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重庆两江之星”OS-X火箭在中国西北某基地成功点火升空零壹空间是中国首批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之一,从2015年8月公司注册成立,这支平均年龄仅有32岁的年轻科研团队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中国首枚民营商业火箭。
2018年5月17日,该公司自研商业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中国西北某地成功点火升空,填补了中国在航天飞行试验专业助推火箭的空白。这一消息立刻引发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舒畅和他的团队被冠上了“中国版马斯克”“中国版SpaceX”的头衔。
面对外界的赞誉,舒畅理智地表示,“此次火箭发射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火箭各项性能和指标,为未来产品布局设计提供技术储备。”在他看来,此次发射成功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历史上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完全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一个火箭,可能会带动该领域的发展。”
发现商机
32岁的舒畅说,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和团队小伙伴就开始了追逐航空航天的梦想。
舒畅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的是战斗机设计专业。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老师在课上播放的一段关于战斗机首飞成功的视频,“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能自己研制出一架飞机,该是多么骄傲啊。”
2011年,舒畅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厉以宁教授的一席话再次点燃了他酝酿已久的航空航天梦。“他讲到年轻人应该有两个一百万的目标,一个是一百万元(财富),一个是(书写自己人生)一百万字。”这让舒畅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
怀揣着航空航天梦想,舒畅加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并负责产业投资。正是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他发现了一个实现理想的重要商机。
“美国商业火箭公司的快速发展,预示航天商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未来的航天格局应该是‘国家队’和‘民营商业航天’两条腿并进。”舒畅分析,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中国的卫星不允许去美国发射,美国也不允许SpaceX火箭运到中国来发射,同时,中国航天发射领域留给商业发射的资源有限,创业公司有机会去填补这个市场空白。
遗憾的是,当时中国市场并没有这样的一家公司,“于是我决定自己来干!”舒畅试图在商业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当真正做起来的时候,舒畅才知道一个民营公司要想进入火箭发射行业有多难。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航天事业是一个门槛极高的领域,只有“国家队”才能去接触。更不用说火箭研制、运送、发射等这些环节,就连火箭运送到发射场都需要火车专列。“实际困难远比这更多。”
舒畅和他的团队并未灰心。他们将目光聚焦全球,尤其是在民营商业火箭上处于世界领先的美国,认真仔细研究国外民营商业火箭发展和营运。从2002年一直到2015年,舒畅把每一条相关新闻报道都记录下来,“主要内容是国外公司当年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舒畅遇上了中国创新创业的好时代,这让他和团队有了底气。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首次提到,要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政策窗口的逐渐打开,舒畅相信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创新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
同年4月,舒畅决定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
组建团队
造火箭最重要的是人才,作为初创企业如何才能吸引人才?“我们无法像‘国家队’给予体制内的保障又或者像国外企业给予丰厚的报酬作为条件,毕竟作为初创企业,资金上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舒畅说,“但是,如果先能聚集一批行业精英,通过‘聚集效应’再去招收人才,应该会事半功倍。”
于是,他决定先从自己身边的同学、同事入手。
马超是舒畅北航的师兄,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一直从事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经历多个一线技术和工程岗位。在舒畅“追求”数月之后,马超下定决心加入零壹。
陈江澜是清华电机系的硕士毕业生,原本在一家电力系统的上市公司工作。多年前他就和舒畅一起创业过,这次更是一拍即合。
舒畅用了8个月的时间组建核心团队,“学霸云集,是零壹空间创始团队最大的特点。”
2015年8月,舒畅和团队小伙伴注册成立零壹空间公司,正式进军民营商业火箭行业。
与此同时,国家持续释放的利好太空领域创业的政策更加鼓舞了他们的斗志。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中列出的10大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要求大幅提高商业航天的生产制造能力,促进航天产业的市场化;12月27日,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国家鼓励国内各类资本参与到航天、卫星发射领域里来。
精准定位市场
在经过了一系列缜密的市场调研和多方分析之后,舒畅团队决定将市场定位集中在两个方向,即火箭发射为飞行验证服务提供飞行试验数据;搭载发射低轨道微小卫星—主要在GPS、北斗卫星导航和地面接收设备之间,目的是增强、扩大传输信号的作用。
业内专家解释,这两个方向解决的正是这个行业存在的痛点。由于火箭这类飞行器穿越大气层返回地面时,速度快温度高,易产生热障和黒障现象,即火箭突然中断通讯信号,地面测控系统不起作用。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两个难题。其他的,像火箭总体设计、发动机研制、飞行姿态调控、飞控系统和地面检测等,都需要收集一系列飞行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提高火箭性能。但这些飞行试验数据是很难获得的。
而GPS和北斗导航系统,因为轨道离地球特别远,导航的信号,传输到地面已经比较弱,通过低轨的小卫星作为中介,来接受北斗的信号,然后对地面进行增强,可以从原来的可能几米的定位精度,增强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根据市场定位,零壹空间的产品确定为包括OS-X、OS-M两个系列的火箭以及相关动力和电气产品。
舒畅介绍说,OS-X系列为高超声速运载器,提供各项临近空间试验所需的高空、高超声速条件和大气再入环境。也就是说,作为零壹空间的首款产品,OS-X发射之后并不会进入轨道,只是在高空大气中运行并收集相关数据。
OS-M是零壹空间将要主推的系列火箭,该火箭将入轨运行,主要用于发射500公斤以下的小型卫星,为全球微小卫星客户服务,提供定制化、一体式解决方案,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目前,国际上发射500公斤以下小型卫星,报价一般是每公斤3-5万美元,国内则是1.5-2万美元,而零壹空间的目标,是做到一万美元以下。
“我集中精力做全世界总价最低的火箭,专门针对这500公斤以下的小微型”。这是舒畅为零壹空间部署的战略核心。以他的预计,国内微小卫星发射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评价一家火箭公司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是否掌握了发动机技术。”舒畅认为,对于火箭来说,发动机就像心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火箭的推力、性能、可靠性和成本。
幸运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零壹空间逐渐获得社会资本的青睐。2015年12月,公司获得春晓资本、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联想之星等逾千万元天使轮投资;2016年10月,公司获得逾亿元A轮融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正轩投资领投、春晓资本等跟投。
尽管如此,研发火箭发动机的资金,还是大大超出预想。为了解决资金上的难题,舒畅团队在半年时间内,跑了多个地区,在多方比较后,重庆两江新区的融资创新方案成为他们的最终选择。2017年5月,零壹空间正式获得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的支持,在重庆打造了国内首个民营商业航天智能制造基地。预计2018年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年产4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
零壹空间全力投入技术攻关。历时两年多,零壹空间以强大的执行力,突破原本封闭的供应链,研发出自主的固体发动机,2017年12月22日,X系列火箭发动机整机试车在江西取得成功。零壹空间成为国内首家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
2018年4月25日,零壹空间X系列火箭固体发动机批抽检联合试车试验成功,这为之后火箭的成功发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零壹空间的精准市场定位、发展潜力和重庆两江新区的金融创新,很快吸引了一些社会资本参与融资。两年时间,零壹公司前后融资5亿元。研发人员在中国航天、北航等科研院所的支持帮助下,以无畏、追求极致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业所长,自主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火箭终于研发成功。
2018年7月4日,零壹空间进行了M系列火箭一级主发动机和尾段燃气舵联合试车试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该试验的成功,为年底即将首飞的OS-M1火箭奠定了坚实基础。
舒畅透露,目前,零壹空间与多家海内外客户签订发射协议,旗下OS-X、OS-M两个系列火箭,订单已分别排至2019年和2020年。
毫无疑问,零壹空间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的例证,更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除了零壹空间,目前中国还有5、6家民营商业火箭研发公司正在加紧研发。
舒畅图/梁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