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山码头
始建于宋代,码头长7.75米,临江处筑就石构墩台,以“一丁一顺”的方法交替叠砌,墩台东西两侧各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构斜坡式道路,向南延伸至江中。墩台的台基由下而上渐次内收,外侧壁面呈斜状,以供大船深水停泊。由于江底为软基,码头基础的底层均为松木桩(“睡木沉基”)。
文兴码头
始建于宋代,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面,为石构斜坡阶梯的驳岸码头,以错缝形式为主堆砌而成。岸边现存宋代宝箧印经塔一座,塔身为花岗岩,现存两段,系分别雕凿后再行衔接。四面各有一尊半浮雕的半身佛像,其四面各雕刻一字,由右至左顺读为“佛”“法”“僧”“宝”。
时光荏苒,古巷依旧
在泉州古城区,有许多令人浮想联翩的小巷,里面上演着泉州人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步入其中,才是真正地走进泉州。
古厝老街巷——金鱼巷
金鱼巷在宋代时被称作“谢衙”,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废,他的后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块匾,上书“金鱼世第”。从唐代开始,五品以上官员就有佩戴鱼袋的传统——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谢仲规是宋皇祐元年进士,累官福建转运使,官至三品。他的后代也均是高官,佩戴金鱼袋,所以谢衙就被称作了“金鱼巷”。
走进充满古早味的街巷,所见之处皆是鱼的元素;入夜,伴着迷离的夜景灯光,融入古城原生态……
现时的金鱼巷是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来来往往的游客到了金鱼巷一个个都成了吃货。这里汇集了众多泉州地区的美食“老字号”,无论是谁走到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一款美食。
象峰巷
在开元寺东塔的正对面的一条巷子,名叫象峰巷。有人说,象峰巷的来由是因为那个地方房子的建成的样子,像是大象的鼻子,后来就被称为象峰巷。
井亭巷
走到西街中段又是一条特色古巷呈现在眼前,巷子因“井”和“亭”得名,因此命名为——井亭巷。但如今亭子已不在,真正较有知名度和值得研究的应该是“塔”。泉州城心塔,又名“定心塔”,而这口井俗称“城心井”,又叫“玉泉井”。
究史巷
在涂门街北后城北向.相传古代该巷住着一位讲究文史的学者,人因称其居住地为“究史巷”,因旧时陈氏家族祖居于巷,历代以来有九人为官,俗称九仕巷,后改称九史巷,乡人讹称“狗屎巷”。
刺桐港
泉州城以“刺桐港”繁盛一时,老城中每一条大大小小院巷里几乎都有刺桐树,后人也许都遗忘了名字,但故事痕迹依旧保存着。
执节巷
走到文胜巷的尽头,穿过一条小路便是执节巷。南宋时期,曾担任兵部侍郎的泉州人诸葛廷瑞出色完成了出使金国的任务,宋光宗赞其“执节有度”。
旧馆驿巷
再往下走去,开元寺东塔斜对面也会出现一条小巷,南端为东西走向的古榕巷横断,巷长约两百米,是泉州闻名的古街巷——旧馆驿巷。
裴巷
走出井亭巷,可以看到对面还有一条长不见底的巷子,据传说,在这个巷子里因裴道人常在此地卖药行医而名——裴巷。而关于裴道人介绍则是在宋代时期,泉州著名道人,修真清源山纯阳洞,常“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
帽巷
闽南话中的“抹巷”与帽巷同音又为无巷的意思。泉州人就是这么的可爱,没有巷子的巷子,叫做帽巷。不要以为这里有帽子或者什么渊源,其实没有,这里的“帽”则是闽南语的“磨”的意思。
文胜巷
文胜巷位于朝天门东南侧,东接执节巷、模范巷,呈东西走向。在明代时,巷东段为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军队营房驻扎地,被称为“营房街”。后因在巷中居住的21户人家中有18户出过大文人,所以因此巷子被命名为“文胜巷”。
花巷
花巷说她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街更恰当一点,来往的车辆和人群川流不息。街道两边都是商铺,卖水果、卖海产、卖干货,卤料、卤面、面线糊,照相馆、复印店、裁缝店,每一寸角落都是古城的一个小小缩影。
马坂巷
穿过中山南路,来到马坂巷,那临河而建的低矮小木屋,成了泉州小巷里最独一无二的景致,红黄相间的古厝延伸着四通八达的小巷,马坂巷、水门巷、竹街、上帝宫巷总归是互相牵连,比如在马坂巷里串门的那位大叔,可能就是水门巷边卖早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