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供应链扁平化,意味着海尔转型成平台型企业,然后驱动供应商一起在这个平台上也做转型,直接去面对终端用户。这是中国制造整体转型的最佳路径。但需要集成商,首先自身实现了平台化的能力,其次有与全产业共创共赢的格局。
文/本刊记者朱冬
在3月举办的2016年中国家博会上,海尔集团向与会的900多家供应商说:“不要再被动地等我的图纸了。跟海尔一起,用差异化的方案,去满足用户需求,去创造用户的体验。”此刻,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是,整个行业全系统全流程都要进行颠覆,一刻都不能再等了。
今年伊始,有68家海尔的供应商获得了海尔颁发的“金魔方自主创新奖”,这不仅是对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的供应商的一种肯定,也是海尔与供应商协同创新的一个见证。要知道就在这条探索转型的路上,仅仅2015年一年的时间,有大约200家上游供应商因用户差评被淘汰,其中不乏与海尔合作多年的“老朋友”。
“供给侧改革”下,海尔所实施的供应链扁平化改革,就是由原来的以企业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创造有效需求,有效供给。海尔是铁了心要改变。对于供应商而言,几十年来的粗放式、被动式发展的时代要结束了。
而这一次颠覆性的“刮骨疗伤”,能否实现一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革故鼎新的共创共赢?
一起面对终端用户
几年前,如果海尔计划生产一款产品,比如一台洗衣机,海尔与供应商的对话模式是:“我计划要销售一批洗衣机,一年能卖20万台,模具、图纸都在这里,你给我提供零配件吧。”现在同样的案例,供应商则会参与到产品的前端设计、研发中,他甚至会对海尔说:“你这台洗衣机如果增加了某项功能,用户可能就会更想买它了。这样的话,你可能还会多卖5万台。”
供应链扁平化,意味着海尔转型成平台型企业,然后驱动着供应商一起在这个平台上也做转型,直接去面对终端用户。
“以前是海尔来研究怎么满足用户,跟上游供应商没有关系,我们对上游供应商提要求,供应商只要达到我们的要求就可以了,至于这个能不能满足用户那是海尔的事。但现在的情况是,海尔跟供应商一起去满足用户了。大家充分地进行交互,零距离协作,共创共赢。”海尔集团采购战略负责人王晓琳对《中外管理》说道。
作为一家一贯秉承主动创新变革的企业,在“供给侧改革”到来之前,海尔便开始了适时谋变,“海尔从2012年开始探索互联工厂,今年提出了互联互通新生态,共创共赢新平台的战略,开启了与供应厂商的供应链扁平化管理的转型大幕。”王晓琳介绍,互联互通新生态,共创共赢新平台战略,包括两件事:智慧生活和互联工厂。互联工厂就是支持前端智慧生活的。海尔理解的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互联工厂,它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系统。
互联工厂模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制造2025”中商业模式和制造模式的变革实践。海尔的做法就是,“从硬件到网器再到生态圈”的共创共赢,即从产品到服务转型,通过产品变成网器,实现人机互联,用户全流程参与,形成用户圈,在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产品解决方案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海尔生态圈平台,吸引攸关各方共同创造用户价值,实现共创共赢。
互联工厂实现产品的交互,包括与用户的交互、设计然后制造,以及营销物流这个全流程全环节,都放在这个互联工厂的体系里。互联工厂有两个圈:用户圈和资源圈。用户圈就是用户能够参与到交互、设计、制造和营销、物流这个环节,海尔建立了众创汇等平台作为入口。资源圈就是海尔将一流模块商资源、设计资源,包括全球的一些高校设计资源、物流资源、制造资源、服务资源等所有资源都整合到资源圈中来,海尔建立了海达源等平台作为入口。互联工厂正是为了实现用户圈和资源圈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