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丽民族文化宫是中国56个兄.."/>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宫藏文物文献背后的两个故事

宫藏文物文献背后的两个故事

时间:2024-10-23 04:51:19


    □文/何丽

民族文化宫是中国56个兄弟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象征,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宫建成40多年来,收藏珍贵少数民族文物5万余件,藏有24种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及汉文书籍60余万册;举办了民族工作成就、少数民族服饰、乐器、工艺美术、面具等专题文化展览及基本陈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系列展”,近50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建设成就在这里展示;上演民族歌舞及中外著名音乐、戏曲等剧目;出版民族音像制品;展示各民族风格的饮食文化……接待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港澳台同胞和侨胞,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来宾和读者达几十万人次。

10多年前,我在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图书馆当馆长的时候,曾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件事是,一位研究彝族文献的专家到我们图书馆参观和查阅资料时,向我提出能不能看一眼新中国成立初期彝族人民送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礼物《西南彝志》,我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可以啊!”他说:“真的?我真的可以看一眼吗?”眼里似乎有点不相信,但更多的是激动。我有点不解地说:“这不是什么难事,但不能拍照和借走。”他连说:“太好了、太好了!”于是,我们来到书库,书库的同志把柜子打开,取出《西南彝志》放在桌子上让他看。但是,此刻的他并没有很着急地直接去摸书,而是净手,做了一个敬拜的动作后,才去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翻书。那一瞬间,我很惊讶,也很快地明白了他刚才为什么那样激动。显然,这本《西南彝志》在他心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后来,我在做少数民族文献课题时,了解了彝族人对图书文献的敬仰,比如他们把图书文献包装好放在高处供奉,每月只在固定的时间取下来看。可见,在彝族人心里书籍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化和记忆,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信仰和图腾,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另一件事是,有一次国家宗教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来我们图书馆了解我们馆藏《古兰经》的情况,问我们图书馆是否已经将《古兰经》归还给青海。而对这部《古兰经》,我比较了解,便向他详细地解释了这部《古兰经》在我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和归还时间。

这部《古兰经》非常珍贵,被公认为“今世少有的珍本”,是世界上罕见的、保存最完整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全书为30卷,6开本,成书年代约在公元8~13世纪,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它外用红绸裹缠,装在一个约一米长的长方形抽屉式木箱里。青海省的撒拉族人把这部《古兰经》视为本民族来源的象征。1959年,有些人企图销毁这部《古兰经》。当时国家民委和青海省统战部、省民委等部门组成的200多人的撒拉族历史调查组正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当时适逢中央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十年来民族工作展览》,青海省便借此机会派人把这部《古兰经》当作展品送到了民族文化宫。

关于这部《古兰经》的来历,在撒拉族人中有这样的传说:从前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地区,有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两人,在伊斯兰教门中很有威望,因受到国王的忌恨和诬害,就率领18个族人,牵了一批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向东去寻找新的乐土。后来又有四五十个追随者经天山南路和北路而出,历尽千辛万苦,两路人终于在现在的青海循化境内巧遇。众人喜出望外,试量了这里的水土,其重量与他们所带的水土完全相同,大家便决定住下来。这天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5月13日。他们带来的《古兰经》,后由世袭的宗教长“尕最”世代相传保存至今。

这部《古兰经》解放前曾被统治青海的军阀马步芳抢走,放在回族教育促进会里。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把它归还给了撒拉族。

据专家研究,这部《古兰经》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三部《古兰经》之一,另外两部分别在苏联和土耳其。70多年前,当这部手抄本《古兰经》在叙利亚国际展览会上展出时,在伊斯兰世界引起巨大的轰动。

这部《古兰经》已在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保存了20多年。期间我们严格按照保护古籍的要求,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细心管理,精心呵护,避免自然的风干、潮湿和虫蛀,并将其拍成胶片,换一种方式保存。1982年5月,应青海循化县委统战部的要求,经中央统战部批准,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图书馆将这部《古兰经》原件完璧归赵。

后来,据我们所知,为更好地保护这部《古兰经》,当地政府和群众在国家支持与帮助下修建了专门的手抄本古兰经珍藏馆,并于2009年将这部稀世古籍存入珍藏馆内保存,并设立专门的管委会管理。随着这部《古兰经》声名远播,前来拜谒和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部传奇的《古兰经》非常受关注,每隔几年,就会回到人们的视线。国家宗教局的工作人员找我们询问是否已经归还这部《古兰经》时,实际上《古兰经》已经完璧归赵20多年了。当年,曾有媒体报道这部《古兰经》的收藏点“在民族文化宫的一个地下室角落里”,其潜台词是我们不重视保护这本书。其实他们既不知道我们的书库就在地下室,也不知道地下室是保存图书的最好环境,更不知道我们民族文化宫是怎样珍藏这些民族古籍的。

这两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那时我虽然已经在图书馆工作多年,对我们书库里的珍贵文献也有所了解,知道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些书的背后还有一种精神寄托。

我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有20万册的古籍文献,博物馆有5万件文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同胞敬献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礼物。既然少数民族同胞把这份礼物作为对党中央和毛主席深情厚谊、赤诚之心的代表,那每份礼物一定都是他们最为珍视的,背后也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和传奇。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而传承和发展需要让人们了解认知、口耳相传、了然于心、内化于心。在互联网+时代,怎样才能让珍贵古籍文物走出深阁,广为人识呢?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工作者必须要研究的新课题。

目前,民族文化宫在网站上开辟了“每周一宝”栏目,已经推出近70个“宝”。同时,还在我们的微博微信和国家民委官方微信上进行推广宣传。我们希望,通过挖掘每一件古籍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文化蕴含和精神景仰,来讲述民族文化好故事,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进而让民族文化代代相传,连绵不断。

(责编梁黎)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