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纪录片《腾飞的翅膀》创作手记

纪录片《腾飞的翅膀》创作手记

时间:2024-10-30 10:55:10

大兴机场预想设计图大型纪录片项目《腾飞的翅膀》是在2016年12月启动的。第一次前往北京新机场建设工地采访的时候,机场主体结构的总工程师段先军就给我们打了几个很生动的比喻:建成后的北京新机场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地下的轨道交通系统相当于放进去一个北京火车站;地面的大跨度空间装得下一个水立方;最大的混凝土楼板面积拖得起整个鸟巢;79个近机位的飞机如果首尾相连,可以从长安街的东单排到西单。这几组生动形象的数据让我们对北京新机场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而深入到新机场建设工地后我们发现,它确实大的超乎想象,如此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该如何用镜头去记录它的“生长”过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对于任何一个大型纪录片的创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足够的了解。对建筑工程不熟悉的我们,在拿到新机场项目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随后的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导演和摄制团队带着问题走访了新机场建设的各个部门,邀请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专家、一线建设者为上课,从建筑基础开始讲起,土方、护坡、降水、桩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门前桥梁、封顶封围、中央天窗、机电安装、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等,对新机场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了解,确认了施工和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技术细节。深入学习后我们又深入建设一线,边拍摄边和一线建设者交流,广泛搜集资料和人物故事。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走访、了解和学习,我们对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总算有了较为细致的认识。有了这些知识和见识以后,创作团队开始广泛搜集与工程建设和“超级工程”有关的纪录片进行集中学习,研究表现形式、呈现方法,对如何结构故事、发掘人物、展现细节等做出了预设。

经过思考,在深入采访和初步拍摄后,我们提出了《腾飞的翅膀》的初步架构,并撰写了结构大纲。在大纲中我们提出了纪录片的分集方案和每集的内容重点、人物故事挖掘的重点和近三年的拍摄规划。拿着第一版的架构方案我们再次走访了北京新机场的深化设计方—北京建筑设计院和新机场主体结构承建方—北京城建集团和北京建工集团,与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再度探讨,听取工程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改进纪录片的结构提纲和拍摄提纲,并最终形成了第一版的拍摄思路和创作思路。

根据第一版的拍摄和创作方案,在2017年春节过后,我们启动了纪录片《腾飞的翅膀》的实际拍摄工作。但是说实话,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工程,最初的拍摄还是有些迷茫和摸不着头脑的,更多地以空镜头和延时镜头为主。北京新机场工程从开工之日起将历时五年,而我们第一次进驻新机场工地时,工程已经开工一年,北京新机场主体混凝土结构已经封顶。前期的土方开挖、护坡降水桩基和混净土施工阶段已经错过,我们如何将前期施工的镜头弥补回来,情景再现工程的难点是我们攻坚克难的一部分。除了尽可能地搜集前期建设中的所有视频素材,我们深入到工程一线,着重捕捉还在收尾阶段的前期施工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点,尽可能多地累积素材。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广泛的技术采访,积累前期施工阶段的设计,建造中的三维动画素材、立体模型细节,再现建设者们攻克技术难关的讨论过程,利用动画、图纸,再结合现场施工细节,还原曾经的建设过程。

而随着拍摄和了解的深入,在用脚步和镜头丈量完北京新机场这个巨大的建设工地的同时,我们逐渐理清了创作和拍摄的思路,为纪录片的结构规划又增添了细节。可以说三个月的学习和初步走访让我们为纪录片列出了主干,而一两个月的前期拍摄和深入走访让我们在主干上又挖到了更多的细节,逐渐列出了拍摄的重点、找到了用镜头关注细节、记录故事的方法,同时也在深入的接触中找到了我们认为值得记录的人物故事。但是当我们欣喜之时又一个问题摆在眼前—时间的分配。北京新机场工程的建设将持续至2019年底,虽然每一个记录者都希望能记录下工程每天的点滴变化过程,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来说,很多的施工过程是缓慢而有节奏的。如果你每天都在施工现场,也许感受不到它的变化;但如果你一周后再来现场,就会感叹天啊!这一周它又长高、变大了。这该怎么办呢?

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和创作团队的精力,每天都来工地拍摄是不现实的,如何既能记录下它的成长变化历程,又能合理协调拍摄节点、人员精力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摄制组在拍摄和记录的同时再度坐下来思考,通过整理近半年的拍摄素材,结合纪录片创作的结构提纲、故事要点,同时再度与设计师、工程师和建设者们进行深入沟通,我们总结出了自己的拍摄节奏。对于这样一个超级工程,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技术的突破、攻坚克难、创新应用,以及大国工匠精神、建设魄力。我们开始有重点地关注细节、关注人物故事,不再盲目拍摄和无目的的记录。

在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后我们发现,视线和眼界不能只局限于施工的现场,一个问题的攻克可能通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反复的论证探讨。我们开始更进一步的细化拍摄重点和内容,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分解讨论,找出分解后的拍摄重点,把每一个建设中的问题和细节点分解成前期设计、实验论证、探讨模拟、施工现场、再度改进和最终实施几个步骤。我们的拍摄面也从施工的现场,扩大到设计单位、生产厂家、实验地点、会议室、BIM中心等等。从盲目的现场拍摄到根据我们的故事提纲有目的、有计划的拍摄,找到了自己对于超级工程的理解和拍摄节奏。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这部纪录片的未来是面向大众,如何把晦涩难懂的技术语言通俗化,如何让设计师和建设者们攻克技术难关的创作心血被大众认可,如何艺术化、故事化、悬念化、通俗化地处理故事语言、镜头语言,成为了我们拍摄和采访中的表现形式。在保证专业化的同时,又能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地记录和讲述是我们在拍摄和采访中逐渐总结出的经验。我们开始注意每一个问题的提法,引导设计师和建设者们通俗易懂并故事化地讲述他们建设和攻坚克难的过程,引导工程师和专家们进行生动有趣、富有悬念的表述成了每位导演采访时所铭记的一根弦。经历了半年的磨合我们发现,一旦摄制团队和创作者成为了朋友和工作伙伴,只要你提出的问题足够专业并对客观情况足够理解,他们的回答往往让你能得到更多你想要的东西。这些建设者和设计师、工程师们在你的镜头前也会更加放松、自如,你的记录也就更加真实和生动。而我们似乎也形成了一种联动机制,即使有时记者不在建设一线,建设者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并随时通过电话联系创作团队反映情况,这也让我们更能捕捉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

在每一次前往实验室、建设一线和设计单位时,我们都会与我们着重关注的重点人物进行深入的交流,每一次大家都会感觉得到了更多的思路,会为这一次或下一次的拍摄和记录提供帮助。在关注细节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对于这样一个超级工程,施工进度的延时镜头能最直观反应施工进度的内容,我们也在每一次的拍摄中,根据我们的内容重点着重记录,利用航拍、延时摄影、升格等所有先进的拍摄技术,力求记录下北京新机场这项超级工程建设的变化过程。

在与建设者们同吃同住的这一年多时间内,纪录片《腾飞的翅膀》已经积累了海量的素材。所有的大型纪录片,前期拍摄是一方面,后期呈现也是重中之重。为了方便未来的后期剪辑,我们已经在拍摄开始的三个月之后,进行素材的分类整理,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媒资检索系统和场记单。每一次拍摄回来后,前期导演会根据拍摄内容对素材进行分类和初步剪辑,这样做虽然有些耗时,但的确方便我们发现拍摄中的问题,并在下一次的拍摄中进行补充和弥补,同时为后期的剪辑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方便进一步的操作。

另一方面,创作团队也在拍摄进行的同时开始撰写文案初稿。一般大型纪录片的创作都会有专门的撰稿人,但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前期的拍摄导演。因此,我们要求创作团队的导演们要首先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大纲,积累故事、积累细节,这样为后期的统稿及后面的拍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也发现,在拍摄和积累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有时拍着拍着会发现更好的故事、更好的人物、更好的点,我们会及时调整创作思路,在取舍中灵活地改变拍摄线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也不盲目和执拗。

我们的团队虽然是第一次操作这样的大型纪录片,也的确在创作初期有过焦虑和不安,在拍摄和创作中走过弯路,但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归纳总结中,我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在借鉴众多国内外优秀纪录片的同时,我们也在创作中推陈出新,在纪录片创作接近一年的时候,我们正计划组织专家研讨,并邀请国内外优秀的创作团队对我们的工作指点迷津。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开发和北京南城发展的一个重点工程,这是一个一旦错过就不可逆的过程,作为纪录片人,我们非常珍视这样的见证机会和创作过程。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一贯的口号就是:“用心记录世界”,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记录镜头,让世界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让世人看到我们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责编:倪啸)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