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马頔:不怎么悲伤,只是有时挺矫情

马頔:不怎么悲伤,只是有时挺矫情

时间:2024-10-23 10:52:58

有人说他在“贩卖悲伤”,他却说“写歌和被人喜欢是两码事”

文张弘编辑方奕晗

7月20日,马頔出现在北京鼓楼附近的一间小型录音棚里。这是音乐类节目《大事发声》的直播现场,马頔的脖子上挂着木吉他,光着脚唱歌。该节目号称以高端的影音技术创造前所未有的网络直播体验,此前受邀的嘉宾包括伍佰、赵雷、张震岳等。

马頔的演出从《时间里的》开始,以《孤岛的歌》收尾。50分钟,他唱了8首歌,收看直播的人数从70万增长至164万。

5年前,2011年8月4日,同样是夏天,同样是在鼓楼,姚记炒肝店里正进行着一次在事后看来非常重要的聚会。尧十三记得,那是一次网友见面,他刚从学校毕业,直奔北京,第一次和马頔、宋冬野、不贰等麻油叶成员见面,筹划他们的第一次演出。

3天后,麻油叶在江湖酒吧集体亮相。“来了三四十人,我们高兴得不得了,没见过这么多人。”宋冬野告诉《博客天下》。

麻油叶是一个民间音乐组织,由马頔发起,邀请活跃在豆瓣上的音乐人加入。麻油叶三个字来自马頔名字的拆分—马由页。作为创始人,他也被大家称为“马老板”。

为了组建这个音乐组织,马頔四处找人。他联系到宋冬野,但后者一开始并没有兴趣加入,原因是他在听了马頔的歌之后,觉得录得特别不好,基本上就是手机mp3录音的方法。“大家其实都不怎么好,但总是要攀比一下。”宋冬野说。直到后来,他听到尧十三的歌,“大家聊得来,一拍即合”。于是,马頔、尧十三、宋冬野成为麻油叶的第一批成员。

如今,他们三人都是摩登天空的签约音乐人,出过专辑,做过巡演,在能容纳1.5万人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开过演唱会。今年9月,马頔即将赴美巡演,宣传海报上说,他将成为首个全美巡演的中国民谣音乐人。

我特别喜欢当初的自己

《大事发声》开场前的访问时段,马頔显得手足无措。他面部表情僵硬,长时间低着头,刻意回避镜头。主持人介绍,“他将主流和独立音乐结合在一起,用诗意的笔触描写生活的感觉”。马頔笑笑,插话:“诗意还不太敢说,就是会写比较押韵的排比句。”

每唱完一首歌,马頔都要拿毛巾擦去脸上米粒大小的汗珠,并且咧出笑容,以缓解现场没有观众的尴尬。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多条“脸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尴尬”的弹幕在视频中穿过。

这已经不是马頔第一次在镜头前表现出不适了。今年3月的一期《天天向上》里,他同样手足无措,甚至更加严重。节目中,马頔极其配合地唱了一首提前录制的《南山南》,又小声念了几句新歌里的歌词。除此之外,他几乎是不存在的。

苏阳从视频中看出马頔的尴尬—这并不是她认识的那个大男孩。苏阳是马頔的歌迷,曾经多次看过他演出,甚至当面采访过他。在苏阳看来,马頔把控不了大场面—他还是在LiveHouse里最自在。她提到一次演出,2014年麻油叶的三周年纪念场,1000多名观众挤在三伏天的麻雀瓦舍中,现场只有两台形同虚设的空调。5个多小时现场表演,苏阳用“热血”和“酣畅淋漓”来形容。马頔在那里“完全不会拘束”,不仅飙脏话、开玩笑,还把自己的未婚妻拉上舞台当众接吻,并鼓动观众上台,杜蕾斯和冰棍被他扔得满天飞。刚开始唱歌的那几年,马頔没有在公众面前尴尬的烦恼,他需要面对的是生活的窘迫。

他和宋冬野曾经为赚到400元演出费兴奋不已。那是2012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两个人骑着小摩托车回安河桥的住处。在此之前,他们刚刚结束在鼓楼的演出,酒吧老板给了他们每人400元酬劳。“破纪录了。”宋冬野说,平时只能拿100块钱左右,十块二十块也有,甚至不给钱白唱。“酒吧老板还请我们喝酒,从来没有过这种待遇。”如今已经成为酒吧老板的宋冬野回忆道。

那个时候,马頔还在一家国企上班,每天在北京城到处转,查看燃气管道,拿着每月800元的实习工资。宋冬野还没有写出后来传唱甚广的《董小姐》,尧十三刚从武汉大学毕业不久,到北京投靠组织。

这三个被公众和媒体誉为“民谣代表”的歌手,都对一次在酒吧演出的经历记忆犹新。其中的一些细节,马頔直到今天都能脱口而出:“宋冬野、尧十三和我,周六的傍晚,在二环路边上一个叫作业坊的酒吧。前一天晚上宣传,30块钱一张票。我们演出开始到结束,唱了两个小时,都是自己的歌,没有一个观众,喝酒的也没有。只有酒吧老板一个人在吧台听我们唱歌。唱完之后,老板给了我们100块钱打车回家。”

“很高兴,自娱自乐。”他流露出怀念的神情。实际上,这只是他们众多没有观众的演出中的一场。马頔曾在另一次采访中提起这段经历:“我特别喜欢那会儿的我。虽然没人,但做的都是最纯粹的,大家一块儿玩。现在的话,都会掺杂一些……你知道那种感觉,要考虑很多现实问题。大家出钱看演出,你要让大家看得高兴,这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职责。”

2010年,被多次学业警告的马頔从天津一所大专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回到北京。他做过很多工作,卖课程、电话销售、卖场的售货员等。马頔说,卖课程期间,他是门店里卖得最多的,两个月连跳了两级。“当时的想法就是好好上班,多挣钱。”

后来,他通过网络结识了尧十三和宋冬野,三人聊得来,就住到了一块。那是宋冬野在安河桥的房子,60平方米,他睡卧室,马頔睡书房,尧十三睡客厅。“我们三个互相救济,谁有闲钱就大家一块吃。”宋冬野说。

最窘迫的时候,马頔兜里只剩下两块钱,走在路上捡到5块,买了一桶泡面和一根火腿肠。

在国企待了3年,马頔过着“麻木”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吃早点,8点到单位上班,中午休息一会儿,下午继续工作,4点半下班。他最开始的工作是巡查管线,一年后,进入办公室,写报告和报表。

2013年春天,趁着一次小长假,马頔去太原找贰佰。贰佰说,那几天他们每天喝酒喝到大醉,第二天中午才醒。在太原的第二天,马頔喝了8两汾酒,2两套马杆,之后到洗手间吐。酒醒,他写下《南山南》的第一句歌词: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那三天,贰佰的琴行里没有卖出一把琴。

麻油叶就是他,他就是麻油叶

2015年,在《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的舞台上,来自牡丹江的张磊带着木吉他上台,弹唱了马頔作词作曲的《南山南》。张磊顺利进入那英战队,并且在后来成为第四季总冠军。

节目播出时候,马頔正在排练,准备一周后“孤岛的歌”系列音乐会上海站的演出。后来他无意间打开微博,发现几万条@,无一不是关于《中国好声音》里被人翻唱的那首《南山南》。

《南山南》是马頔正式发表的一首单曲,据说写了3年,背后有他经历的“不方便透露”的故事。歌曲在民谣圈小有名气,并且在2015年初获得第四届阿比鹿音乐奖最佳民谣单曲。这对当时还在“混豆瓣”的马頔来说,是个不小的荣誉。

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这就是独立音乐人的命运。马頔几乎是以和宋冬野一样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的。马頔不愿意承认自己火了,他在微博里说,“什么都没变,我还是我,《南山南》还是《南山南》”,但无可否认,他的内心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获得庞大受众,而且是在一个没有心理准备的时间点,人就会飘。”马頔坦陈,“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特别行,其实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根本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别人有一些很善意的提醒,但那会儿觉得自己就是对的,不听任何人的。”

更早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宋冬野很理解这种状态。“我当时的心理变化,就是马頔后来的心理变化。我怎么浮躁,他就怎么浮躁,我怎么膨胀,他就怎么膨胀,一模一样。觉得自己很厉害,反感琐碎的事情,比如签名、合照,一些比较应付事的记者来采访,我们会很烦躁,态度非常不好。”

此后的两年,有关《南山南》的任何问题都让马頔反感,经纪人甚至会在记者采访前提醒,不要问有关《南山南》的问题。同样令他反感的,还有明星、艺人、走红等字眼儿。“我本身就不是(明星),你觉得我像吗?”这个1989年出生,身高1米8、留着板寸和小胡子的音乐人说,走红毯、站着让人拍照的才是明星,“我羞于做那种事情”。

宋冬野对马頔的评价是:他是一个非常客观存在的人。诗人、作家这些头衔能够给他带来名声,但马頔却觉得那些都是“扯淡”。他拒绝一切标签化的东西,“我没看过什么诗,书也看得不多,我就是一个唱歌的,以此为生。”

他的微博粉丝数在不断上涨,已经突破80万,演出和采访也在增加—尽管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名人。出名之后,难免会招来质疑,其中,独立音乐人李志的评价最具代表性。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让李志评价一下马頔。李志说:“我觉得这(马頔的音乐)就是垃圾啊。”

李志和马頔曾在微博中隔空对话。李志批评马頔的音乐是“郭敬明式”的,是在迎合受众,而且是一群不合格的花痴受众;马頔则以晚辈的姿态一一回应,在言辞上显得克制而礼貌。他说自己没办法摒弃李志口中的那些“傻╳”听众,因为要靠演出为生;他还觉得音乐只有喜欢不喜欢,没有好不好的分别。

更多的质疑来自乐迷。宋冬野突然走红时,这种质疑就出现过。马頔曾在微博中说:一辈子小众,一辈子穷困潦倒,一辈子没人知道,最后你们长大了,我老了,歌没人听了,而我还是那个为了坚持理想,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民谣歌手,这样才满意是吧?你会反驳我说,“是怕你火了,音乐就变了”,那我问你,到底是歌者变了,还是你审视歌者的心变了?

对于负面评价,一开始马頔会生气,会反驳,试图扭转人们对他的认识。现在他有了新的处理方式:“我一直被骂,很多方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也是一件好事,能让我冷静考虑自己身上的不足,(他们说的)有些可能是对的。”

除了自己,马頔还需要考虑麻油叶。“这三个字是从他名字中拆出来的,所以麻油叶就是他,他就是麻油叶。”在宋冬野看来,现在的马頔“想得特别多,责任感特别重,(关于麻油叶)什么事都义无反顾地往肩上扛”。

麻油叶聚会时,马頔通常负责活跃气氛。“他在的时候,气氛不会冷。可能他也不愿意,但他觉得有必要这么干。”贰佰说。

在宋冬野眼中,马頔扮演的是“话题主导者”的角色。“他有个特点,跟人聊天的时候,想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还是北京小伙儿那个劲儿,要显得气场比较足,有理有据地说一些让人信服的东西。”

贰佰说,宋冬野和马頔经常吵嘴,甚至动手打架,但10分钟之后,两人就又开始推杯换盏。宋冬野说:“产生矛盾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麻油叶,有的人想激进一点,有的人想保守一点,基本上就是这个问题。”

宋冬野觉得,在麻油叶的发展上,马頔的步子迈得有点快,比较激进,“他考虑的是所有人,有时候挺着急的,我们特别理解他。”

音乐一停,生活就来了

今年6月,马頔推出新单曲《皆非》,这距他上一次发布新歌已经一年半了。歌曲依然悲伤,劈头就是一句:坐在酿造忧愁的酒馆里。

马頔只出过一张专辑,此外就是一些自己录制的简单粗糙的小样,歌词中高频出现“死去、悲伤、离别、忧愁、孤岛”等字眼儿。他最喜欢《棺木》里的一句歌词:收敛惆怅,施舍悲伤。这是他在写当时的自己。最为人熟知,甚至比他名字流传还广的《南山南》,也是因为悲伤的调调才被人喜欢,以致网上有人说他是在“贩卖悲伤”。

“人和歌是分开的,别人只通过音乐认识你,但对你这个人是完全陌生的。”采访中,马頔重申了他“写歌和被人喜欢是两码事”的说法。

乐评人大地觉得,马頔在《皆非》里的表现一般,和往常差不多。“他就是普通人的音色,现场更差。说实话,很多卡拉OK能唱得不错的人,应该都可以唱他的歌。”

近两年,马頔在不断淡化“民谣歌手”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独立音乐人”。“我觉得自己没有达到民谣的标准,当初说民谣,现在想来是标榜自己,显得格调高一些。”

“他的这个认识是很正确的。很多人以为,民谣就是弹木吉他;他这两年和乐队合作,整体性上有改变,这说明他更贴近流行,只是编曲上用了很多木吉他而已。”大地认为,“马頔遇上了现象,但不是现象级人物。”

在大地看来,马頔第一张专辑的流行性是无可置疑的,比一般独立音乐人好的地方在于旋律有保证。他认为,马頔的受众是那些所谓的文艺青年,“看似非主流,其实还是很主流的听众,只是为了表现得和一般人不一样而已。”一份关于马頔的官方宣传提到,他的乐迷中,20~25岁的女性占90%。

听马頔的歌让苏阳觉得有“很私密的孤独感,像一个人在喃喃自语”。但她也认为马頔需要突破。“喃喃自语久了,就会变成祥林嫂,他每个作品的内容和旋律都比较相似,很容易失去新鲜感。”

对马頔来说,音乐是表达生活中负面情绪的一个出口,“写歌只表达生活中的部分情绪,不代表全部。至少我不是用歌表达全部情绪的人。”

马頔在豆瓣小站上的签名是“有一种悲伤,任何爱情都无法慰藉”。关于这个悲伤,他不愿过多阐述,只希望在歌里表达。“生活中,我是一个特别容易开心的人,容易狂喜,所以需要用音乐来平衡。”

“他不怎么悲伤,只是有时候挺矫情的。”宋冬野说,“大家深沉的一面都留到歌里去了。”贰佰眼里的马頔有小孩子的一面,“聊着聊着就开始嚎啕大哭,或者失恋,或者其他事情,就在那儿哭。他以为是在跟我们倾诉,但我们都觉得太幼稚了,太傻了。”

这种略带矫情的悲伤不是马頔的专利。麻油叶厂牌是这样自我介绍的:组织成员大多矫情,扯淡无所顾忌痞态尽显,但当你看到歌词,还是会知道他们因为什么而感动。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给流氓一把吉他吧,他们会把内心所有的美好和纯洁展露无遗。

靠音乐生活是马頔高中毕业时的想法。高三那年,他写了第一首歌,“愤青,愤世,觉得社会不太公平”。除了挂科需要补考之外,马頔自认为在大学里是个“挺规矩”的学生,没干过疯狂、出格的事,也没出去旅游过,“钱都攒着买琴了”。

现在的马頔更希望音乐仅仅是副业。“主业之外,还有一个东西能让你脱离现实世界,做一些走心的事,挺好的。”随着年龄增长,他不得不考虑更多事情,“家人的认同,自己的存在,能不能独立活下去,能不能让家里人放心,能不能照顾他们。这些都是。”

经济窘迫的那段时间,马頔曾经靠借钱过活。那个时候,他开始怀疑自己在音乐上的执着。有人说过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新:“兄弟,没什么能让你一直感动,哪怕是你爱的音乐。音乐一停,生活就来了。”

有记者问马頔,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他说,混吃等死。这个回答多少带些调侃,但他告诉《博客天下》,今后的主业可能是当个饭馆老板,至于音乐,会作为副业一直玩下去。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