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创业者与创业的管理

创业者与创业的管理

时间:2024-10-26 03:19:26

□文/王新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市场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浪潮,也是一个从政府到民间受到普遍关心的运动。市场的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过剩的资本需要新的机会,年轻人更需要为自己找到一个有利的社会与市场的位置。创新与创业不仅仅是需要一个环境,一种氛围,成功的创新与创业行为更需要有充分的资源。在众多的资源因素中,人力资源应该扮演着一个核心的作用。什么样的人更适应创新创业的活动,这些创业者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与品质的特征,这应该是成为一个受到人们应有关注的话题。

经典理论对创新概念的定义

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从来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前进的,创新以及不断的创业行为必然是推动市场与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动力,对这个现象人们已经给予很多关注与研究。在组织管理研究领域,说到创新就必须联系到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将创新行为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他将生产技术的革新与生产方法的变革看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至高无上作用的因素。

熊彼特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认识创新活动: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内生的。他认为创新是经济生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绝不是“从外部强加的”。外在投入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变化也能导致经济生活变化,但决定很多重要经济现象变化的因素,不能用外部数据变化的影响来说明,只能用从体系内部发生的变化解释。第二,强调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充分突出了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特点,表现出“颠覆性”的特征。第三,必须肯定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的意义。在竞争性经济生活中,创新产生的新组合意味着对旧有组织通过竞争加以消灭,在初期的完全竞争状态下,创新行为和毁灭现象往往发生在新旧不同经济实体间,随经济发展与经济实体扩大,创新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在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第四,真正有效的创新能创造出新价值。在这一点上,熊彼特提出自己理解的“发明”与“创新”的区别,他提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在经济生活中没有产生作用的“发明”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第五,确定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以创新概念解释经济发展,就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经济增长,大多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这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没有产生质上的新特征,只是一种适应过程。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应该是指一种特殊现象,是对均衡的干扰,是打破原有均衡的行为,是试图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的努力。因此,“发展”必须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发展是旧的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中断,这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只有创新才是发展的本质。最后,熊彼特也提到创新者的作用,他肯定“企业家”就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的核心职能并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能否有能力执行这种“新组合”。所以,“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持久状况,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他们的行为特别突出了创新的特殊性,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

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理论”,如果从内容上分析,主要还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创新”活动,尽管也强调“企业家”的作用,但这个“企业家”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创新、创业者的角色,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熊彼特对于“创新者”的认识,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很模糊的“企业家”概念,根据他的概念,我们很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来操作与规定这种“新组合”的创造能力。所以,传统的创新理论的出发点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认识创新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但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微观层面因素的揭示是有限的。

与传统的市场及经济活动产生的创新创业现象有所区别的,是以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经济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是颠覆了传统经济生活中的创新创业的特征。这种新的创新创业的特征,更能体现出创新对传统技术与经济关系上的冲突性和颠覆性的革命特点,这也是在更大程度上展示了创新创业的价值。

从对图1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价值、利润创造曲线,以及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的价值、利润创造曲线,是有很大差异的。左边的图,基本反映传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现象。上面的曲线代表利润增长,下面的曲线代表成本增加。这两个曲线基本是上下相互关联平缓上升的曲线,随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的投入也在增加,利润上升的空间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创新创业产生的效益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体现出来,创新创业对“旧组织”的颠覆与毁灭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也给“旧组织”留下了生存与复发的机会,也保证能使更多的创业者有一个共生共存的竞争局面。但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如同图1中右边的图所表示的,其成本上升的坡度有限,但利润的产生,在初期是低于成本的,表现为一种“烧钱”的现象。随着经营规模的突破,积累的大数据的作用使利润表现出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效应,产生巨额利润。这样的发展速度与增长的指数级数,不会给“旧组织”的存在留下太多空间,也很难给其他的竞争者留下生存的条件。

因此,传统的创新创业行为在一定时期还能保证“新”与“旧”的势力并不是完全排斥,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在新的均衡形成后,旧的经济活动甚至还可能在成本控制找到合适点的时候,能重新找回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则表现出一种互不相容的竞争特点,一旦创新模式成功,就是对旧市场的全面占领,大数据的支持使创新迅速扩展到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不会给旧经济生活留下市场生存环境,甚至对一起发展的其他创新创业者的活动也是较彻底的一个绞杀。

由此看来,现代创业者面临的这种形势,决定了他要选择一种与传统创业完全不同的创业行为。传统创业还带有“尝试-错误”(tryanderror)的特点,不断修正错误,及时更新行动方向,还有可能抓住成功的机会。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这种尝试-试误行为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并不是创业者做错了什么而导致创业失败,仅仅是创业者努力的过程中,市场选择了一个模式,从而导致一大批创新公司死掉,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将面临更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根据克里斯滕森的观点(ClaytonM.Christensen,1997),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创新,不再是简单的努力使自己走在发展的前面,保证使自己浮在创新的表面上。传统的创新创业方式可能是技术的革新,创业者要关注市场变化与消费者需求,通过产品功能与类型上的创新创造新市场。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带有大数据特征,这种变化往往由技术的变革者发动,初期在一些看似非本质性的特点上引领少数消费者行为,而一旦在这种革新点上有所突破,后期会产生很迅速的雪崩式发展效应,具有颠覆性的革命特点。

对这些新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活动特点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强调创业者面对的挑战,对于他们的能力与个性品质的要求,也应该是一种新的变化。关于创业者的品质,更重要的应该还是在他们的个性行为特征品质方面。心理学对创业者行为问题的认识,认定其能力方面的品质,更符合理性因素特点,在创业过程中,决定“慢思维”的质量与进程。这种能力特点是比较适合规则下的问题解决,而有效的创新行动更体现在“直觉型”的“快思维”过程中,创业者积累的情境性经验,带有个性的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品质往往与个人成长经历相关,具有较强情境性。按照安·兰德(AynRand,1905-1982)的观点,在传统正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很难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品质,因为,他们在体系中得到的是遵守规则,在现有秩序中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方法。创业者往往是在正规教育中并不是非常优秀的候选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关注的,不是让自己更好适应已有的规则与秩序,他们更感兴趣寻求打破现有秩序的渠道,喜欢寻找现有答案背后的原因。也可以说,创业者的重要品质因素,并不一定是从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而应该是个性化的品质。象热衷寻找个性化的解决问题方案,更多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善于做价值判断,突破旧框架的勇气,敢于冒险去尝试等。

这种创业者角色的特点,包括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关系,可以很形象地用图2的天体运转关系来表示。“太阳”代表了规则与秩序,“地球”表示了在系统中存在的个体,个体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自转的规律运行,但同时又要遵守公转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归属于整个系统的“万有引力”(向心力),它要将各成员维系在一个已知的框架中,但也潜藏着一个总想脱离规则,体现自己价值的“离心力”,更渴望表现个体的特殊性。弗里兹·李曼(FritzRiemann,1961,2006)在《直面内心的恐惧》一书中,很清晰的描述了这种创造性心理的内心挣扎。一方面,人们渴望探求外面世界,追求新事物,突破现有的束缚,突破旧的框架。这种创造性过程产生给他们带来极大快感,他们需要极力证明自己的正确。但另一方面,由于要与旧的规则对照,要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创新性,他们又不能完全离开已有的秩序,同时,他们也害怕自己的创新行为得到肯定,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又要开始新的否定行动。

创业者行为上的挣扎很类似这种脱离与归属个性品质上的纠结。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感受这种破坏的刺激与兴奋,但他们也要对能否肯定自己的行为一直保持在最新的趋势前沿而焦虑。渴望创新,又缺少比较的标准,难以肯定自己的创新。同时,因为环境变化速度很快,又要快速地否定自己的已有行为,再追求更新的创新。创业者的焦虑与孤独,使他们承受更大的压力。

创业者遇到的挑战不仅是个人的行为问题,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还要学会管理团队,他要在团队中体现出自己的影响力,也要努力控制团队的成员。创业的过程不是创业者自己的成长,也要帮助团队与成员的发展与成长。

图3中的内容说明,以组织管理任务的标准化程度,与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人际关系交往的频率,从这样两个维度来分析,可以形成四种典型的类型。标准化程度高,说明组织工作活动稳定、可量化、可重复性程度高。人际交往频率表示组织活动中,人们关系间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程度的高低。

传统组织管理过程中,往往强调标准化。人们的行为交流程度可根据岗位不同,表现出高低频率不同的特点,但在标准化、可操作性、可比较衡量的程度上,还是较高的。对于这种经常发生,又相对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容易找出规律,形成清楚的制度,确立有效的秩序。这有利于在管理上的控制,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组织效率更容易体现。而且,传统组织管理的发展,应该是在规范化后,组织中人们的交流频率也将下降,有一种从“A”类型向“C”类型发展的趋势。这既决定于成熟的工作活动的稳定,也降低了人们行为的难度。

但在创新组织的管理上,由于创业活动的特点,没有一种高度稳定、标准化的任务环境,组织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变,组织内部的工作活动特点也在改变。因为,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的变化,组织结构必然不断调整,人们的工作行为也将面临经常变动的状态。这对于管理上的制度建设,管理规范与标准的形成,组织成员的训练与绩效管理,都会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组织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频率不会降低,甚至有可能由于工作的复杂,会有一个交流频率提升的趋势,基本是一个从“D”类型向“B”类型发展的过程。仍然会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交流频率上,这也增加人们行为上的适应难度,提高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组织管理的不确定性。

从以上的分析看,新经济生活中的创业者以及创业的管理应该是有一些独特的内容,传统的组织管理原则应该是有调整的应用在新的管理活动中,对这一点,希望创业者有所认识,有所准备。技术、产品的创新给创业提供了机会,但管理的成功才能使创业真正成功。比如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在近年来互联网的创业当中,既有很多海归学霸的出现,也有很多平凡学历逆袭的案例,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擅长面对不确定性,擅长在管理中进行迅速的调整。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不同,往往本身不太需要很多通常意义上的管理,或者是产品驱动管理流程的进行,由此可以形成事业部或者基于股权的小创业团队,避免出现企业大了之后的责任权利不对等和流程反应慢等问题。

在《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中,作者克里斯滕森详述了企业避免出现创新乏力的办法。笔者认为,西方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是中国的创业企业也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创业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很多的风投投资者也开始对创业者提出一些建议,还有些汇集成书。2015年下半年开始了投资收紧,创业者更加的体会到大起大落,中国往往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创业文化,因此有必要形成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教育体制。由此高校可以和社会资源合作,对创业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在大学阶段就培养创业素质,并且通过媒体进行教育,从而让潜在创业者能够了解到创业者的素质并衡量自己。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