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浅谈“提问——讨论”教学模式

浅谈“提问——讨论”教学模式

时间:2024-10-27 11:32:06

摘要: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两方面严重的问题,即学生的无效学和教师的无效教。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问—讨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提问—讨论”教学模式运用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大胆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地习惯于多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不仅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逐渐丧失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活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笔者通过对“提问—讨论”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何谓“提问—讨论”教学

刘敬发教授在《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指出:“‘提问—讨论’教学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先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谈论,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澄清事实,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心情中获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综合、灵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我国古代的《学记》中有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的是一个人孤独地学习,缺乏与别人的交流,会使自己闭耳塞听,思想受到限制。《学记》中强调师友之间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可以较快地增加知识,避免错误。

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既要抓住学生的共性,又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启发性,以及发挥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和组织作用。讨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课堂学习效果。“提问—讨论”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促进思考与领悟的最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精心设计出有意义的问题,并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针对学生讨论情况给予及时的教学指导。而学生扮演着参与者和行动者的角色,其任务是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开诚布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二、“提问—讨论”教学的特点例如笔者在教学《德育》第一册第三课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迷恋网络游戏”这一普遍现象,笔者就以“网络游戏该不该玩”为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有的学生说:“玩网络游戏会像吸毒一样深深‘上瘾’,由于长时间玩电脑游戏会对我们的视力造成危害,使我们的视力急剧下降。”有的学生说:“网络游戏对于意志薄弱的同学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沉浸在其中会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上网,不能自拔,从而影响学习成绩,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误入歧途。”还有的学生说:“网络游戏有利,它可以成为促进同学们交流的共同兴趣和谈资,可以练习手和眼的协调能力,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电脑基础知识从而提高电脑的应用水平。”有的学生说:“它可以舒缓紧张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有的学生说:“它可以使人的手指灵活,可以使人的思维变得敏捷,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还有的学生说:“玩电子游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这是笔者在运用“提问—讨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一个片段,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人”,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被激发了出来,而不是被动地被调动起来,学生是主动“吃”,而不是被动“喂”,这样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具体地说,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针对自己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通过“提问——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保护、完善和提高,又避免了教师代作结论所作的苍白无力的说教。

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进行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和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共同探究。不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和团队精神。

三、“提问——讨论”教学的组织

1.组织形式

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课前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准备,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搜集论据、独立思考、并写出发言提纲,上课时在班上交流发言。例如笔者在教学《德育》第一册第三课时,针对教学目的设计了三个讨论题目:一是网络游戏该不该玩?二是你有崇拜的偶像吗?为什么?三是你如何看待学生中的早恋现象?第二种形式:课堂上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4~6名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指定其中1名同学作好本小组同学的发言记录,最后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在班上交流发言。在教学《人际交往艺术》“中职生应该注重的人际交往礼仪”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就容貌而言,什么样的女生最美?什么样的男生最帅?二是学生该不该化妆?三是你赞成“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吗?为什么?四是你知道有哪些着装技巧吗?

2.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精心设置讨论题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和有效载体,教师设置的讨论题目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课堂讨论的成败。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既要立足于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新颖能使学生对讨论话题有浓厚的兴趣,能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设计的问题既要有讨论价值,难度要适中和题量适度,具有一定的冲突性,能够引发学生的争论,还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措辞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设问。讨论题目要源于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

(2)教师要具备课堂驾驭能力。教师在组织讨论中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教师还应具备高超的课堂教学管理和驾驭教学进程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有随机应变、捕捉和创设讨论契机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及时纠正偏颇,使课堂讨论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当学生的讨论碰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提示、点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当学生讨论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轻易表态,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分辨是非,自己纠错。总之,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既要以学生为主,又不能“袖手旁观”。

(3)教师要注重渲染讨论气氛。教师要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渲染讨论的气氛。教师除了应遵循一般的教学过程规律外,还应就课堂交往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开诚布公,尤其是鼓励那些胆子小、不够自信、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不随意否定、批判学生的观点。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来,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教师要善于做好讨论总结。每个讨论问题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情况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肯定好的方面,指出不足之处。表扬准备充分、积极发言、论证有力、说理透彻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对于学生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教师总结时一定要做到观点鲜明、简明扼要、切中要害,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

3.对学生的要求

(1)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学生必须仔细审清题意、积极思考,认真阅读教材、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概括,认真准备意见并写好发言提纲。课堂上积极发言,把自己或小组的观点、想法说出来,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在讨论中,不仅善于把自己的观点、想法清楚明白地告诉其他同学,还要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观点。学会全面客观评论他人的观点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做到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总之,成功地组织好一堂“提问—讨论”课,不仅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启发学生的智慧。不仅给学生发现、表现、展现自己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技师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