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文献纪录片和档案可以融合发展——以《筑梦路上—在历史中触摸未来》为例

文献纪录片和档案可以融合发展——以《筑梦路上—在历史中触摸未来》为例

时间:2024-10-30 11:37:31

文献纪录片以国家文献档案为主要创作素材,以书写事关国家发展、文明演进、文化传承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过程为创作诉求,因其具有的历史文献价值而成为国家的影像档案。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在历史中触摸未来》充分利用国内外珍藏的档案,通过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典型事例,以影像的形式生动、深刻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几十个人开始到凝聚起全体人民“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丰功伟绩,该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社会认知价值,是利用档案文献讲好中国故事、党史故事的有益尝试。推动文献纪录片和档案融合发展,能进一步创新文献纪录片的艺术创作和档案编研的开发利用。

一、档案在文献纪录片中的作用

纪录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词意是“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从起源起,纪录片就具有作为文献档案的特征和属性。文献纪录片以档案作为其表现主要内容,档案是文献纪录片的根基和血肉。

1.档案是文献纪录片创作前期策划的基础。档案提供的丰富史实资料,既是创作文献纪录片的重要素材,也为文献纪录片的选题、视角、定位、主题、形式、结构等提供思路。主创人员只有通过对有关档案材料充分研读,对档案资源充分挖掘、整合,才能对文献纪录片的立意、主题、结构、形式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提供的初稿是《筑梦路上》创作的基石,为主创人员查找、挖掘、遴选相关历史文献提供了重要线索。在近一年半的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扎进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党史有关部门,远赴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历史档案馆,翻阅和查找中共早期领导人和中共一大、六大、共产国际五大等文献资料。《筑梦路上》中32个历史事件以跨时空的叙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在风雨兼程的筑梦路上艰苦卓越的奋斗史。大量的档案撑起了《筑梦路上》的框架。

2.档案是文献纪录片的权威性、思想性和魅力所在。文献纪录片的权威性、思想性来自档案的权威和档案的丰富。文献纪录片中所展现的档案资源几乎可以囊括所有档案的形式。丰富与真实的历史内容是文献纪录片保持观众粘度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历史的真相、历史的深远意义需要史料来澄清和阐发。文献纪录片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于历史真相的发现过程。《筑梦路上》将对历史真相的求证和揭秘的过程一一真实呈现出来,既体现了档案文献的宝贵的历史价值,也增添了文献纪录片的可看性。如对于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的求证,主创人员通过对当事人回忆记录和代表行踪记录等文献的综合研究,最终确定党的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是在1921年7月23日。又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是共识,而毛泽东在参加八大时,所填的入党时间为1920年,主创人员前往俄罗斯国家社会历史政治档案馆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李大钊和王荷波参加共产国际五大填写的入党时间也是1920年。多种珍贵档案呈现了党成立的真实历史:1920年8月成立于上海环龙路《新青年》编辑部。口述史料的大量使用使作为宏大叙事的文献纪录片具有个体叙事的丰满、生动、真实、亲近。“个体叙述的细节性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也为历史增添了生命的体温”。①《筑梦路上》采访了200多位人物。通过采访和口述,以及革命遗址新貌等纪实态的画面,《筑梦路上》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清晰地呈现出来,也凸显文献纪录片的“正在进行时”的时代意义。

二、文献纪录片使档案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从某个特定的视角来看,文献纪录片可以说是一种档案编纂传播形式,即围绕特定主题形成的档案编研成果,借助电视媒体进行公布。②文献纪录片为档案的多元呈现拓展了新空间,开创了新平台,提升了档案编研成果的社会传播速度,拓宽了档案传播渠道,扩大了档案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1.文献纪录片增添了档案的种类和形式。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与纪录片的纪实宗旨殊途同归。档案与纪录片的逻辑结合点在于,二者可并列作为社会记忆的媒介,在特定条件下,纪录片可以理解成以一种特殊媒介形式存在的档案。③纪录片的制作增添了档案种类的多样性,文献纪录片是电子时代条件下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档案。

2.文献纪录片能实现档案的价值、功能。档案的价值在其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前是潜在的。为了有效地实现档案的价值,发挥其独特的功能,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利用档案,使其潜在价值显性化,从而实现档案以史资政、以档正史的价值。文献纪录片编导通过精心梳理、编排和策划,从不同视角、集中有序地把经过筛选、甄别、提炼、整合的档案资源档案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档案多元、开放的价值被充分挖掘。

3.文献纪录片能增强档案的吸引力。文献纪录片利用影视声画技术,其生动性是静态的文献材料、老照片等无法比拟的。文献纪录片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解读档案,用遗迹文物印证档案,用生动的形式展现档案,拉近了观众和档案的距离,使档案编研成果发挥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三、《筑梦路上》对文献纪录片和档案融合发展的启示

《筑梦路上》的成功,对于推动文献纪录片和档案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1.丰富和优化档案馆藏。丰富的档案馆藏资源是产生优秀文献纪录片的必要条件。由于各种原因,大量重要或关键的档案分布在不同的机构、个人手里。如某些名人的档案资料,有一部分保存在其亲属手中,一部分保存在收藏家手中或是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馆、博物馆。文献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对大量的相关档案史料进行寻找、挖掘、分析、统计、整理、归纳、综合、选择和组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能够有效推动档案部门在传统的档案收集渠道之外,注重私人档案和民间档案的收集。在“社会记忆”载体越来越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档案部门应当做好保存社会各方面记忆的工作,不断拓宽档案收集渠道。互联网时代,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新形式的档案信息也应纳入档案收集范围。

2.结合时代热点努力挖掘档案资源。文献纪录片既让人们发现历史真相,更让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和镜鉴,把特定历史时期、关键事件、代表人物和当代的时事焦点、时代精神相结合,能引发观众的关注与共鸣。目前文献纪录片创作呈现出与当代文化语境及审美旨趣契合的新趋势,一方面在史料价值挖掘上力求有新突破;另一方面与当代人的历史视角与价值观发生碰撞。在人人筑梦、追梦、圆梦的新时代背景下,文献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关注历史和文化,还应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3.注重档案的筛选和甄别。在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需对档案的价值进行鉴定,选择最切合主题的、价值最大的档案,以保证其史料权威、思想的深刻。对于存在分歧或是有疑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尽最大可能地在最大范围搜寻各种资料来求证、辅证、考据,力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最客观全面的分析和介绍。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和纪录片主创人员应共同参与到筛选和鉴定工作中来,共同决定节目制作需要的档案范围,哪些档案适合直接呈现在屏幕上,哪些更适合通过旁白转述的形式。主创人员在利用声像档案时,除厘清时代和反映事件之外,还需要厘清所记载的内容是直接记录的,还是后期加工而成的;是完整记录的,还是部分记录的。其次,对于档案的真实性,应有理性、辩证的认识。真实的档案和真实的历史之间不能不假思索地划上等号。

4.重视档案的实体保护。文献纪录片的拍摄素材中,档案原件的占有率往往是作品价值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档案原件在镜头中的呈现,是取得观众信服的关键。如果展现的档案资料残缺、重要信息缺损、纸质档案泛黄字迹模糊、照片霉变人物辨析不清、音像档案噪点太多,就会影响文献纪录片的质量和节目效果。文献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把原始装订成册的档案拆散,大功率的照明设备产生的高温和高强度光照对档案原件的损害也较大。对于声像档案,其存储媒介大多是感光或磁性材料,利用时需要专用设备,一旦出现利用不当,就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文献纪录片创作和拍摄过程中,更应注重对档案原件的实体保护。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平时应做好档案的防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保证档案实体的完整清晰。一旦档案出现破损,应及时进行修复。档案的保护工作要求谨慎对待档案原件的借出和利用,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孤本、珍稀的档案原件。

5.正确对待档案的保密及公布权问题。文献纪录片可以利用相关档案进行创作,但片中涉及的档案是否可以全部出现在屏幕上,仍然需要审批。在节目获准播出前,对涉及密级的档案信息仍然有保密要求。一般来说,负责档案开发及撰写稿本的档案编研工作人员,对于档案使用权限和保密相关规定已有较深的认识。而其他负责拍摄、剧务、后制工作的人员,对档案保密规定可能不太了解,这就需要文献纪录片创作者加强对档案保密制度和要求的学习,不断提高档案保密的意识和素养。

注释:

①王宇英:影像记忆:口述历史的介入与超越—崔永元《我的抗战》研究,《现代传播》,2012年第8期,第84-87页。

②杨雪飞:在光与影的交汇中感知档案—试论电视媒体对社会档案意识的影响,《山西档案》,2012年第5期,第69-72页。

③刘磊:《社会记忆视角下电影档案价值及其实践探析》,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档案馆/责编:王军强)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