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单霁翔的“城”情结

单霁翔的“城”情结

时间:2024-10-23 04:04:26

单霁翔把自己定位为“故宫看门人”。“保护好故宫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好我们这一代的事情。”单霁翔说。摄影段崴/人民画报城市规划专业博士、两院院士吴良镛的学生、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现任院长……单霁翔,一位背景多元的学者。他在操心两座城:一座紫禁城,一座北京城。2016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院庆日,单霁翔向记者介绍相关活动的情况。摄影盛佳鹏/中新社故宫讲坛是故宫博物院面向社会公众推出的品牌公益性系列讲座,于2012年9月8日开办。第一讲,履新八个月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登台,主题定为《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

四年多来,故宫讲坛共邀请过故宫11个部门的65位主讲专家及3位外请专家,内容围绕故宫,涉及古代建筑、文物研究与鉴赏、明清历史、文物科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惠及公众近万人次,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文化传播平台。忠实“粉丝”中既有年逾花甲的老者,也不乏一大批“90后”。

2017年2月12日,故宫讲坛迎来第一百期,单霁翔再次登上讲台,开讲《故宫博物院的表情》。讲座信息在网络平台发布6分钟后,350个观众名额即被预约一空。故宫院方紧急追加了100多个“站票”名额,以满足粉丝们的热情。

故宫讲坛只是单霁翔“掌门”故宫博物院之后诸多举措中的一个。而单霁翔所操心的,也不仅仅是故宫。

把对故宫的爱放大

单霁翔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北京历史城区已残存不多。现在,必须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0余年间,共提交了近200件提案,每年都有10余件提案,集中精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工作以及面临的重大问题,苛求自己要绝对“执着”和“专一”——“老”政协委员单霁翔将自己参政议政的心得归结为九个字:“善观察、勤思考、敢担当”。

在单霁翔看来,善观察,是要善于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文化领域、文物保护领域,通过走访、考察,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收集;勤思考,是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找准结合点,寻找解决各类问题的可行性路径,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敢担当,是作为政协委员,要把一些长期存在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提出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使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根本性解决。

“作为一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政协委员,既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也应该是历史的记录者、书写者。用提案呵护文化遗产,是责任,也深感自豪。”单霁翔说。

单霁翔的学术背景是历史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又常年从事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常被媒体称为学者型官员。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将近50岁时,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攻读博士,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建筑学大家、两院院士吴良镛。

“吴良镛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他对文物的深情也深深影响了我。”单霁翔介绍说,“和他的老师梁思成一样,吴先生最爱的是北京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多次指出北京旧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拥挤’。旧城行政办公应适当迁出,集中建设,并为旧城‘减负’。旧城功能调整与新城建设规划应配套进行,旧城服务设施疏解到新城的中心,推动新城的发展。”

近些年,在呼吁全社会重视故宫保护的同时,出于城市规划专家的社会责任感,单霁翔把对故宫的爱放大,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向了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的规划。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抓住首都功能疏解契机加强历史城区保护的提案》。这份提案对于如何“突出首都核心功能在历史城区中的地位,完善中央行政区在历史城区中的空间组织,进一步合并历史城区内的行政区,缓解城市建设带来的发展压力,减少历史城区功能混杂带来的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了初步设想和意义阐释。

北京历史城区集中了文化古都的物质与文化精华,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梁思成曾指出,北京历史城区完整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北京历史城区核心优点在于有计划性的城市整体,包括宏伟而庄严的布局、卓越的空间处理风格、合理有序的街道系统以及紫禁城等建筑单体的历史意义与艺术表现。应该说北京历史城区的建筑体系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但是长期以来,对北京历史城区既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要实现多功能的现代城市建设,造成格外复杂的矛盾,也引发了各类全局性问题。在历史城区内不断修宽大的马路,建高大的建筑,致使街巷肌理受到严重破坏,造成“规划性破坏”。随着在历史城区实施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胡同四合院大量消亡,又造成了“建设性破坏”。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北京历史城区范围内的传统遗存已经不足总面积的1/3,建筑形式和街道形态在时代、风格、尺度、规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在提案中,单霁翔建议,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性质,突出首都核心功能在历史城区中的地位,完善中央行政区在历史城区中的空间组织,进一步合并历史城区内的行政区,缓解城市建设带来的发展压力,减少历史城区功能混杂带来的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进一步梳理历史城区可以进行整体保护的空间范围,明确历史城区保护的主要方向,突出历史城区内文化遗产价值,重点保护故宫、天坛等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以中轴线为代表的城市轴线体系,修补内外城和皇城城郭及传统水系格局,凸显历史城区面貌的完整性,维护宜人的街道空间历史文脉,构建建筑群整体和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实现重塑“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的宏伟目标。

做好故宫看门人

诚心、清心、安心、匠心、称心、开心、舒心、热心——单霁翔列出的故宫的八个“表情”。

当别人用“故宫掌门人”来称呼他时,他总要纠正:“我是故宫的看门人。”

2012年初,单霁翔从国家文物局局长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从此他也对自己做了“故宫看门人”的角色定位。做故宫的看门人绝非易事:要把门看牢,防火防盗;要把好关,完善故宫平台的准入机制;要有“主人”意识,把故宫真正的“主人”社会大众服务好。

回忆初来故宫就任时的情景,单霁翔说,每一天的感受都是新鲜的、紧迫的、深刻的。“有的朋友问我,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准备从哪里烧起?我告诉他,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群,故宫保护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没有,好在我的名字里有‘雨’,我倒准备好‘水’了。做好故宫博物院的工作,首要的责任是确保安全。”

虽然多年从事文保工作,但是对于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单霁翔还是觉得对于自己的能力、学识和经验都是不小的挑战。他把工作从调查研究开始,分别向各位院领导讨教,到故宫博物院30多个部处走访,利用节假日拜访在职和离退休的著名学者、文物专家和历任院领导,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在不断的走访、研究和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细致、复杂和敏感,也深刻地感受到故宫人的付出和不易。”

从位于故宫北侧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有4公里路程。单霁翔已经不记得自己走过了多少个这样的4公里,因为这样的例行巡查是他日常工作的常态。“一个烟头也管,一个井盖也管,一块墙皮也管。”别人眼中的琐碎小事是身为院长的他“大意不得”的细节。他的原则是,只要对维护文物生态有好处,就得有令即行、有禁即止。为保证执行力,须坚持原则,甚至下猛药。

历时数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工程,从午门到神武门,包括太和殿在内,在坚持每天开放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修缮,让绝大多数古建筑保持健康的状态;2013年开始试行周一半天闭馆,2014年正式实行周一全天闭馆,让“连轴转”的紫禁城和文物藏品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时间,大量的建筑维护和展厅文物保养工作在闭馆日紧锣密鼓地展开;2013年,禁烟、禁打火机“入宫”,开放区内禁止机动车辆驶入,使观众安全得到保障;2013年,针对故宫博物院亟待解决的七大安全隐患的“平安故宫”工程获得国务院批准并稳步推进;201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90周年大庆,紫禁城开放区域从52%增至65%;2015年底,端门数字馆开门迎宾;2017年2月,故宫讲坛迎来第一百期,讲座举办地点从宫外改在空间更大的故宫博物院院内报告厅……

单霁翔将这些工作的出发点阐述为:“故宫应该是有尊严的故宫。”

在单霁翔看来,“尊严”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物的尊严,近600年的紫禁城、180万余件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文物藏品,都是珍贵的文化财富,需要保证它们以安全、健康的姿态传承下去,呈献给社会公众;二是观众的尊严,每年1000多万观众来到故宫博物院,他们应当获得和谐的参观环境和深刻的文化体验,需要故宫博物院提供良好周到的服务,实现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职能。“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缺一不可,也是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目标所在。”故宫匠人是故宫工匠精神的创造者和代表者。本刊资料室供图

色彩艳丽的故宫彩绘本刊资料室供图

2013年,因游客击碎窗户导致文物钟受损,引起媒体关注。单霁翔在得知后组织修复,并在文保科技部的钟表修复室向记者介绍故宫受损钟表修复情况。摄影刘关关/中新社

创新中的工匠精神

单霁翔说:“人们来到故宫,参观这些文物藏品,也能感受到其背后凝练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创新。”

“听说我这次又来参加双周座谈会,一辈子在故宫工作的一些老工匠特别激动,他们说,你一定要代表我们鞠一躬表达感谢!”这是2016年5月19日全国政协以“加强城市规划”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单霁翔发言的开场白。随即,他从座位上起身,认真鞠了一躬。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

这番话事出有因。2015年底,在参加全国政协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时,单霁翔反映了故宫古建筑修缮遭遇的困境。他说,因为古建筑修缮工程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中被视为一般性的土木工程,“一刀切”地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使得延续60年的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被迫解散。受体制原因的限制,现有文物修复专家年龄结构老化,并且存在退休以后不能返聘或返聘待遇较低的状况,新传承人受户籍制度等政策限制,又难以获得事业单位编制而成为故宫博物院正式员工——故宫面临“人走艺亡”的严峻局面。

他的发言引起了全国政协领导的重视,并通过全国政协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做了反映。“问题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文化部、财政部和人社部等有关部门的关注,按特事特办的原则逐项加以落实。”故宫保护传承的队伍又延续下来,还重新设立了传统的建材基地,留住了老工匠,建立了培养传承人的机制。

“故宫的工匠精神是几百年来,在对紫禁城的营造和不断维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单霁翔说,“这种精神传到今天,需要我们把更多的文物和藏品展示出来,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内容,传播给社会公众。故宫的诸多文物藏品,是历朝历代的工匠们精心制作出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

如今,在单霁翔的大力支持下,故宫人拓展了工匠精神的内涵。“2016年,故宫文物医院修建完成。古代的文物、藏品,可以在高科技手段的支持下通过检测、无损探伤等方式,使它的状态、材料、病害得到更清晰判断,更有利于随后进行的科学性修复。这使我们传统的技术如虎添翼,对把这些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下去有了更加充分把握,在这方面我们有信心把故宫文化传承做得更好。”

今年已经63岁的单霁翔不避讳自己的“落伍”,但他心态开放,善于学习,乐于倾听,敢于尝试新事物,欣赏年轻人的思维、闯劲和玩转电脑的身手。他强调年轻人的重要性:“故宫博物院负责故宫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淘宝文创旗舰店等在线数字媒体的策划、维护、发布与运营的团队成员,主要以‘80后’居多。”

不管是朝珠耳机、藻井伞、“宫”门箱包、“云起如意”领带、《故宫日历》等文化创意“网红”,还是故宫系列手机应用软件(App)、系列虚拟现实(VR)节目、端门数字馆,以及微博、微信、微店平台的推广内容……年轻团队制作的大量可爱实用、创意十足的故宫文化创意和数字作品,正在以各种鲜活生动的方式走出紫禁城、来到公众身边。从说教式的灌输转变为感染式的对话,文化创意无论从内容还是传播方式都越来越“接地气”。故宫也从原来只能参观的,变成“可以带回家”的。

单霁翔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文创产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截至2016年底,各类产品已经突破9100种。今天,我们更强调从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的提升。我们不但要出品更多产品,满足人们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需求,还要从更宽的领域来理解文创,要让产品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更积极的作用。”2013年4月19日,单霁翔在台北参加“两岸故宫交流会议”,接受台北故宫博物院冯明珠院长赠送的郎世宁复制品。新华社供图

2017年1月17日,原版刷印《清敕修大藏经》捐赠故宫博物院。延藏法师(右一)与单霁翔(右二)在捐赠仪式上查看原版刷印《清敕修大藏经》。摄影金良快/新华社

故宫部分文创产品。摄影段崴/人民画报

2015年10月25日,北京,第十一届北京-东京论坛上,单霁翔做主题讲演。摄影万全/人民画报故宫文化创意馆,用从故宫收藏的25大类231个藏品中凝练出来的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契合人们想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获得历史知识的愿望,推出更多趣味性强、实用性强、互动性强的文化创意产品。故宫教育中心和故宫学院加快建设,伴随着故宫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走向国内各个城市,走向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使传播的力度更大、传播的效果更好。

在单霁翔的带领下,故宫人想做的和能做的还有更多。2016年1月7日起,三集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播出,以全新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世界顶级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了故宫匠人的精湛技艺,也让人们了解了文物专家的内心世界。2016年12月16日,同名纪录片大电影登陆中国院线,以年轻而平实的视角探望古老故宫的最深处,成为中国贺岁电影的一种全新尝试。2016年5月,单霁翔现场介绍故宫考古新发现: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遗迹,包含由一条东西向明早期墙基,及其底部的地钉、排木组成的桩承台、夯土夯砖层、建筑基槽等遗迹。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摄影盛佳鹏/中新社2016年11月8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举行修缮后的大高玄殿正殿宝匣的归安仪式。大高玄殿始坐落于神武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摄影杜洋/中新社

2017年2月12日,“故宫讲坛”第一百讲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单霁翔作《故宫博物院的表情》主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更是增加了100多张站票。CFP供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慨叹,正襟危坐了近600年的故宫越来越“活分”了。

有故事的人,有良心的学者

单霁翔说:“保护好故宫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好我们这一代的事情。”

场景回到故宫讲坛第一百期。两个小时里,单霁翔用了近七百张照片来讲述《故宫博物院的表情》。

“北京地区最早的烂尾楼”,这是说延禧宫里的灵沼轩;“世界上唯一发方便面的博物馆”,这是说“石渠宝笈特展”期间为了让所有排队观众都能看到展览,半夜给大家送来方便面充饥;“爱当皇帝还是大臣参观者自己选”,这是说打开午门中间的门洞让观众进入得更加顺畅……轻松的谈吐瞬间抓住了台下听众的心。讲台上的单霁翔既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谦逊的长者。

但是话锋一转,“考古不写报告,比盗墓还可恶。不仅因为考古是公费,盗墓是‘自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考古人会一层层剥离每一层历史信息,如果他们不将这些研究都写出来,那是不道德的。”这更让听众感受到了一位有责任感的文保专家的业界良心。

2021年,故宫所在的紫禁城将迎来自己的600岁生日;2025年,故宫博物院将迎来成立100周年纪念。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表示,故宫在此之前会推出一系列产品,从紫禁城的历史到今天人们为它的保护、呵护、修复所做的努力等角度,介绍这座世界上最为壮阔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我们还将推出一系列影视作品,介绍从1925年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故宫如何成为了一座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并且讲述在这样的过程中,故宫人如何成就了故宫精神。”

“你的馆舍宏大,可是70%不开放;你说藏品丰富,可是99%都看不到;你说观众数量庞大,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目不斜视从前门走到后门。这样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单霁翔介绍说,未来故宫博物院还将不断探索创新的方式,来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观众不论在紫禁城内,还是紫禁城外,都能感受故宫文化的多元与深邃。

在单霁翔看来,故宫人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力,是近百年来几代工作者对于故宫典藏守护的深厚感情,更是基于中华儿女仰怀历史、传承文脉的时代责任。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故宫博物院输送的文化养分越来越深广地滋养中华大地,展示出鲜活生动的时代精神。故宫人把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地传播开来,实现故宫的世界、世界的故宫。

“故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常年在这里工作的人肚子里有故事。我们希望能有机会与更多的人分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单霁翔说。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