累计观看数高达4.87亿、10期节目35中心城市达到了1.65%的收视率”。②而中央电视台2月18日推出的另一档综艺节目《朗读者》在豆瓣评分曾高达9.7分,播出当天“朗读者”在微博榜单持续上榜长达3小时之久,更连续2小时占据微博热搜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中央电视台近年推出的文化综艺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引发了人们对我国文化的探索与渴求。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汉字、成语、诗词,还是本就带有文化标签性质的朗读,都点燃了国人在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一、文化综艺节目的人文性

1.节目形式:塑人文之形

电视是视觉性的文化表达,只有节目的展示形式与节目主旨之间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才利于观众体会节目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朗读者》就非常注重节目舞台的呈现效果:舞台表现形式充满人文色彩,舞台背景为宏大的图书馆,主持人身后众多图书琳琅满目,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的那句话:“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节目中朗读者在进行朗读时,屏幕会展示出朗读的文字内容,随着朗读的进行,还会在相关文字标明下划线,由此代替了枯燥的字幕,书本文化与朗读文化无形之中便体现出来。

2.节目内容:造人文之骨

《朗读者》专注于朗读,更专注于人及其背后的故事。每一期节目都涉及一个主题词,首期《朗读者》选择“遇见”作为主题,以表达《朗读者》节目和观众的遇见。《朗读者》的朗读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诗歌、散文、读本、书信、致辞,等等。内容出处也是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不同的朗读内容,均围绕同一个主题—“遇见”:遇见人,遇见人背后的故事,遇见生命,遇见人本精神。《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凡涉及历史文化知识的,都会有相关专家进行点评,以助于观众对这些知识的深入理解,也让大家更能体味到朗读展示出的情感哲思以及朗读人的真切感受。

3.节目宗旨:创人文之魂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其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能便是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因此电视媒体承担着传播社会文化的责任。③人文综艺,改善了文化的存在方式,改变了文化与大众的融合方式,也引导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朗读者》关注的是“人”及与人相关的情感经历。节目从一开始,就将精美的文字同人生故事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档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文化节目,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如在节目中,翻译家许渊冲即使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依旧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谈到林徽因的《别丢掉》时,许先生竟热泪盈眶。正是嘉宾朴实的情感表达与真实的人生经历构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而让《朗读者》成为一档极具人文气息的节目:《朗读者》的本心不在于朗读,而在于通过朗读,让观众探索人生、感悟人生,体会到平凡人生中真实的美丽。

二、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性

1.以线下“朗读亭”拉近距离

《朗读者》节目组为了让大众体会到朗读的乐趣,真正展示朗读的人文情怀,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等多座城市设立了“朗读亭”,普通民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走进朗读亭进行朗读。朗读亭内部为独立空间,便于人们情感的真实表达,之后节目组会选择最暖心的故事参与《朗读者》节目的录制。从首都北京到江南杭州,从时尚之都上海到古都西安,朗读亭每到一座城市,便成为点亮市民文化生活的一盏灯,吸引无数人前来朗读。在匆忙的脚步中,大家走进朗读亭,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抚慰心灵。朗读亭的出现拉近了荧屏内外的距离,将节目与市民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朗读的人文情怀带到每一个社会大众身边,并使得朗读成为2017年最热门的文化活动。

2.以人民群众为创作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电视节目是为大众服务的节目,理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朗读者》为例,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头这样说道:“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朗读者》汇集了社会各界人物,探索朗读者背后的故事,体味其百味人生。节目邀请嘉宾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故事,这可能是一次微小的帮助,可能是初为人母的喜悦,又或者是爱情的甜蜜、家庭的幸福,亦或是对兴趣爱好的坚持,这些故事虽然平凡,却为人们所经历、所创造,反映的正是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生活,以及人们最真切的感受。

3.以情怀打动大众

《朗读者》邀请各界人士为朗读嘉宾,增强了嘉宾的多元性。同时为每一期节目设定“主题词”,将嘉宾的感受与大众的情感连接在一起,增强受众共鸣,拓宽受众面。朗读,本是一种较为小众的文化活动,而《朗读者》将着眼点放在朗读的人身上,通过朗读来展示每个人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走上《朗读者》舞台的嘉宾,他们所讲述的是一次次真实的人生经历,或感恩、或爱恋、或祝福、或坚守,每个故事都直击人的内心。《朗读者》正是体现了当下最流行的两个词—走心、情怀。以情感打动大众,深入人心;以故事阐述人生,展示情怀。《朗读者》将文字与故事串联起来,使文字之美、文学之美、情感之美这三个层次美的体验为大众所共同享有。《朗读者》节目,不仅是走向文学性,更是走向人文性,走向人的情感与人生体验。

三、文化综艺节目的价值性

1.快时代向慢时代的回归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众无暇顾及信息里面所隐藏的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大家看似都是在获取信息,而真正能够消化融入的少之又少。《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的出现,将大众带入一个慢文化的时代。大众开始逐渐欣赏并赞许节目所传递的这种文化美与文艺美,在娱乐化的新媒体时代纷纷停下脚步,静静体会文字的魅力。古有秀才吟诵万千诗章,今有《朗读者》品味古今名著。《朗读者》使得大众开始由“浅阅读”向“深阅读”、“碎片阅读”向“精阅读”转变,节目中的朗朗读书声及其背后的故事,抚慰的正是大众焦躁不安、四顾茫然的内心。2.满足国民文化需求

近年来,我国文艺节目多以娱乐性较强的综艺节目占据主要市场,虽然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与娱乐性,然而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为大众提供娱乐的同时,能否留下更多触动人心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电视人探索的本质。文化的本质不在于娱乐,而在于内涵,在于精神文明的体现。《朗读者》的出现,唤醒的正是国民对于高雅文化、精致文化的追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一直都存在着,缺乏的是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优秀电视节目。当网络红人由“网红脸”变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时,当碎片化的阅读开始转变为朗朗的读书声时,国民文化需求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人们一直在渴求“诗和远方”,《朗读者》等综艺节目正如一泓清泉,一步步将我们引向“诗和远方”。

3.展示国民文化自信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一个观点: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应该对其自身文化存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以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④长期以来,总有些人存在一种文化自卑感,觉得外来文化优于本民族文化。而当《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充满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打开世界市场的大门时,这些人才真正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本民族特色文化才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当前,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结合,让传统文化融入国民生活当中,不仅利于国民真正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更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国民日渐强大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四、结语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朗读者》等文化综艺节目,真正做到了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做到了启迪大众、温暖心灵。其节目形式与节目内涵,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展现。大众的文化餐桌固然要有《奔跑吧》、《歌手》等“大鱼大肉”,但也更需要《朗读者》等“心灵鸡汤”。电视文化节目应继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源泉,从人民群众中获得创作灵感,只有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节目,才是文化节目常青的法宝。

注释: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②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5亿人收看〈中国诗词大会〉,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再次走红》。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页。

④乔建等:《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责编:谈媛媛)

2.精心设计的节目架构

《朗读者》在知识性与娱乐性平衡中表现出色,而这种出色得益于节目架构的精心设计。《朗读者》采用了双舞台形式,在演播厅后方开辟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采访套间,每个朗读的嘉宾都会进入套间接受采访。这种看似多此一举的设计,使整个节目节奏不单一,充满灵动。首先,相对私密的环境让嘉宾获得放松,在采访中能够敞开心扉,保证取得更好的节目效果。其次,采访与朗读延续存在于不同的空间里,这就使得观众产生了某种间离心理,在心理上将嘉宾与朗读篇章中的“朗读者”既合二为一,又基于采访和表演的不同状态使区分开来,从而获得一种别具风味的审美享受。最后,采访间的实时大屏幕直播,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获得一种直接参与的心理体验,本质上完成了“窥私”心理的满足,从而对朗读对象产生了更为深层次的认同。另外,《朗读者》并非只关注了嘉宾的表现,演播厅的选择让现场观众的互动变得精彩纷呈,使节目表现形式多样。篇目朗读开始前,各大高校的学者教授的“旁白”解读增加了节目的可读性与学术性。在第一期介绍许渊冲先生的串场中,采用了一个舞台剧的形式,让穿着中国昆曲服饰的演员说英文台词,而让莎翁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女主角说中文对白,借此展现许渊冲先生“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成就,节目如此用心的策划和设计,表现了对许渊冲先生的敬重,也使得《朗读者》节目综艺特征得到充分地发挥。

3.全方位的舞台设计和节目包装

《朗读者》的舞台设计和节目包装可圈可点,打破了受众对于文化类栏目时长较短、背景单调的固有印象。在舞台的选择上,《朗读者》的圆形舞台略高于观众席,起到了更全面更突出展示朗读者形象的作用,也能够有效地引导现场观众集中注意力。舞台背景选择了类似于中世纪歌剧院的布局,二楼做了许多包间,使舞台具有剧院感、年代感,为观众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观看氛围。灯光的布局中,借鉴了《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同是单人展示节目类型的灯光方案,采访间的灯光设计和朗读时的追光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审美环境,强化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提升了整个节目的质感。在节目的片头设计中,书架上摆放着中外文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家佳作。清风吹过,印有朗读者的纸张上,出现了《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高粱》、《子夜》、《家》、《四世同堂》、《论语》、《唐诗三百首》的内容,随后是全国各地人们进入朗读亭朗读的情景,给观众一种书香拂面的强烈感受。

三、精心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触手可及的信息获取方式与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正在侵蚀着人们阅读的习惯。当网络综艺不断侵蚀电视综艺的市场份额,《朗读者》的出现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电视综艺节目强劲的活力,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迭代提供了创新的样本。

1.灵活多变的节目收看形式

在互联网传播的热潮下,在媒体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时代趋势下,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应该热情拥抱互联网,不能“谈网色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速、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为电视节目推广宣传服务。《朗读者》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利用网络宣传途径,通过一系列的短视频在朋友圈里的大量转发,形成热点话题,激发了人们观看《朗读者》的欲望。另外,《朗读者》每个嘉宾朗读时间均在10分钟以内,加之采访不过20分钟,能够分割成小视频分享转发,且舞台设计单纯,节目形式也不繁复杂乱,也不妨碍小屏及数据流量用户观看。恰恰是因为《朗读者》小视频的口碑营销,才使得《朗读者》能够迅速打开收视市场,获得现象级的社会反响。

2.新型推广互动模式

相较于网络收看一对一的形式,电视媒体是合家欢的收看方式。《朗读者》以优质的节目内容,打破了网络媒体的分众局限,赢得了全年龄段的观众收视好感,使被网络侵占了大量家庭时间的观众,再一次举家坐在电视机前享受家庭集体收视的快乐时光。《朗读者》互动模式不再是简单的“摇一摇”、“扫一扫”,其互动模式的层次与方式更加多元,且充满了家庭成员之间温情与感恩。此外,《朗读者》“朗读亭”线下模块这种创新的物理“弹幕”,创新了传统的电视综艺类节目的推广互动模式。

四、结语

《朗读者》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消费主义观念影响不止的当下,人们依然有着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朗读者》的热播,顺应了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潮流,体现了节目制作者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一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对于培养受众标举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礼敬文化经典、推动阅读回归、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中心/责编:王军强)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