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赞比亚的中国医生

赞比亚的中国医生

时间:2024-10-23 11:56:34

在遥远、美丽的非洲赞比亚,中赞友谊医院的中国医生们被当地人和中国在赞同胞亲切地称为“中赞友谊的使者”。

中赞友谊医院的中国医生和工作人员在医院前合影。

2018年6月23日,中赞友谊医院妇产科,30岁的赞比亚妇女塞日马带着她的第4个孩子进行产后6周的母婴回访,为她检查的是中国大夫李海莲。李海莲用英语细致地询问着塞日马的状况……

李海莲是中赞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13年前的2005年,她随丈夫、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副总经理、中赞友谊医院院长秦喜胜来到中赞医院。之前,这里没有固定的妇产科医生,当地产妇时常有人因医疗条件有限而导致死亡。自从李海莲来到医院,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产妇死亡的事件。妇产科是医院的龙头科室,不仅严格筛查艾滋病孕妇,对其进行免费治疗以降低艾滋病的垂直传播几率,还对高危孕妇及时诊治。行政管理负责人刘月琴自豪地说:“我们医院是赞比亚唯一一家产妇零死亡的医院,也是赞比亚新生儿死亡率最低的医院。”医院手术室,中方医生正在为当地人做手术。

一位赞比亚医生为当地人检查身体。

妇产科医生李海莲为赞比亚妇女塞日马做产后6周的母婴回访。

院长、外科医生秦喜胜在为病人进行手术前的准备。中赞友谊医院位于基特韦市,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始建的恩卡纳矿山医院,后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2000年前后,由中国有色集团中色非洲矿业公司出资收购后,更名为“中赞友谊医院”。为更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2009年11月,中赞友谊医院划转到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成为经贸合作区管理经营的医疗机构。

赞比亚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自从有了中赞友谊医院,在赞比亚的中国人有了坚实的依靠,当地人也有了更可靠的医疗保障。而中国有色集团的在赞企业,不仅为中方员工提供医疗保障,也为赞方员工及其家人提供免费医疗。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当地人也愿意来此就医。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院长夫妻二人和整个医疗团队的努力。在医院,中方医生共七人,还有十几名当地医生和护士协助工作。大手术和出诊主要还是依靠中方医生,他们虽有基本科室分工,但忙起来都会互相搭把手,慢慢地都成了全科医生。2010年来到赞比亚的麻醉科主任兼院长助理粟志兵,不仅是一名麻醉师,还兼任病房和药房管理。爱人陈凤兰为陪伴丈夫辞去了国内的工作,带着儿子转学到了赞比亚,目前在医院食堂工作。

在赞比亚,艾滋病高发,医院更属高危区域。“刚来时,看到一个病房20人,19位是艾滋病人,各种并发症,心里特别难受。”秦喜胜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在这里工作,要高度警惕,又要尽量放松,既要保护好自己,也不能压力太大。”而李海莲向记者讲述了一次令人心惊胆战的经历。有一年,夫妻俩为一位艾滋病人做手术,李海莲不小心碰到了秦喜胜手中的剪刀,剪刀跌落,直直地穿过鞋子扎在了秦喜胜的脚上。“当时也顾不上想那么多,继续做手术。等到忙完了,才告诉他要赶紧去打针。”幸运的是,秦喜胜没有感染。但自此,医生们进手术室前都会换上硬面的胶鞋。

赞比亚医生和护士做为手术助手准备手术。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改造,中赞友谊医院目前成为了一所花园式的医院。

中赞友谊医院,中国医生们在办公室里讨论手术方案。

赞比亚妇女带着新生儿到医院检查。

赞比亚妇女在妇产科外排队等待医生叫号复查。妇产科是每天最忙碌的科室。

一位赞比亚护士为当地人做就医前的初步检查。当地病人缴不起医疗费,秦喜胜总是予以减免,所有在赞医疗机构中,中赞友谊医院收费最低。“赞比亚人民还不富裕,我们在这里办医院不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秦喜胜说。而对于在赞比亚的中国人,中赞友谊医院则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的依靠。2005年5月19日,中资企业的一位中方员工在施工中不慎脑部受伤,颅内出血而昏迷。秦喜胜立即组织抢救。术后,他担心由于语言障碍致使护理不当而延误病情,就看护病人20多天,喂水喂饭,翻身擦澡,直到其脱离危险。

2009年元宵节晚上,台湾同胞刘先生的儿子遭遇了一场大车祸,秦喜胜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出事现场,亲自接病人到医院组织抢救、紧急手术,通宵未眠,硬是将伤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刘先生激动地说:“秦院长,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啊!我儿子的命就是他给的。”

“服务好中资企业同时,也尽可能为当地人民造福,在异国他乡给中国人、中国企业留个好名声比挣钱更重要。”秦喜胜说。作为“中赞友谊的使者”,中赞友谊医院的全体医护工作者感到十分骄傲。

检查完毕的赞比亚妇女走出医院。

李海莲和丈夫秦喜胜在自己居住的宿舍外与爱犬打招呼。和其他医生一样,他们的宿舍都在医院院内。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