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北中国的山海之恋从乌梁素海眺望乌拉山

北中国的山海之恋从乌梁素海眺望乌拉山

时间:2024-10-30 02:23:52

滔滔黄河造就了“塞外明珠”乌梁素海,使之成为地球同纬度上最大的湿地。

乌拉山自然景观的精萃,集中在有“塞外小华山”之称的主峰——大桦背。

梅力更山脚下,有一座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喇嘛庙……

中国境内有成千上万条纵横的河流,其中脾性最暴躁的,莫过于携带着滚滚泥沙,以“善决”、“善徙”而闻名的黄河。在数千年的决口和改道迁移的过程中,这条浑浊的河流,创造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和复杂的故道体系。这些地方,尽管曾经是伤疤,但随着岁月流逝,它们或变身荒芜的盐碱地,或成为新的小型河道,孕育出水草丰美的湿地、烟波浩渺的湖泊,涵养着一片片辽阔的草原……

丰饶、肥沃的内蒙古乌拉特草原地区,因为紧邻河套平原而与黄河结缘。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到,无数小型河道纵横、分割、穿插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与草场之中,而湖泊星罗棋布,如同点缀在绿毯上的蓝宝石。

但是,乌拉特的壮美远不止于此,大自然对这里似乎钟爱有加,不仅让它水草丰沃,还用雄伟的山脉为它阻挡了远道而来的狂风、热浪、寒潮,同时还留下了许多精雕细琢的地质奇观,穿越悠长的岁月而惊艳至今……

“塞外明珠”乌梁素海北中国大地上的锦绣文章

乌梁素海,是从蒙古语“乌力亚素”转音而来,原意为“生长红柳的地方”,这一地区历来就有“烧红柳,吃白面”的俗语,说明当地非常适合红柳生长。传说在很久以前,乌梁素海还是一片红柳丛生的洼地,后来多次被黄河淹没,树木逐渐消失,最终形成了海子。

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水经注》中明确记载:乌梁素海原为黄河故道。最早的黄河,沿着狼山(阴山山脉的一段)南侧的乌加河作为主流东流,后因地壳隆起,黄河受阻而急转南流,冲出一片较大的洼地,这就是乌梁素海的前身。随后,由于风沙东侵和狼山南侧的洪积扇不断扩展,致使河床抬高,乌加河被泥沙阻断,河水溢流到洼地,日积月累形成了乌梁素海,而黄河主流则被迫改由南侧东流。清朝末年,人们在河套平原先后建成了几条大灌渠,灌渠尾水汇入乌加河,最终流入乌梁素海,湖面日益扩张,据说水面最宽阔时总面积曾达到800平方公里。

1980年前后,乌梁素海面积稳定在300平方公里左右,海拔约1018米,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但在最近十余年,乌梁素海受污染严重,水面剧减,有专家预言它将在未来20年内完全消失。所幸的是,这一状况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进而开展了积极的治理和保护工作,才让这片海子重新恢复了美丽。

在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滔滔黄河造就了这样的“塞外明珠”,使之成为地球同纬度上最大的湿地,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界的奇迹。从高空俯视,乌梁素海就像是一瓣橘子,又像是一条顶着球的海豚,唯美的意象让人浮想联翩。

对于置身内陆的内蒙古地区而言,广袤浩瀚的乌梁素海仿佛就是真正的大海。有一位在湖边长大的作家,曾这样深情地写道:“每当船行湖上时,我最喜欢看深不可测的碧绿碧绿的水面,看船尾激起的雪白浪花,还有贴着船帮游戏的鲤鱼。而黄昏降临,远处的乌拉山就会勾出一条暗黑色的曲线,如油画上见过的奔突海岸,当时我真觉得这就是大海了……”

走在湖边,烟水茫茫,霞光滟潋,一望无际的蔚蓝色湖面静如一面镜子,让人们舍不得碰碎水面上白云和芦苇美丽的倒影。湖中密密麻麻地生长着翠绿的芦苇,在岸边勾起一道绿线,微风吹过,这道绿线就起伏、飘动……

这里是鸟的世界,鱼的天堂,有近200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繁衍生息,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就有20多个,堪称“生命摇篮”。在浩瀚的湖水中,有鲫、草、鲢、赤眼等20多种鱼类生息,尤以盛产黄河大鲤鱼蜚声中外。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锦鳞跳跃,鸟语花香,无数珍禽异鸟在这里安家落户,包括了疣鼻天鹅、大天鹅、斑嘴鹈鹕和琵琶鹭等。

清晨或黄昏时分是乌梁素海最美的时刻。清晨的微风掠过湖面,芦苇轻荡,湖里的鸥、鹭、鸭、雁、雀等各种水鸟竞相起舞,或掠过水波,或猛扎进水中,浪花轻溅,像无形的手在弹拨水面;水中的鱼儿,好像也急不可耐,等不到水鸟来抓它,就自动倏地一下跳出水面,那一个个闪耀的白点,像是在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黄昏时分走在湖边,心里会自然涌起许多优美的文句: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比如“沙鸥咸集,锦鳞游泳,岸止汀兰,郁郁葱葱……”

(左右页图)乌梁素海风光。乌梁素海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它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是内蒙古重要的芦苇产地。一望无际的碧绿芦苇荡随风摇曳,惹人心醉。

草原屏障乌拉山“塞外小华山”大桦背

在乌拉特形成的漫长过程中,黄河之水的滋润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另一道屏障“乌拉山”存在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须有青山与绿水,再加上丰富的物种,才能构成一个和谐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乌拉山属阴山山脉支系,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主峰大桦背海拔2324米。在过去,乌拉山一直都是战略要地,秦汉时称“阳山”,北魏时称“跋那山”,隋唐时称“牟那山”,宋辽金时称“午腊蒻山”,元明清时称“穆纳山”,而自清朝以来,被习惯称作“乌拉山”,长期作为蒙古族乌拉特部最主要的游牧区域。

乌拉山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油松、侧柏、白桦、蒙古桑、虎榛子等数百种植物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其中不乏国家级珍稀植物;密林之中,生活着上百种动物,包括金雕、玉带海雕、蒙古斑羚、猞猁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是内蒙古地区极为罕见的“物种基因库”。

站在黄河之滨远眺,乌拉山的外貌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当你置身大山深处,则顿生别开洞天、犹入仙境之感。在每年6-9月间,山花烂漫,香气袭人,此时的乌拉山风情愈加动人。

不过,要想欣赏到乌拉山自然景观的精萃,还得登上它的主峰——有“塞外小华山”美誉的大桦背。大桦背的得名,是因为生长着一片苍莽巨大、浓密葱郁的桦木林,这里山势陡峭,古树参天,溪流潺潺,碧草如茵,鸟语花香,深入其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登大桦背,可由西乌布浪入山,沿山道盘旋而行。入山第一险处便是大鹰湾,这里曲径盘旋,峡谷幽深,抬眼望去,山顶白云缭绕,两边峭壁刺天;山间常有数十丈高的青石巍然耸立,让人望而生畏,山崖底下,往往有泉流汩汩,叮咚悦耳的节奏,可以洗去身心的疲惫。在大鹰湾极目远眺,可见山中碧波起伏,林涛翻滚,崖头壁缝间,许多古松柏虬枝盘桓,枝干斜指蓝天,枝头的嫩叶苍翠欲滴。

在大鹰湾,还经常可以看见苍鹰,它们栖落于古树头或断崖上,平时耸翅缩颈,静若灰黑色岩石,一旦倏然飞起,那凶悍、矫健的身姿和凄厉的嘶鸣,颇有大鹏展翅,扶摇上九霄的气势,令人敛声息气,神情肃然。

过了大鹰湾,便到大石虎,随后继续盘旋而上,山势越来越险峻,再越过黄土崖、黑土坝之后,抵达大桦背。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大桦背峰顶,顿觉天高地阔,心旷神怡。极目远望,九曲黄河宛如一条丝带,飘然远逝;乌梁素海似一颗翡翠,若隐若现;明安川地区百里沃野,阡陌纵横……

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像是一块天工织就的绿色巨毯,那种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感觉非常美妙。草丛中流水潺潺,充满鲜活、灵动之美。

(左右页图)内蒙古地区是中国草原资源最为丰富、草原景色最漂亮的区域之一,各种形态的草场和丰富的地质景观,组合出无与伦比的美丽。图为内蒙古地区草原风光。梅力更的山水奇景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喇嘛庙

从乌梁素海可以望见雄伟的乌拉山,而翻越乌拉山之后,在南麓还会遇见另一处绝美的自然风光胜地:梅力更。这里的气候似乎自成一片小天地,终日温和宜人,而且景色四季殊异,春日鸟语花香,夏日云海飞泉,金秋红叶满山,隆冬冰柱成林。

梅力更的风光特色,以众多的巨型球状花岗岩高山、瀑布和植物景观为主,包括了梅力更沟、石包克图沟、西沟等奇峻峡谷。“林海奇松、瀑布潭泉、云海幻景、奇峰异石”号称梅力更“四绝”,这里峰峦绵延,不同的山石构造,组合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骆驼峰”、“寿龟石”、“双猩守更”、“女娲一现”等自然奇景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雨量充沛,山石间无数飞瀑流泉奔腾、倾泻,水声激荡,却又展现出另一种清幽安宁的境界。其中还有北方罕见的泉水瀑布——由地质活动挤压形成的裂隙水从山崖上垂落,形成落差66米的梅力更大瀑布,一鸿飞瀑,犹如九天银河坠谷之势,跌落到下方深潭之中。传说那深潭名为“智水潭”,饮过“智水”的人,犹如得到“仙翁指点”,从此智慧过人,而“梅力更”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在蒙古语中意为“聪慧”。

(左右页图)上图为乌拉山壮观的峡谷风光,植被繁茂,山体极有层次感;右上图为梅力更召,右下图为草原山地的日出景观。每当隆冬,大雪冰封之时,梅力更又呈现出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依然墨绿的松柏,枝头挂满冰凌,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光芒;泉水变成了“冰川”,在峭壁上、峡谷中形成了晶莹剔透的万丈长练,宛如冰雕巨龙,冰层下面欢快流淌的泉水,就像是跳动的脉搏……

走进梅力更,不仅可以领略壮美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这里拥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喇嘛庙——梅力更召,现已成为人类文化杰出的遗产。它隐藏在梅力更山脚下,四周环境幽雅,庙宇整体依地势而建,和周边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远远望去,会让人心生奇想。

梅力更召从一世葛根(住持)迪努瓦主持佛事以来,就和该庙一世法王乌格力贡达来一起努力,把梵文和藏文的经书编译成蒙古文经书,并在当地推行用蒙古语诵经、教学和举行法会。但蒙古语诵经受到清政府、藏传佛教中黄教上层僧侣的打压和反对,大部分寺庙都因此被迫关门,或者转用藏文诵经,只有梅力更召坚持了下来。

其中,对蒙古语诵经贡献最大的人,是第三世活佛罗布森丹碧佳拉森。他的佛学造诣极高,当年,康熙皇帝召集全国最有学问的高僧大德到京城,翻译《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罗布森丹碧佳拉森因有出众的表现,受到康熙赏识,当即赐名梅力更召为“广法寺”,这个名字沿用至今。因罗布森丹碧加拉森的俗名叫“梅力更巴特尔”,于是当地的牧人,就把“广法寺”俗称为“梅力更召”。

走进梅力更召,你会发现它不仅让人感官愉快,还让人领悟到历史与文化的积淀。高墙之内,路阔庭深,走几步就会进入那种若重若轻的肃穆气氛,你甚至会有一点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漫步在这个充满佛学智慧的召庙,有一种清净与逍遥的感觉始终陪伴左右。

柔和的阳光下,僧侣们从容地走过寺院,让人不由得生出几许豁达。这里没有其他寺庙如织的游人和袅袅的烟火,断绝了市井之声的打扰,独有一种恍若隔世般的安宁。而历史与现实,宗教与人生,只在刹那间就交织在了一起。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