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琅琊榜》的礼仪与服饰之美

《琅琊榜》的礼仪与服饰之美

时间:2024-10-30 11:31:30

被观众和网友赞为“良心剧”的《琅琊榜》,自2015年播出以来先后荣获第六届澳门国际电视节“优秀电视剧大奖”、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第六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等多个奖项。作为2015年度的“现象级”作品,该剧不仅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更通过网络和电视走向了世界。该剧的电视版权卖到了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9个国家,被外国网友翻译成法、意等19种语言播放。①从某种意义上说,《琅琊榜》堪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琅琊榜》中,鲜明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通过礼仪、服饰、道具、音乐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本文将从礼仪和服饰两个视角探讨该剧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一、以年代背景为礼仪服饰提供依据

《琅琊榜》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原著是一部架空历史的作品,在改编成电视剧时被赋予了历史背景—剧中故事起始于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南梁大通年间。大通是南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年号,萧衍是南梁的开国皇帝,剧中的梁帝萧选与他有相似之处。比如,历史记载萧衍是篡位登基,有一位名将陈庆之率领部从为他横扫千军;在《琅琊榜》中,萧选也是夺位登基,同样有得力干将林燮为他效力。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比如与林燮不同的是,陈庆之并未遭梁武帝误解,也未被奸人所害。至于梅长苏这个“麒麟才子”形象的设定,在其身上能找到跨宋、齐、梁三朝的博物学家陶弘景的影子。与“江湖人物”梅长苏以客卿的身份为梁朝皇室出谋划策相似,陶弘景与梁武帝交往甚密,后者常向其咨询国家大事,故而时人称陶弘景为“华阳隐居”的“山中宰相”。不同之处在于,剧中的梅长苏不擅武艺,而历史上的陶弘景“便马善射”。简而言之,虽然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但电视剧《琅琊榜》无论人物还是故事设定都存在大量的虚构。

古代题材电视剧如果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剧中的礼仪和服饰设计就没有了依据。因此,《琅琊榜》有了可参照的年代背景,便可在礼仪和服饰等方面参照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创作。只有将与历史所对应的传统文化细节融入剧中,才能把观众带入故事情景当中。正如担任《琅琊榜》礼仪指导的张晓龙所说,一部戏要抓住观众很难,但让观众因为一个小细节的疏忽而跳出来却非常容易,因此在细节上尽量尊重历史尤为重要。②

二、以礼仪塑造人物、折服观众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古人如此看重的礼仪,无疑应是古代题材影视作品灵魂的一部分。对日常礼仪的展现是《琅琊榜》精彩情节之中的点睛之笔,不但使人物和画面更加立体化,更引发观众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共鸣。

该剧在礼仪呈现方面的严谨为观众称道。剧中人物在见面时都视场合而行相应的礼,不少观众正是通过观剧方知拱手礼原来男女有别。而剧组的用心远远不止于此,张晓龙在指导演员的礼仪时,注重将角色性格和背景的刻画融入举止当中。在他眼中,礼仪不是一部作品的点缀,而是侧面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和文化涵养的明镜。③比如,在梅长苏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就结合了君子“九容”,用仪表体现主角的人物特征。九容包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在主演胡歌的演绎下,观众所看到的梅长苏举手投足和眉眼神色间都透着君子的浩然正气。再以妃嫔行礼为例,以医女身份入宫的静妃性格温婉,行礼时举止端庄;越贵妃颇有心计,她的行礼则显得娇俏妩媚。

除了对日常行礼严加推敲之外,《琅琊榜》对重大仪式中的礼仪展现也细致入微。剧中太皇太后葬礼上的一些细节,引起了观众对古时葬丧礼仪风俗的好奇。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皇家葬礼的确非常隆重。在秦汉时期,皇室贵族在先秦“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之上又发展出更加繁复的葬礼制度,南北朝时期的葬丧习俗也基本沿用这套制度。④剧中梁帝和众皇亲在葬前之礼上跪地击掌的镜头尤为震撼,这体现的是先秦儒家经典《周礼》所记载的“九拜”中的“振动”,即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经由太皇太后的丧事,《琅琊榜》对古时的居丧之礼也有多重展示,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秦汉的居丧之礼讲求在还未下葬时要“居服舍”,南北朝时期也继续提倡;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丧礼制度严格,因此有许多人弄虚作假。如在剧中,众皇子为太皇太后守灵期间本应禁食,但东宫太子和誉王二人却偷偷吃了藏在袖中的点心。相比之下,靖王坚持不食,隐藏真实身份的梅长苏也在苏宅默默戒斋。在中国古代,晚辈如被发现有违背居丧之礼的行为,会被视为逆礼,甚至会因此受到处罚。剧中,太子在丧期于殿内莺歌燕舞,犯了大忌,这也是他不久后被废黜的直接原因之一。

当然,《琅琊榜》对于礼仪风俗的展现并不追求完全的“历史正确”。张晓龙指出,他的工作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并非完全还原历史真相。⑤主创们希望通过作品表现中华礼仪之美,以吸引更多有内涵、懂得欣赏、渴望了解传统文化的观众,让人们在观剧的同时能够有所收获。在这一点上,《琅琊榜》确实也做到了。

三、以正衣冠展现服章之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在古人眼中,中国的礼仪和服饰共同组成了“华夏”二字,可见衣冠较之礼仪具有旗鼓相当的地位。古代汉族的衣帽不仅样式种类繁多,穿戴方法亦非常讲究。如今不少年轻人开始关注汉服,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其穿法和演变,甚至很多古代题材的电视作品中也常出现戏服穿法不对或戏服纹样不符合年代特征等舛误。《琅琊榜》制片人侯鸿亮认为,既然要传递传统文化,就要让观众看到想象中古人的样子,在服饰道具方面要严谨。⑥例如《琅琊榜》中所有人物的服装都无一例外地前襟向右,根据身份不同有所区别的玉饰也都依照“男左女右”的原则分别佩戴在角色身前,而非身侧。除此之外,南梁所属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强调“等级鲜明”和“衣饰奢丽”,为了展现这些特点,剧组也是下足了功夫。

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身份不同,皇室贵族佩冠、冕、弁,百姓则戴帻,而其中贵族的官帽又依等级分化为多种。以剧中梅长苏的手下为例,黎纲、甄平和童路同属江左盟,但黎甄二人是赤焰旧人,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童路则是平民。因此黎纲和甄平都戴发冠,而童路戴巾帻。除此之外,剧中人物的发冠因身份和年龄的不同而分别采用了不同材质和样式。同为皇子,太子被废黜前所戴发冠和誉王着便服时搭配的发冠都镶有翡翠或配有祖母绿,尽显华贵;相比之下,靖王多数时间所戴的铜质发冠虽然制作颇为精美,但除去一颗石珠外并无其他装饰,佩戴者的清廉得以凸显。到了南北朝,官吏的冠也逐渐被巾帽取代,士庶的乌纱帽在这个时期出现。⑦剧中,高公公戴的漆纱笼冠,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帽式;户部尚书沈追的官帽蒙有乌纱,帽式是秦汉沿用下来的梁冠。

在《琅琊榜》中,不但男性角色的冠和帻能够体现其身份地位、暗示个性作风,女性角色的发饰也是根据人物身份精心设计。南北朝时期汉族的妇女饰物已十分多样,并因与外部频繁的文化交流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影响。剧中,霓凰是云南王府的郡主,她的头饰多为银质,与石珠、玉珠搭配,具有南方民族特色。皇后和越贵妃地位尊贵,头饰由金制成,奢华非常。静嫔在被封为贵妃之前,因为地位较前二者相对低微,其发饰精美而不奢,有时仅以碧玉翡翠装饰头发,衬托出其清雅脱俗。

魏晋时期道学和玄学盛行,人们在服饰上崇尚仙风道骨,爱好宽松的大袖宽衫。《琅琊榜》中的汉服虽然没有完全还原南北朝风行的样式,但宽大舒适的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那一时期的服饰增强了尊卑有别的特征,不同等级的人所着服饰在制作、面料、缀饰和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分。一般服装颜色越深,着衣人的地位越高,只有皇帝的服装可以是纯黑色。因此在剧中,除梁帝着黑龙袍外,其余贵族的服装都采用了其他颜色。梅长苏最初以“草民”身份进京,身穿棉麻布料的白衣,与宫中皇亲众臣用绸缎制成的锦衣华服形成鲜明对比。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文艺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⑧的责任所在。电视剧《琅琊榜》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成为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成功范例。古代题材电视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个细节、铸造每一部作品,应该成为更多古代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追求。

注释:

①王志艳:《“中国版权金奖”树立行业典型版权产业前景广阔》,http://news.xinhuanet/politics/201612/07/c_129394223.htm。

②赵楠楠:张晓龙《琅琊榜》礼仪指导外还有制片梦,《京华时报》,2016年3月14日。

③⑤卞文超:张晓龙:创造了一个新的“工种”,《大众日报》,2016年1月8日。

④⑦周耀明、万建中、陈华文:《汉族风俗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第二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280页。

⑥赵楠楠:属于处女座的剧是如何炼成的,《京华时报》,2015年10月26日。

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责编:谈媛媛)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