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易地扶贫搬迁: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之困局

易地扶贫搬迁: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之困局

时间:2024-10-28 01:47:44

本文第一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孙志芳经济科学奖获得者,他带着博士生深入贫困县,通过扶贫研究考察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长期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河北滦平县作为承德市一个山区县,在政府主导的精准脱贫工作中,积极尝试将“整体搬迁”、“联村搬迁”、“融入搬迁”等多种易地搬迁模式与扶贫方式相融合,实践了小城镇化的创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注重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脱贫动力,达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保证了脱贫成效的稳定、可持续。总结滦平县的易地搬迁扶贫做法,可以为全国其他适宜于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地区提供案例和经验支持,对于各地开展类似扶贫搬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中国大力度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长期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地区往往呈现出多维贫困特征,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实际上是对贫困人口实施的多维扶贫。按照国家发改委(2016)批准的“十三五”规划,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有152个行政村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涉及18714人,其中贫困人口7656人,集中安置点20个,安置搬迁人口17709,集中安置率94%。调研组在几天的考察中发现,滦平县在实施多种易地搬迁扶贫工程的过程中,尝试推行多种易地搬迁模式与扶贫方式相融合,实践了小城镇化的创新模式,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再优化重组,注重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脱贫动力,在政府主导下注重动员社会有关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有助于确保脱贫成效稳定、可持续。

总结滦平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做法,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易地搬迁扶贫工作提供案例和经验支持,对于各地开展类似扶贫搬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有助于理解易地迁移工程对于扶贫脱贫的经济学涵义。

因地制宜,创造多种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按照《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河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的部署,滦平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过程中,总结创造出三种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模式:即整村易地再建新乡镇扶贫搬迁模式、联村并建小城镇扶贫搬迁模式、集中融入小城镇扶贫搬迁模式。各种模式都通过易地搬迁安置,达到了使贫困人口贫困群体减贫脱贫的目的。三种模式分别对应于三个较为典型的安置点,分别为:邢家沟门安置点、安纯沟门安置点、两间房安置点。

点击“邢家沟门安置点”

邢家沟门村以全村整体集中搬迁建设新村镇为特色。此村全体村民分散居住在绵延一公里的狭长山沟里,交通极不方便,符合整体搬迁的条件,而新的安置区位于邢家沟门村河北自然村的平坦地区,与京承旅游公路、京承高速公路相邻,交通环境大大改善。由于采取全村整体搬迁,因此搬迁实施了“新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旧村打捆包装,综合开发”的具体建设方案。新安置区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10218.57万元;共建成三层、四层、五层楼房22栋,户型面积分别为75平米、100平米、125平米;目前已完成楼房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装修;配套建设了卫生院、幼儿园、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安置邢家沟门村从山沟搬出的408户、1346人,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6人,非贫困同步搬迁270人。

邢家沟门村全体村民搬出后,位于狭长山沟的旧村采用“打捆包装,综合开发”的具体发展方案。过去交通不便,发展不快,却保护了山沟里面的生态环境,故全村搬出后旧村就可以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的生态旅游,也可依托旧村中原有石佛寺的区位优势,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其中重要的是安置贫困村民就业,增加收入脱贫。山沟里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发展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通过发展特种种植产业带动脱贫272户、882人。其中种植金银花1500亩,年利润200万元,带动搬迁贫困户109户、327人,年人均增收6116元;建设休闲采摘园,种植珍珠油杏2500亩,年利润500万元;种植其他干鲜果品3000亩,年利润200万元,带动搬迁贫困户163户、489人,年人均增收14315元;通过组织贫困户流转土地得租金、参与劳动得薪金、转让融资贷款权得股金,即“三金合一”方式,带动脱贫218户、654人,年人均增收10300元。另外,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带动脱贫47户、125人,年人均增收21000元;最后通过社会保障救济兜底25户、69人,保障标准3540元/年/人。

点击“安纯沟门安置点”

安纯沟门安置区位于安纯沟门村东侧,以联合多村共同建设新乡镇为特色。区内共建设六层楼房29栋,占地面积173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米,总投资20366.51万元;建筑户型根据需求面积大小有多种,分别为50平米、75平米、100平米、125平米、150平米。安置区内同步配套建设了派出所、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45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楼房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装修。计划安置全乡11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713户、2474名搬迁群众,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56人,非贫困同步搬迁人口618人。

安纯沟门安置区采取联村并建新城镇的方式,是以联村产业合作综合开发为基础的,此区依托现代循环农业区的优势,成立多村联合发展企业组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农业产业发展、沟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其中东方宏润公司投资0.5亿元,建设西双栅子2000亩果药间作精品示范园,带动搬迁贫困户123户、488人,年人均增收7540元;北京中融蓝天公司投资4.5亿元,建设万头毛驴养殖屠宰深加工项目,带动搬迁贫困户165户、594人,年人均增收14876元;承德妙莱恩公司投资0.5亿元,建设康大洼养殖种植旅游项目,带动搬迁贫困户82户、295人,年人均增收6210元;在联合发展中,动员并组织贫困户流转土地、参与劳动、转让融资权利,使其通过获得租金、薪金、股金即“三金合一”方式,带动贫困户330户、1188人,年人均增收10300元。总之,通过产业发展措施脱贫370户、1377人。另外,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脱贫88户、286人,年人均增收21000元;通过保障兜底31户、89人,保障标准3540元/年/人。

点击“两间房乡安置点”

两间房安置区位于滦平县南部两间房乡镇所在地,距县城30公里,距北京150公里,以将分散在周围各村贫困人口集中安置在现有小城镇驻地为特色。区内建设了一栋六层安置楼房,占地面积六亩,建筑面积6060平方米,总投资1428万元;建筑户型面积分别为75平米、100平米、125平米。计划安置两间房乡六个行政村的254户、885人搬迁人口,其中一期搬迁群众已入住,已经安置60户238人,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人。二期还在建设中。

两间房乡安置区的迁移居民来自周围多个村落,所以,各村采取了不同的开发办法。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子采取了“美丽乡村综合开发”模式,办法是由政府、集体、农户三方成立合作社,将搬迁后空置房屋收归集体,将原有房屋评估作价统一管理,并引进北京海德公司合作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按照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收益按照政府-集体-农户3:4:3的比例分成。目前搬迁后空置房屋60处,按每处年均收入5000元计算,房屋使用年限30年,共可获得收益900万元,政府、集体、农户三方分别可获得270万、360万、270万元的收益,折算为每年人均搬迁贫困人口可增收400元。另外,两间房乡还引进承德御龙谷国际旅游区项目,投资60亿元。依托“金山岭•唐乡”和山知话茶厂,利用黄芩尖、叶制造养生茶,发展乡村旅游和黄芩产业;引进济世中药茶厂一家,建成采摘园三个,带动搬迁贫困户54户、202人脱贫。

各搬迁扶贫安置区的政策共性与差异

滦平县不同村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统一推动的,所以各村镇在具体规划过程中使用的优惠政策,都是国家统一的扶贫搬迁政策,即按照《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河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相关规定,即凡符合条件的搬迁贫困户均享受5.7万元/人(非贫困同步搬迁户为5万元/人)的补贴,用于易地搬迁住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按照实际建设标准,贫困户的自筹款项一般为0.3万元/人(其他同步搬迁户为一万元/人)。即基本政策是统一的、相同的。

但在各村镇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有结合当地情况的差异创新。比如在“选房分房”顺序等可能产生争议的具体搬迁过程中,邢家沟门安置点由于房屋装修采取各自付费统一施工的方式,故其选房方法主要采取按照自筹款项的上交顺序及标准,即“早交钱早选房”的方式来实施房屋分配。而两间房乡安置点由于装修也由乡镇统一出资完成,故房屋分配主要采取“抽签+自愿协商”的方式,即经全体搬迁户确定并同意,全部贫困户均参与符合自家条件的小组,通过抽签来自主决定房屋分配,对抽签结果不满意者则可通过个别协商进行调换,只要调换双方同意即可。这里,不管采取哪种实施方式,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由村委会组织村民自主协商制定具体方案,各级政府部门只做原则指导,只参与制定选房分房的规则并实施监督,只提“和谐搬迁、群众满意”的大要求,尽可能不直接干预实施过程。此举明显减少了选房分房过程中的纠纷,提高了贫困居民的满意度,使易地扶贫搬迁的各个环节都令群众满意。

再比如,在筹集和安排新安置区建设的“配套费用”时,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也有差异。邢家沟门安置点由于是位于交通干线附近的新建搬迁区,涉及较大规模新建配套设施,需要搬迁户在补偿款或自筹款项中支付一部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并且还需自费装修;而两间房安置点是在乡镇成熟小区基础上改建、扩建,故支付配套费用较少,便可将更多款项用于搬迁房屋装修,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当然,不管是属于哪种情况,均是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尽可能保证了搬迁贫困户的利益的做法。

此外,在房屋建设的成本及质量标准和各种数量指标上,各乡镇安置点在落实国家有关成本和面积的统一规定之外,都在充分协商的前提下,保留了合理的差异。比如都考虑了多人户与少人户的户型与面积的不同需求,特别是针对贫困人口和同步搬迁非贫困人口经济条件差异,适当考虑到不同群体住房的需求差异。这些差异在不同安置之间,可能更大些。但整体上,在严格遵循贫困人群“不能因搬迁而负债”的原则下,通过政府指导下的各种内部协商,建设可供选择的多种类型易地搬迁房,较好地满足了各方面需求特别是贫困群体的多种需求。

创新小城镇化脱贫模式,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实现扶贫脱贫

国际经验表明,快速大型城市化历程引发的房屋和社会服务过度开发、犯罪率上升、污染严重和人满为患等社会成本,正逐渐消解着过去城市化引致的种种好处。世行前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质疑大城市的作用,指出城市规模过大以至于任何位置上的经济性都会被拥挤成本所挤占。改善一个国家城市的交通状况所花费的成本,比维持一个巨型城市体要小不少。在相同情况下,如果工人是流动的,大城市里相对高的收入和高生活费用,使其不会比同等学力、经验、能力和健康状况的小城市里的工人生活更好,因为虽然后者比前者收入低,但其生活费用也低。世行的研究所表明的是,与其一味扩大城市规模,不如通过发展交通使各小城市相互连接,一方面是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小城市的生活状态可能好于大城市。

滦平县各种易地搬迁扶贫项目的实施证明了这些经济学道理。藉易地扶贫搬迁之契机,滦平县各安置点充分利用国家安排的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整合其他相关资金,通过规划和具体组织和实施搬迁行为,基本上按照变多村为一镇、变分散为集中、靠近交通干线、转移至地方性行政中心附近、融入现有成熟小区而扩建等目标,实现了人口和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集聚、集中,降低了公用基础设施分散投资的成本,并同时提高了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使用效率,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增收途径多元化,融合了多种扶贫方式,有效地实现了稳定可持续脱贫;人口集聚、空间城镇化,又为人的城市化及更长远的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空间及物质载体,从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小城镇化模式。

这种小规模城镇化模式,从根本上不同于城乡之间人口自发地流动而形成的“趋向大城市”的城镇化。在中国过去自计划经济体制中长期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均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在短期内形成的快速的劳动人口流动必将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短期内城乡劳动人口流动可能出现生活方式、文化交流上较大的社会排斥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给流入城市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竞争、环境恶化、高犯罪率等问题的同时,对作为流出地的农村地区也会产生诸如土地撂荒、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空心村镇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然而,通过以上介绍的从中国扶贫实践中创造出的各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完全可能实现人口向县域甚至更小范围内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及交通节点的集聚、集中,即实现小规模城镇化。这种小城镇化,一方面因其距离各自原来的村镇不是很远,留得住“乡愁”,小城镇中相近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能够减少社会排斥,使流动人口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并被当地接纳;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可以缓解农村劳动人口过快流向大城市而产生的上述各种“大城市化倾向”的问题,如住房、交通、环境、社会秩序等等问题都可能易于解决,同时不同于大城市吸引有能力的劳动力的聚集,县域小城镇则集中的是普通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所以老人、妇女、儿童孤独问题,土地荒芜及村落荒废问题也不会存在。

另外,从建设成本看,不同规模的城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滦平县通过易地搬迁形成的各个小乡镇、城镇中,有多数是借助地方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地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化的投资成本,提高公用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实现脱贫减贫。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创造性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

传统或落后的村居往往也是传统或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集聚地。农村落后生产方式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狭小的生产规模限制了明确分工和现代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生产要素组合简单地表现为劳动力同土地、原材料等初级生产资料的结合,间或也涉及少量的前期资本投入,但局限于单纯的资金“借”与“还”,与现代企业制度中司空见惯的“股份”资本不相关;受限于农村有限的生产规模,许多农村的生产环节涉及“全产业链”,包括最初的原材料投入到中间品的加工,以及最终产品的产生,往往由一个生产单位完成,缺乏各个生产环节在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分工协作,也没有中间商等等。这显然有悖于通过分工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的经济学理论。

滦平县通过并借助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政策,引入与当地情况相适宜的生产性或服务型企业,使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发生了变化或转变,打破固有要素组合方式及生产方式,即打破低收入贫困循环,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和减贫脱贫提供了条件。一是部分贫困劳动力通过土地流转同原来的农业相分离,参与到与农业只有较少关联的非农业生产活动中,从而使贫困人群与现代资本要素相结合。例如安纯沟门安置点为贫困农民开办了养殖屠宰厂、种养旅游项目,两间房安置点兴办了生态旅游项目及茶、药加工厂,邢家沟门安置点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等为贫困人口实现就业等等。二是部分仍未脱离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将流转土地与现代技术要素相结合,使其从原有低产量和低效益粮食种植,转移至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经济作物种植。例如邢家沟门为贫困群体开发的金银花、珍珠油杏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等。三是村民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搬迁后与资本相结合,变成了产生收益的资本。如邢家沟门村规划将村民搬迁后闲置房屋,进行评估作价、统一管理,参与民俗及旅游项目开发中;两间房乡安置点将贫困户的土地、荒山统一进行流转,投资于海德公司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及承德御龙谷国家旅游项目,实现土地与资本的结合为贫困户带来股金。四是易地搬迁后当地闲散劳动力与服务业相结合,催生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具备了就近兼做服务业的可能,实现了居民收入的多元化。五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实现了贫困人口从事金融活动。贫困农户向开发企业让渡优惠贷款权,并转化为企业股权,这就使贫困劳动力与金融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金融扶贫”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前述农民土地、房屋的资本化都是金融活动,村民得到的租金收入、承包费、收益分红、“股金”收益等等都是资产性收入,超出了旧时农村基于“人情社会”所形成的资金借还关系,可以看成是易地搬迁引致的贫困人口与金融活动相结合的扩散和传播。

围绕易地搬迁开拓多项扶贫举措,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持续扶贫脱贫

“十三五”期间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直接作用,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以住房救助为主导的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从国际上社会救助的操作经验来看,现金救助占比趋小,项目救助占比趋高,目的旨在通过减少现金救助来降低救助对象的福利依赖,而通过项目救助激发救助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与扶贫工作目标是一致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扶贫减贫过程中应该摆脱“等靠要”思想,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即应当更多地激发贫困群体的内在脱贫动力。为此就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而为贫困群体创造多种条件。

滦平县在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工作时,避免了早先“一搬了之”的短期救助作法,注重将“搬得出”与“稳得住”、“能致富”紧密结合,认为“搬得出”只是初步,“搬得出”还需“稳得住”,否则即前功尽弃;而要“稳得住”就得有活儿干有就业,从而才能够逐步致富,因此必须利用易地搬迁创造的新环境,开拓多种扶贫举措达到持久脱贫并逐步致富,特别要增加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入或更加广泛的收入多元化,因为这是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直接动力也是长期途径。滦平县的各种模式中都注重在安置点上开发与当地经济社会条件、劳动者技能相匹配的产业,同时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渠道,为搬迁群体提供各种就业机会,从而使搬迁人口的内在脱贫动力与新环境呈现的脱贫条件对接,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

滦平县注重易地搬迁与安置就业及产业配套,并将其作为提升贫困群体自身动力和完成脱贫的关键,从而也是脱贫攻坚能否成功的关键。以各个安置点上开发各种旅游项目为例,整个承德市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区,必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国家要求,“加快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周边地区的贫困问题。”处理好生态发展与扶贫脱贫的关系,是关系贫困人口持续脱贫并逐步致富的大问题。在这样的限制条件下,很多贫困村民束手无策,没有了脱贫的内在动力。滦平县在实施易地搬迁时,经过专门研究,采取了生态保护与扶贫项目相协调的策略,注重选择和引进与涵养水源、森林资源、绿色生态保护相一致的配套产业。比如滦平县各种易地搬迁模式都围绕生态旅游做文章,为当地居民提供符合比较优势的服务性工作岗位,增加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客观上降低了居民返贫风险,提升了贫困人口内生脱贫的动力及稳定可持续性。

例如两间房乡安置点开发了民俗旅游项目、御龙谷旅游项目,引进资金65亿元人民币,建设以当地颇具特点的皇家文化为底蕴的行宫、酒店等服务设施,并围绕新环境体验区建设中国国内最大的特色木屋、石屋群,吸引北京周边、全国乃至国际高端度假养生人群汇聚于此,提升本地的文化氛围和知名度;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新服务聚集区,辐射周边金山岭、古北水镇、承德等地区,打造京承高速旅游带的接待中心,促进两间房乡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预计将大量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与收入。邢家沟门村吸引开发公司,对搬迁后闲置房屋统一管理、规划,结合当地植被良好的特点,发展融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安纯沟门安置点发展了循环农业项目、养种旅游项目;邢家沟门则开发了石佛寺旅游开发等,都是结合当地既有资源的生态友好型项目,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又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岗位。滦平县在三个安置点均为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吸引外来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共安置贫困人口就业2565人,增加了收入多元化,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最大,有效缓解贫困甚至脱贫,实现发展和脱贫的可持续。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整合多方参与,在政府主导下将扶贫搬迁嵌入当地发展规划,实现整体扶贫开发和整体脱贫

贫困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经济社会现象,不是孤立的个别问题,也不可能与其他问题剥离开来。缓解贫困是地方经济发展中多项任务之一;而贫困的缓解也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扶贫脱贫必须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中,吸引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并积极互动。滦平县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成功吸引有关多方面参与的结果。各种易地搬迁扶贫项目的主导组织者主要都是当地县、乡级政府,及其专设的扶贫脱困部门;同时,滦平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过程中,通过各级政府的支持及农户收益分成壮大了集体经济,集体项目既发挥示范效应,也显示了引领作用,还直接支持了各种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当然,直接参与主体是符合搬迁条件的各类贫困人口及非贫困同步搬迁人口;搬迁实施中做出贡献的主体还包括安置区的规划、建设者,资金提供者包括有关银行和保险机构等等;而搬迁后续发展的参与者包括各类产业项目的开发主体以及社会资本协作方。很显然,滦平县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的“被动”项目实施;而是系统的“主动集群优势”的集中体现,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当地政府方面的主导作用。

各级有关政府部门,从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出发,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吸引各方面共同参与,实现整体开发与持续脱贫,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系统性社会工程。这是滦平县各种搬迁模式的共同做法。政府部门包括村集体参与了从前期宣传动员、规划选址,到过程中招标建设、设施配套,以及后期搬迁方案、产业发展等等各个实际环节;既要组织贫困群体参与易地搬迁,同时又要代理搬迁人口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各重要环节都发挥重要作用。当然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是代替,核心还是扶持、支持贫困人口自主实现减贫脱贫,只在必要的环节进行必要的导向性支持。

换而言之,易地搬迁前原有生产方式及要素组合发生变化及改变时,新生产方式及内部要素重新组合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期间产生的摩擦往往需要政府进行积极协调;而新的生产方式同新的要素组合的结合,更需要政府扮演重要协调角色。

结语

总的来说,滦平县在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过程中,已经因地制宜地创新出多种特点不同的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各种模式都体现出一种新型小城镇化模式,都有利于带来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都注重了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脱贫动力,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动员社会有关方面的力量实现的结果,因而都是有益且有效的尝试,有利于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减贫脱贫,以及更长远的脱贫致富。其基本的做法如下:

一是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实际,以最小化搬迁纠纷,最大化群众满意度,来设计搬迁方案,实施安置计划,形成各具特点的易地搬迁扶贫方案;二是必须将易地搬迁扶贫与当地经济长远发展即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相结合,要有利于贫困人口建立与原世代居住地方的联系,有利于搬迁居民记得住情感“乡愁”,还要考虑搬迁成本的规模及可行性;三是必须切实解决搬迁人口迁移后的就业及生产发展问题,这是易地扶贫搬迁能否实现脱贫成效稳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多途径统筹解决就业及收入增加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稳得住”和“能致富”;四是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考虑配套产业的招商引资,结合当地贫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产业选择和布局,处理好农业与后续产业、农用地(包括耕地、原地、林地、牧草地等)与开发建设用地、农民向产业工人(包括二产和三产)转变的关系,处理好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杜绝借扶贫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行为;五是必须注重实现贫困户内生发展的自生力,实现脱贫稳定可持续的目标;六是必须注重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村集体经济的主导性作用,使其吸引全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各种易地搬迁项目,融合各方面力量,这才是各种搬迁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当然要防止政府部门全部包办代干,伤害了贫困群体的内生脱贫积极性等等。

诚然,滦平尝试的各种模式还是初步的,仍需进一步总结和探讨,在有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实施成本及可持续性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更有待于实践,更需充分进行。因此,各地都要实事求是地结合各地区情况及资源环境约束来借鉴和参考。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